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余幼时即嗜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宋濂《吴起守信》
王冕者,诸暨人。——宋濂《王冕好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宋濂《阅江楼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宋濂《阅江楼记》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宋濂《王冕好学》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宋濂《王冕好学》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宋濂《王冕好学》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宋濂《阅江楼记》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宋濂《秦士录》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宋濂《王冕传》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宋濂《吴起守信》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宋濂《吴起守信》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宋濂《吴起守信》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宋濂《吴起守信》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已而复如初。——宋濂《王冕传》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宋濂《王冕传》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宋濂《王冕传》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宋濂《王冕传》
乡里小儿竞庶道讪笑,冕亦笑。——宋濂《王冕传》
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宋濂《王冕传》
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宋濂《王冕传》
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宋濂《王冕传》
去不百武,冕倚楼长嘨,使者闻之惭。——宋濂《王冕传》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宋濂《王冕传》
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宋濂《王冕传》
竟弃去。——宋濂《王冕传》
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宋濂《王冕传》
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宋濂《王冕传》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宋濂《王冕传》
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宋濂《王冕传》
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宋濂《王冕传》
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宋濂《王冕传》
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宋濂《王冕传》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宋濂《王冕传》
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宋濂《王冕传》
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宋濂《王冕传》
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宋濂《王冕传》
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
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宋濂《王冕传》
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宋濂《王冕传》
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宋濂《王冕传》
结茅庐三间。——宋濂《王冕传》
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宋濂《王冕传》
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宋濂《王冕传》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宋濂《王冕传》
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宋濂《王冕传》
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宋濂《王冕传》
善画梅,不减杨补之。——宋濂《王冕传》
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宋濂《王冕传》
人讥之。——宋濂《王冕传》
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宋濂《王冕传》
未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宋濂《王冕传》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宋濂《王冕传》
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宋濂《王冕传》
史官曰:予受学城南时,见孟寀言越有狂生,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宋濂《王冕传》
及入城,戴大帽如簁,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宋濂《王冕传》
予甚疑其人,访识者问之,即冕也。——宋濂《王冕传》
冕真怪民哉!——宋濂《王冕传》
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宋濂《王冕传》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宋濂《龙渊义塾记》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宋濂《龙渊义塾记》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宋濂《龙渊义塾记》
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宋濂《龙渊义塾记》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宋濂《龙渊义塾记》
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宋濂《龙渊义塾记》
遂樽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宋濂《龙渊义塾记》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宋濂《龙渊义塾记》
章君曰:吾事济矣!——宋濂《龙渊义塾记》
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宋濂《龙渊义塾记》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宋濂《龙渊义塾记》
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宋濂《龙渊义塾记》
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宋濂《龙渊义塾记》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宋濂《龙渊义塾记》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宋濂《龙渊义塾记》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宋濂《龙渊义塾记》
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宋濂《龙渊义塾记》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宋濂《龙渊义塾记》
此其大凡也。——宋濂《龙渊义塾记》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宋濂《龙渊义塾记》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宋濂《龙渊义塾记》
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宋濂《龙渊义塾记》
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宋濂《龙渊义塾记》
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宋濂《龙渊义塾记》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宋濂《龙渊义塾记》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宋濂《龙渊义塾记》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宋濂《龙渊义塾记》
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宋濂《龙渊义塾记》
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宋濂《龙渊义塾记》
咸得纠之。——宋濂《龙渊义塾记》
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宋濂《龙渊义塾记》
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宋濂《龙渊义塾记》
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宋濂《龙渊义塾记》
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宋濂《龙渊义塾记》
因书之以为记。——宋濂《龙渊义塾记》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故人曰:诺。——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束氏日市肉啖之。——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士怒,推入之。——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宋濂《环翠亭记》
其青云第一峰,雉堞实绕乎峰上,旁支曼衍,蛇幡磬折。——宋濂《环翠亭记》
沿城直趋而西,如渴骥欲奔泉者,是为罗家之山。——宋濂《环翠亭记》
大姓许氏,世居其下。——宋濂《环翠亭记》
其居之后,有地数亩余。——宋濂《环翠亭记》
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宋濂《环翠亭记》
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宋濂《环翠亭记》
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宋濂《环翠亭记》
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宋濂《环翠亭记》
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宋濂《环翠亭记》
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宋濂《环翠亭记》
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宋濂《环翠亭记》
乃以环翠题其额。——宋濂《环翠亭记》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宋濂《环翠亭记》
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宋濂《环翠亭记》
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宋濂《环翠亭记》
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宋濂《环翠亭记》
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宋濂《环翠亭记》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宋濂《环翠亭记》
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宋濂《环翠亭记》
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宋濂《环翠亭记》
