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嘴脸再次暴露,“科学无国界”成笑话!

互联鱼 2024-07-22 20:25:41

长久以来,“科学无国界”被视为科技领域的金科玉律,尤其是欧美,喜欢标榜“科学无国界”,一直自诩为践行者,倡导科学成果应为全人类共享。中国也积极响应,乐于分享科技成果,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突破。

但是西方国家的表里不一逐渐暴露,表面合作,背后却藏着诸多“小动作”。最近,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校长罗伯特-扬·斯米茨的言论,更是将“科学无国界”这一口号推向了讽刺的高峰。

斯米茨校长直言:“我们对待敏感技术极其谨慎,不会轻易让中国学生接触,就像是不会让皇冠上的宝石落入他人之手。”

考虑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与全球顶尖光刻机制造商ASML的紧密联系,这种态度转变背后的战略考量不言而喻。ASML,这家距离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不到8公里的科技巨头,近期的表态更是火上浇油。

ASML高层公开宣称有能力远程控制台积电的光刻机,言下之意,即便中国企业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也难以获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技术。这种赤裸裸的威胁,明显是在强调荷兰在高科技领域的掌控力,以及对中国技术崛起的警惕。

荷兰的这一系列举动,似乎在宣告“逆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原本应保持开放与合作的精神,如今也被蒙上了阴影。这种转变,让人不禁想起那句“科学家有国籍”的感慨,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回顾过去,当中国嫦娥六号带回月背土壤时,美国高校和NASA急切要求分享成果,甚至试图施压中国开放科研合作。但中国已不再是当年的中国,看清了西方的双重标准,毅然决然地拒绝对美合作,只向其他国家开放。这一决策,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信与独立。

“沃尔夫条款”的制定,是美国打压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段,禁止美中科研人员交流,典型的双标行为。然而,这也促使中国科研工作者更加自力更生,顶尖科技成果往往在取得成功后才公之于众,如北斗卫星系统、盾构机技术等,皆是自主研发的典范。

中国已建成联合国公布的所有工业门类,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连美国也望尘莫及。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也预示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未来潜力。随着国内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国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届时,欧美自诩的先进技术或将沦为普通商品。

1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