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为阻2万日军,牺牲89万同胞,张爱萍痛心:该这样吗?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9-05 11:34:41

一提到1938年,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铁蹄之下的“国土沦陷”,但其实还有一个历史事件是越不过去的,那就是“花园口决堤”。

在这一年的5月底,日军精锐师团兵锋直指郑州。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非同一般。一旦中原地区过早失守,那么日本的兵锋会直抵武汉,全国的战局也会急转直下,因此河南战场必须谨慎决策。

而在河南地区的兰封会战打响后,敌军将领土肥原贤二带领超编的第14师团给国民党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为了避免郑州快速失守,蒋介石最终决定参考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的策略,“以水为兵”在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

该决定虽然阻挡了日军,但也更是造成了80多万黄河下游民众受灾,几十万里国土沦为汪洋泽国。

对于该决定的利弊,争议一直很大。就连一些开国将帅也都有表态。

在讨论花园口决堤事件之前,有必要先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毕竟谈论历史不能脱离客观现实。

在1937年底南京陷落后,投降派汪精卫开始在党内咄咄逼人,要求蒋介石自我检讨。表面上是让蒋介石承担失利的责任,其实是是想借此机会挤走蒋介石,让自己上位,推动举国投降的事宜。

为了避免政治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蒋介石需要尽快在局部战场取得一次胜利,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在相继取得了侵略的胜利之后也试图快速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华中。

在这一背景下,徐州也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是以徐州会战打响。蒋介石要求李宗仁指挥60万兵力坚守徐州战线。

在徐州会战中川军在台儿庄取得了一次大捷,击毙日军约1万人,是全面抗战打响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而且此战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一边倒的国际舆论开始支持中国抗战。

在台儿庄取胜之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军会在两三年内完全占领中国。但同样的也是这场胜利也冲昏了国民党高层的头脑,蒋介石想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于是部署了12个师,准备扎一个口袋,围歼冒进的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

不得不说的是,从战略方面这并无问题。12个师VS1个日本师团,怎么看都是优势在我。

但在战斗前,南京方面的情报工作没有做好,日本14师团看似只有1个师团,理论上不足两万人。但实际情况是该师团是超编师团,人数超过了两万,而且多配备了三个重炮兵联队以及一个高射炮大队,它的实际战斗力是1个半日本甲级师团。

考虑到当时中国军队的火力远不如日军,6个中国陆军师的火力才能和1个日本陆军师的火力持平,因此蒋介石计划的12万人围歼日本14师团的方案显然是行不通 的。

所以当两军在豫东地区的兰封一带交战后,国民党军很快发现情况不对,围歼部队很快顶不住了,兰封守军死战不退,也只坚持了一天左右,最终兰封失守。

对于这一仗蒋介石本人都认为是“千古笑柄”,而龙慕韩也被枪毙,黄杰被撤职查办。

兰封这样的战略要地的失守,也让郑州直接门户洞开,形式岌岌可危。

怎么办?

蒋介石、冯玉祥、白崇禧以及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召开了紧急会议。

而在当时的悲观氛围中以及残酷现实中,国民党事实上能够采取的选项并没有太多的选项,无非就是焦土策略、以水代兵这些。最终,作为最高决策人的蒋介石签发了《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

而第一战区负责人熊先煜接到命令后,无奈的把决堤任务交给新8师师长蒋在珍。部队先是打开了赵口大堤,但是水流量不够,于是他们连夜寻找新的合适地点, 6月6日晚10时,部队决定在花园口选择薄弱处。

决口后,黄河水一泻千里,迫使日军暂停了针对郑州的攻势,让郑州多坚持了三年多的时间。但决口直接造成河南、江苏、安徽三省的44个县受灾,89.3万民众丧命,1400万人逃离家乡。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水灾发生后,有部分日军没有来得及逃走,大概有7000人伤亡。

日军见进攻郑州不成,转而调整进攻方向,国民党军百万大军随后在武汉会战中和25万日军对战,歼敌数万人,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逐渐丧失优势。

而在谈及花园口决堤时,张爱萍是痛心疾首,甚至还反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啊!真的只能靠掘黄河的大堤来苟且吗?面对2万日军,真的要用88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吗?

公允的说,花园口决堤确实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是也事实上阻挠了日军的进攻。

而历史的沉痛之处就在于对于历史当事人而言它并没有如果可言。历史人物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也都影响深远。至于后来人也更应该记住那段悲痛沉重的历史的始作俑者乃是日本侵略者。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