中餐出海,“血洗”新加坡本土品牌!

餐企老板内参 2024-10-22 11:12:28

新加坡餐饮正在经历一场洗牌大战。

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2465家餐饮企业歇业,较2023年全年增加了19.7%。平均每月有274家餐饮企业关闭,高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水平。

◎来源:联合早报

在过去数月中,新加坡的餐饮业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多家知名餐厅相继熄灯,比如海滩路上的Uni Gallery、克雷格路上的Ms Maria & Mr Singh、特拉斯街上的Bam!餐厅。

高端餐饮面临的挑战更是不容小觑。今年,包括米其林一星的意大利餐厅Braci、28 Wilkie,以及法国餐厅Le Dame de Pic等知名高端餐饮,纷纷宣布停业。

上述报告指出,关店潮的一大原因是大量海外品牌涌入新加坡市场,给本地餐饮品牌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

莱坊新加坡零售业主管徐伟杰在接受《财新》的采访中也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新加坡市场,消费者在零售和餐饮上的选择更加丰富。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餐饮集团,能够比小型运营商更迅速地扩展业务,通过开设多家门店提升品牌知名度。这可能导致小型品牌难以与大品牌竞争,最终被迫退出市场。”徐伟杰说道。

面对这一现象,一部分新加坡网友对“卷起来”的餐饮市场持看好态度:“该给本地餐厅卷一卷了......服务不行,白水要钱,充电不可以”,“很多人说新加坡是美食荒漠,海外餐饮或许可以改善餐饮业态”。

还有一些网友则认为,租金、人力等不断攀升的成本是压垮餐厅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餐饮“围猎”新加坡

新加坡是全世界除中国以外,唯一以华人为主的国家。

早在19世纪初,当新加坡逐渐崛起成为一座关键的港口城市时,众多华人从中国南部的福建、广东、潮汕等地区移民于此,寻求商机和生活机会。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让中华美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当前新加坡主流的市场份额由乐天、同乐、莆田、珍宝等大型餐饮集团占据。这些集团旗下运营着数十个独立的餐饮品牌,其创始人大多是从中国南部移居于此的二代移民。

而近两年来的中国餐饮出海热潮,则是中国餐饮文化又一次席卷新加坡。

在新加坡,餐饮业态呈现出了哑铃型的格局。高端餐厅和平民化的食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餐厅为有消费力的人服务,但是要收10%的服务费和9%的消费税;食阁是由政府兴建室外开放式饮食集中地,价格低廉,一餐10新币左右可以吃饱。

缺失的中间地带,成为了中国餐饮品牌的必争之地。

2012年,海底捞在这里迈出了其海外扩张的第一步;随后在2018年,喜茶也选择新加坡作为其海外首秀的舞台;紧接着2019年,云海肴也开设了其在新加坡的第一家分店......

2023年被称为中餐“出海元年”,涌向新加坡的品牌更是一波接一波。瑞幸、库迪、呷哺呷哺、西少爷、农耕记、蔡林记、海伦司、姚姚酸菜鱼、一点点、袁记云饺、米村拌饭、马路边边等品牌相继落地新加坡。

今年8月,霸王茶姬也宣布回归新加坡市场。此前,已经在新加坡落地12家门店的霸王茶姬,因加盟商“背刺”而短暂撤出新加坡。这次,霸王茶姬采用了直营模式,一次性开设了三家门店。开业前三天,就累计接待了超过1万人。

不只是奶茶、小吃、火锅等品类,国内的高端餐饮也开始进军新加坡。今年甬府也在新加坡积极筹备首店,位于新达城,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100个餐位。

据新加坡《商业时报》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有32个中国餐饮品牌已经进军新加坡,共经营着184间门店。

这一次的中国餐饮浪潮,不再满足于食阁中的偶尔露面,而是挺进了乌节路、樟宜机场的Jewel等繁华且高端的购物中心。凭借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以及创新的营销,这些餐厅吸引了大批本土食客。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