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方法适用的五种情境

永答英语 2024-11-06 07:50:32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质性方法适用的五种情境

施利娟

“质性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作者的青睐,做“质性研究”似乎意味着我们用不着统计技术,完全不必把一些量化方法放在心上,它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就能够开展深入的探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质性研究,在选择“质性研究”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情况下才适合做质性研究,避免自己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不适配。很多质性研究的专家在其著作中都提出过质性研究适合的情境。

比如,林恩·理查兹在其著作《做质性研究,先读我》中提到了“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理解一种复杂的情况”“建设一个新理论框架”“从细节入手理解现象”“了解参与者经历”等情境下更适合用质性研究;大卫·希尔弗曼在《如何做质性研究》中也提到了“关注个人观点”“重视个体感受”“理解文化意义”等情境下适合质性研究;罗伯特·K.殷在《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提到“研究描述性问题”“研究探索性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收集数据”“强调与社会的互动”时,适合质性研究,从他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虽然表达上略有不同,但是质性研究的适用情境大致包含“构建新理论框架”“深入探索和理解复杂问题”“了解个体/参与者的经验和感受”“探索新领域/新问题”“探究社会互动和文化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已发表C刊论文写作实例,详细讲解这五种适用情境,供大家参考。

一、 构建新理论框架

质性研究在建设新的理论框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已有实践研究已很多,但相关领域内还缺少理论总结或尚未建立起成熟理论时,进行探究质性研究可以从众多经验入手,发现新的模式、关联和概念,归纳总结新的理论模型。比较典型的质性方法就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适合用于缺乏成熟理论的研究领域,由研究者根据对质性材料的分析,从基本的数据开始进行逐步逐层归纳最终构建出理论模型的方法。

以《上下有序与耦合协同: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基于“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7月)为例。作者在文中提到“乡村治理绩效实现路径的得出,建立在理解复杂和新型的治理样态,并基于资料总结逻辑理路的前提上,扎根理论的本质即系统解读来自实践的资料并构建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扎根理论相匹配。”基于此,作者以三届 “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样本,构建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理论框架,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践经验理论化。这种尝试构建新理论框架的研究情境,可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

二、 深入探索和理解复杂问题

当研究对象涉及复杂的人类行为、态度、信念或社会现象时,质性研究可以提供深入理解和详细描述的机会,比如,文化冲突、教育问题、心理健康等,质性研究能够通过对个体经验、案例、访谈等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获取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以《虚拟空间中的游离:大学生“在线逃课”的质性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2月)为例,该论文中用到的是“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大学生“在线逃课”是教育学中一个非常普遍性的行为,“在线逃课”涉及到“大学生”个体的行为、态度,外界环境的影响等,是一个尚未能完全解决复杂问题。作者在研究设计中介绍到:

本研究旨在调查揭示大学生在线逃课行为的类型、形成原因、行为策略、结果和影响。与大规模问卷调查相比,质性访谈法更适合这些行为特质的研究,因为访谈更易于“深描”有关行为细节并探究其规律。

点明了自己想要揭示大学生“在线逃课”行为的类型、原因、行为策略、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复杂问题正好适合用质性研究,而在质性研究中,作者提到访谈法更能够深度描写这其中的细节,因而选择了访谈法去研究。

三、 了解个体/参与者的经验和感受

当研究关注个体的经验、感受、观点或态度时,质性研究可以提供深入理解,并允许研究者捕捉到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博士生课程参与困境的诱因及其调适——基于“双一流”高校教育学博士生的个案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2月)为例,该论文使用的是“个案研究法”,其中在个案研究中作者用到了针对个案的“深度访谈法”。该论文作者想要揭示的是“博士生”自己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的困境,比较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感受,作者在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适配性介绍中(如下所示)也清晰揭示了这种个体经验、感受、观点、态度等的揭示是适合质性研究的。本研究是一项基于深度访谈法的个案研究。深度访谈运用开放式问题来获得相关数据资料,涉及个体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如何解释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3]。

本研究旨在理解博士生自身对博士生课程的参与和理解,深描课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角色,因此,适合运用深度访谈法。

再如《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体育与科学》,2020年5月),这篇论文更是从“作者本人”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体育迷的故事,将自己的个人经历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了女性体育迷的挣扎。这种将个人经验深入剖析的情境,与质性研究十分匹配。

四、 探索新领域/新问题

当研究领域尚未被深入探究或理解时,质性研究可以用来开展初步探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当某一领域或问题刚刚兴起,尚未形成成熟的量化研究框架时,质性研究可以发挥其灵活性和深入性的优势,为后续的量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基础。通过获取更加丰富和细致的信息,从而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全面理解。在这种情境下,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方法一般较多被选择。以《不同类型的科技型新创企业如何嵌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基于资源编排视角》(《学习与探索》,2023年4月)为例,作者在论文中提到“目前,鲜有研究从资源编排视角探索科技型新创企业如何嵌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扎根理论适用于对新领域或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进而使用了扎根理论与多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型新创企业是如何嵌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当我们进行了一项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时,也可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

五、 探究社会互动和文化意义

质性研究是理解文化意义和社会互动的有效工具,质性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互动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动态。当研究的重点在于理解社会互动、文化现象或社会变革的过程时,质性研究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和情境分析,帮助揭示背后的意义和动力。

仍以《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体育与科学》,2020年5月),这篇论文为例,作者从自己的实践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体育迷的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文化相联系,将自我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讲述了家庭、同龄人、媒介等场域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自我民族志”方法,结合理论反思和个人书写将自己的生命经验文本化,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一直经历着对父权、男权、阶层、知识、经济水平、文化观念、媒介等的反抗,但也仍努力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种将个体与社会互动、与文化相联系的情境,尤其适合质性研究。

六、小结

本次我们介绍了质性研究的五种适用情境,在选择质性研究时,可结合这些情境判断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否适合这类方法,当然还要从众多质性研究中选择出具体的方法,不能笼统地介绍使用质性研究。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情境也适用于质性研究,在我们写作时,如果能将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哪里契合,给出证据,解释清楚,那么这种方法的选择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选择恰当的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一些指引。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4.1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