兵兴以来,有一偾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宋濂《环翠亭记》
况所谓游观之所哉!——宋濂《环翠亭记》
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宋濂《环翠亭记》
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宋濂《环翠亭记》
酒同酣,相与歌曰五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子兮何师师;凤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风吹翠兮实累累;邈千载兮动遐思。——宋濂《环翠亭记》
歌已而退寿陵。——宋濂《环翠亭记》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宋濂《环翠亭记》
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宋濂《环翠亭记》
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宋濂《环翠亭记》
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宋濂《环翠亭记》
向者仲孕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宋濂《环翠亭记》
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宋濂《环翠亭记》
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宋濂《环翠亭记》
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宋濂《环翠亭记》
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宋濂《环翠亭记》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宋濂《环翠亭记》
是则斯亭之重构。——宋濂《环翠亭记》
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宋濂《环翠亭记》
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宋濂《环翠亭记》
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宋濂《环翠亭记》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翕然称之。——宋濂《环翠亭记》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宋濂《吴德基传》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宋濂《吴德基传》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宋濂《吴德基传》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宋濂《吴德基传》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宋濂《吴德基传》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宋濂《吴德基传》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宋濂《吴德基传》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宋濂《吴德基传》
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宋濂《吴德基传》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宋濂《吴德基传》
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宋濂《吴德基传》
令意惭,乃已。——宋濂《吴德基传》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宋濂《吴德基传》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宋濂《吴德基传》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宋濂《吴德基传》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宋濂《吴德基传》
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宋濂《吴德基传》
守语塞。——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宋濂《吴德基传》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宋濂《吴德基传》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宋濂《吴德基传》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宋濂《吴德基传》
力争不奉命。——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宋濂《吴德基传》
居潍二年,召还。——宋濂《吴德基传》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宋濂《吴德基传》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宋濂《吴德基传》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宋濂《吴德基传》
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宋濂《吴德基传》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宋濂《吴德基传》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第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宋濂《李疑传》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宋濂《李疑传》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宋濂《李疑传》
人殆之,弗舍。——宋濂《李疑传》
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舍我。——宋濂《李疑传》
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宋濂《李疑传》
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宋濂《李疑传》
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宋濂《李疑传》
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宋濂《李疑传》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宋濂《李疑传》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宋濂《李疑传》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宋濂《李疑传》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宋濂《李疑传》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宋濂《李疑传》
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宋濂《李疑传》
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宋濂《李疑传》
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宋濂《李疑传》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宋濂《李疑传》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宋濂《李疑传》
书召其二子至。——宋濂《李疑传》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宋濂《李疑传》
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宋濂《李疑传》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内。——宋濂《李疑传》
金陵俗,妇孕将产者为不祥,逆旅多不舍。——宋濂《李疑传》
妻卧草中以号。——宋濂《李疑传》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宋濂《李疑传》
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舎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宋濂《李疑传》
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宋濂《李疑传》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宋濂《李疑传》
逾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宋濂《李疑传》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宋濂《李疑传》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宋濂《李疑传》
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宋濂《李疑传》
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宋濂《李疑传》
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宋濂《李疑传》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宋濂《李疑传》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宋濂《李疑传》
楚多鹑,善格,如胶,弗之解。——宋濂《韩君择鹑》
大夫黎嗜之,偶使韩,遂挟以行。——宋濂《韩君择鹑》
左右言于韩君,君说之。——宋濂《韩君择鹑》
令国中罗鹑与格,皆不胜。——宋濂《韩君择鹑》
君以韩无鹑,愧之。——宋濂《韩君择鹑》
无钩大夫曰:夫鹑,海内所有也,而韩独无乎?——宋濂《韩君择鹑》
然而能格与否,在所择焉尔。——宋濂《韩君择鹑》
今衣褐而斑文,鹑也;翁鳞而尾隹,鹑也;刀啄而剑距,鹑也。——宋濂《韩君择鹑》
鹑则鹑矣,求能格者几何?——宋濂《韩君择鹑》
虽然,此不足道也。——宋濂《韩君择鹑》
国中圆冠方履,尧行舜趋者,皆士也,能与君排难解纷者,复几何?——宋濂《韩君择鹑》
能否在君,不在物也。——宋濂《韩君择鹑》
择善鹑与黎格,卒大胜。——宋濂《韩君择鹑》
韩因此而得择士之法。——宋濂《韩君择鹑》
君子曰:古语有云:羊质而虎皮,见草悦,见豺战。——宋濂《韩君择鹑》
士鲜不类之。——宋濂《韩君择鹑》
然岂无真虎哉?——宋濂《韩君择鹑》
亦患人君不能用耳。——宋濂《韩君择鹑》
亦各有所能。——宋濂《韩君择鹑》
至于用人,乃违其才,何也?——宋濂《韩君择鹑》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宋濂《送许时用还剡》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宋濂《送许时用还剡》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宋濂《送许时用还剡》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宋濂《送许时用还剡》
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宋濂《秦士录》
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宋濂《秦士录》
暨弼至,众槊并进。——宋濂《秦士录》
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宋濂《秦士录》
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宋濂《秦士录》
王抚髀欢曰:诚壮士!——宋濂《秦士录》
诚壮士!——宋濂《秦士录》
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宋濂《秦士录》
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宋濂《秦士录》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宋濂《秦士录》
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宋濂《秦士录》
尚何言!——宋濂《秦士录》
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宋濂《秦士录》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宋濂《秦士录》
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宋濂《秦士录》
