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馈土物颦卿念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主要写了两件事,而且是两件毫无关联的事,但于结构上却形成了对比:黛玉在成长,凤姐在衰落。
黛玉的成长:她的泪不再只为宝玉而流自从“金兰契”后,黛玉如同脱胎换骨,有着超乎寻常的改变。
作者的安排也很巧妙,先用宝琴来验证黛玉不再小性,然后宝玉疑惑“是几时接了孟光案”,说明黛玉的心已经远离宝玉,以至于黛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宝玉却一无所知。
接着是黛玉认干妈,直呼宝钗为姐姐、宝琴为妹妹,俨然成为了薛家女儿。
再到这一回中,薛蟠从千里之外给母亲和妹妹带了礼物,不是多贵重的东西,难得的是这份心,精心挑选,不是敷衍了事。
看到来自家乡的土特产,黛玉感怀流泪,而且很难劝好。
这是第一次,黛玉所流的泪,完全与宝玉无关,她不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宝玉身上,甚至宝玉渐渐淡出了她的生活。
正因为黛玉的改变,当宝黛钗三人坐在一起时,黛玉不再指桑骂槐阴阳怪气,场面异常和谐温馨。
读到“金兰契”后的黛玉,总让我想到佛学经典《了凡四训》,虽然人的命运早已注定,但如果愿意努力改变自己,命也是可以改的。
按照命运的设定,黛玉是来还泪的,所有的泪都只为宝玉而流,最终泪尽而逝,还清灌溉之恩,从此与宝玉再无干涉。
但是,经过宝钗的点化,后期的黛玉逐渐远离了宝玉,不但关注点不再停留在宝玉身上,而且眼泪也不再只为宝玉而留,这已经改变了“还泪”的设定。
凤姐的衰落:一向好强而又自负的她,遭遇了最严重的背叛贾琏偷娶尤二姐,看似事情做得隐秘,其实两府都知道了,除了几个主事的的人。
贾母曾说过,嘴乖的人也有令人讨厌之处。为什么呢?因为说多就容易错多,然后祸从口出。
贾琏的小厮兴儿绝对是个e人,口无遮拦,别人问一句,他能说出一百句来,该说的不该说的都主动往外倒。
这也说明贾琏是个没什么心机的人,明知家有悍妻,自己又喜欢偷腥,身边的人就应该嘴特别严才对。
正是有兴儿这个大嘴巴,很快就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偏偏他还了解所有细节,还是个胆小鬼,在凤姐的威严之下,就把所有事都说了个明明白白。
特别欣赏凤姐的一点是,她不像现在某些女人,听说老公有外遇,就一股脑地责怪外面的女人。
她称得上人间清醒,知道自己的男人是什么货色,同时怪罪贾珍尤氏夫妇,身为长兄长嫂,头上还顶着品级,不说为弟弟做出表率,反而帮着弟弟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她非常清楚,偷娶这种事,如果没有这些人卖力帮忙,光凭外面的女人,绝对翻不起浪来,最多像鲍二媳妇一样,偶尔偷个情罢了。
所以,对于凤姐来说,真正打击到她的,不是尤二姐,而是贾珍尤氏这些人让她寒心,集体背叛了她。
凤姐是非常自负的人,不但有强大的娘家在背后撑腰,自己还聪明能干,起到哪里都被抬着捧着。
另外,她与贾珍尤氏夫妇的关系非常好,对贾珍一口一个“大哥哥”叫着,是从小玩到大的感情。与尤氏的感情也亲密到可以随意开玩笑。
现在看来,这些感情都是假的,只因为要为一个异父异母的妹妹谋条出路,就背叛了凤姐,瞒着她做出这种为家族招祸、往她心窝上戳刀的事来。
以凤姐的好强,她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气?
