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守柔之德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我说,婴儿柔弱,死尸僵硬:初生草柔脆,快死了必然枯槁。这是微明之理,现象的描述。如果真以生死论,柔弱更容易夭死,天道却不让之死。回应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弱者,道之用”。诅咒那些“强梁者不得其死”。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兵,一是兵器,二是“战死曰兵,言死为兵所伤也”。总之,持强凌弱虽然暂时可以获胜,但以兵强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早已即死,死为下;柔弱可生,日新日上。劝诫偃兵息武。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我说,天之道如张弓,故高抑下举有余损不足补,天道岂有心乎?比喻而已,天道以生生为德,不生生如何见天道!实际上天道与圣人皆无余,因为不积,无非如橐㵸,愈出反愈有,所谓自然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于人道而言,能以有余补不足,乃是美事,但人们常说恒者恒强,贪婪无极,战国争雄,孰非以不足奉有余?老子又一声叹息。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依《周易》,有损益两卦,皆天人之道,并非如老子在此所言会有差别,但有凡圣之别(圣不现贤,凡人逞智)。《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又,《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说,老子有取于水者多,“尚善若水”。《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慨,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水,坎卦,卦名却是坤土之义。垢,后土,厚,法水之德;祥,通“妖”,法水之化。牟宗三说老子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实应该是感性的形而上学,他的思维方法是中观,非中道中庸。释氏的空观,分析事物,不离六字:相性事理体用,归到“异即”两字,近于老子“有无”,信乎?
正言若反。
老子的建言说完了,可谓无所不该,却似乎与人们的知见正好相反,他什么意思?天下可以无圣人,但必须有主,但此主必是强。老子希望他能居弱(天之道:弱胜強),能如水纳垢,承受苦难,岂非痴人之梦?老子不做丧家之犬,骑牛西去,谁听其啸悲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