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宋濂《秦士录》
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宋濂《秦士录》
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宋濂《秦士录》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宋濂《看松庵记》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宋濂《看松庵记》
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宋濂《看松庵记》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宋濂《看松庵记》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宋濂《看松庵记》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宋濂《看松庵记》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宋濂《看松庵记》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宋濂《看松庵记》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宋濂《看松庵记》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宋濂《看松庵记》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宋濂《看松庵记》
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宋濂《看松庵记》
遂以名其庵庐云。——宋濂《看松庵记》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宋濂《看松庵记》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宋濂《看松庵记》
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宋濂《看松庵记》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宋濂《看松庵记》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宋濂《看松庵记》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宋濂《看松庵记》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宋濂《看松庵记》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宋濂《看松庵记》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宋濂《看松庵记》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宋濂《看松庵记》
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宋濂《看松庵记》
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宋濂《看松庵记》
不知君能余从否乎?——宋濂《看松庵记》
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宋濂《看松庵记》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宋濂《王冕传》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选自《宋学士全集·王冕传》——宋濂《王冕好学》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宋濂《阅江楼记》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贞珉。——宋濂《阅江楼记》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宋濂《秦士录》
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宋濂《秦士录》
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宋濂《秦士录》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宋濂《秦士录》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宋濂《秦士录》
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宋濂《秦士录》
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宋濂《秦士录》
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宋濂《秦士录》
两生不得已,从之。——宋濂《秦士录》
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宋濂《秦士录》
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宋濂《秦士录》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宋濂《秦士录》
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宋濂《秦士录》
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宋濂《秦士录》
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宋濂《秦士录》
两生曰:有是哉?——宋濂《秦士录》
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宋濂《秦士录》
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宋濂《秦士录》
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宋濂《秦士录》
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宋濂《秦士录》
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宋濂《秦士录》
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宋濂《秦士录》
此何可哉!——宋濂《秦士录》
君等休矣!——宋濂《秦士录》
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宋濂《秦士录》
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宋濂《秦士录》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宋濂《秦士录》
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宋濂《秦士录》
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宋濂《秦士录》
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宋濂《秦士录》
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宋濂《秦士录》
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宋濂《秦士录》
诸将军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宋濂《秦士录》
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宋濂《秦士录》
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宋濂《秦士录》
公奈何不礼壮士?——宋濂《秦士录》
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宋濂《秦士录》
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宋濂《秦士录》
曰:能。——宋濂《秦士录》
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宋濂《秦士录》
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宋濂《秦士录》
王顾左右曰:姑试之。——宋濂《秦士录》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其难至如此。——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嗜奇之士恨焉。——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此其故何也?——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金陵为帝王之州。——宋濂《阅江楼记》
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宋濂《阅江楼记》
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宋濂《阅江楼记》
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宋濂《阅江楼记》
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宋濂《阅江楼记》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宋濂《阅江楼记》
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宋濂《阅江楼记》
遂锡嘉名为阅江云。——宋濂《阅江楼记》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宋濂《阅江楼记》
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宋濂《阅江楼记》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宋濂《阅江楼记》
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宋濂《阅江楼记》
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宋濂《阅江楼记》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宋濂《阅江楼记》
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宋濂《阅江楼记》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宋濂《阅江楼记》
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宋濂《阅江楼记》
触类而思,不一而足。——宋濂《阅江楼记》
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宋濂《阅江楼记》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宋濂《阅江楼记》
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宋濂《阅江楼记》
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宋濂《阅江楼记》
然则,果谁之力欤?——宋濂《阅江楼记》
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宋濂《阅江楼记》
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宋濂《阅江楼记》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宋濂《王冕好学》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宋濂《王冕好学》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宋濂《王冕好学》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宋濂《王冕好学》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宋濂《吴起守信》
起曰:待公而食。——宋濂《吴起守信》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宋濂《吴起守信》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宋濂《王冕好学》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宋濂《王冕好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宋濂《王冕好学》
暮归,忘其牛。——宋濂《王冕好学》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宋濂《王冕好学》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宋濂《王冕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