所以,哪怕还在病中,她不顾平儿的劝阻,深思熟虑,想出一个“一计害三贤”的狠主意,不但要为自己出口气,还要让这些背叛她的人付出代价。
那些琐碎的人情世故红楼是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就是世故人情。这一章回,作者穿插了很多世故人情。
首先是薛家母子对柳湘莲的深情厚意。
原文交代过,柳湘莲是个穷光蛋,既无根基又无收入,突然收心要成家,薛姨妈便把这件事担了起来,又是买房,又是准备婚礼事宜,把柳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了。
谁知婚礼没办成,新娘已逝,新郎出家,把个呆霸王急得连玩乐的心情都没有了,像个孩子一样哭哭啼啼,可见结拜兄弟这事是真走心了。
然后是宝钗提议酬谢伙计。
薛家是商家,经营着生意,自然雇着很多伙计。这次薛蟠能顺利从江南办货回来,随行的伙计们功不可没,所以宝钗建议应该办桌酒席酬谢他们的辛劳。
这是宝钗“随分从时”和务实的体现。对于柳湘莲,尽心即可,没必要太过感性,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人身上。
世上之事,最难得的就是尽心,心意尽到,不来虚的。如果柳尤成婚,便尽力帮忙料理,现在死的死,出家的出家,各自有了归宿,那就接纳变故,过多伤感于事无补,只会伤身。
对于这一点,我无比认同,就像儿女对父母的态度,与其百年之后悲悲戚戚,不如生前尽力孝顺,让父母在有生之年享受每一天的安康顺遂。
接下来,我们看到薛蟠的可爱。
当初薛蟠出去,是因为挨了柳湘莲的打,面子上过不去,想出去躲一躲,同时看看能不能顺便长点本事。
即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依然愿意花心思和精力为母亲和妹妹带来很多土特产。
这个经常为家里惹祸的呆霸王,对母亲和妹妹的爱是真诚的。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能够千里迢迢为母亲和妹妹带来礼物,这种家人之间的关爱很是令人感动。
对比探春想要宝玉帮他从外面带些工艺品回来,都需要承诺给宝玉做一双好鞋,丝毫看不出有何兄妹之情,只有交易。
拿到礼物的薛姨妈和宝钗,各自送礼,作者重点写了宝钗的无分别心,为贾环也准备了一份,让赵姨娘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欣喜。
可见赵姨娘并非难搞,她只想得到应有的尊重,尤其是他的儿子不被区别对待。
受到尊重的赵姨娘,口不择言,捧一踩一,夸宝钗的同时,带出了对黛玉的看法。虽说是赵姨娘不会做人,却也看出黛玉平素确实没把赵姨娘母子放在眼里,和贾母宝玉一样,有着强烈的分别心。
还有宝玉约着黛玉一同去向宝钗道谢,很多读者说宝玉讨厌人情世故,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书中多处可以看到他对世务的应酬,比如代表贾母去看望生病的贾赦,比如跟着王夫人去甄家回拜,比如在贾敬丧期的各种应酬等。
只不过,宝玉也和我们一起,有的人情世故是他喜欢的,有的是不喜欢的。他和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如果是不喜欢的,他就可以不去,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为了生活,即便是不喜欢,也不得不戴着假面具去应酬。
所以,宝玉不是讨厌人情世故,而是他有着可以说“不”的资格和权利,因为他是被贾母溺爱享有特权的贵公子,不是需要低头求人才能过得去的普通人。
这一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的聊天群,都是相通的。
最后是袭人探病,趁着贾琏不在家,探望生病的凤姐。
如果不是作者特意写这一笔,谁能想到,袭人竟会去探凤姐的病。而且从她们的互动来看,她们的私交非常好,而这种好与礼节无关。
按照礼节,探病这种事,只有主子与主子之间才会出现,而且说的多是场面话。但凤姐见了袭人,竟然“拉了袭人的手让她坐下”。
在我看来,作者写这一笔,不是为了表现袭人,而是为了表现凤姐。
凤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面人,她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但也欣赏品行良好的人,比如对邢岫烟态度的转变,就是因为她看出邢岫烟“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
按照礼节,袭人是宝玉屋里的人,与凤姐平辈,确实没有资格坐,所以袭人“不肯坐,让之再三,方才挨炕沿脚踏上坐了。”
凤姐的内心其实对这些礼节是不屑的,她更在乎情意,只是某些时候受限于身份,不得不受这些礼节的束缚。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凤姐与袭人的互动,完全不像主仆,倒像是平常姐妹间的闲聊。
这些琐碎的人情世故,看似都是闲笔,却占了很大的篇幅,穿插在“颦卿念故里”和“凤姐蓄阴谋”之中,作者意欲何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