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3-26 13:53:09

文 / 子玉

任何领域的成功者其实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成为“网红”之前,他们已经穿越了一段时间跨度相当大的周期,一朝成名天下知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而已。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第一个从平民中走出来的皇帝。传统的说法是,刘邦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天生就有过人的识人和统筹能力,所以才会完成从泗水亭长到沛公,再到汉王,最后到汉高帝的身份迭代。

但问题是,刘邦的这种能力其实也是以时间为杠杆刻意练习的结果。他最初的偶像是信陵君,一心想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游侠,为此他还主动走出沛县去结识了魏国的名士张耳。

作为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不管是在认知、见识、处事能力上肯定都在刘邦之上。每次和张耳长达几个月的相处,刘邦的认知和能力也是不知不觉中飞快进步的节奏。

不管刘邦是有意还是无意,张耳的优势一定会不知不觉中反灌进刘邦的肌体中,他的认知和能力也成为刘邦系统的一部分。

人都是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所成就的,刘邦这是主动在给自己打造环境和圈子。

刘邦当年主动链接的豪杰人物还有沛县的雍齿和王陵。

在这种长期和高手链接的过程中,刘邦是飞速成长,等到了成为泗水亭长的角色之后,他已经能轻松和沛县的精英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过招。在和萧何等人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这些人的个人优势也会以反灌的形式成为刘邦基因的一部分。

本质来说,管理一个县和管理一个帝国的道理是一样的。秦汉时期,帝国庙堂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设计,分管政务、监察和军事,地方上也是郡守、郡尉、郡监的设计,分管政、监、军三个领域。只不过帝国的体量比郡和县大而已。

刘邦虽然只是个泗水亭长的角色,但他能够自下而上将沛县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已经证明了他彪悍的业务能力,所以,当沛县起事时,他自然就成为了沛公的角色。当刘邦建立起汉帝国之后,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自然就会更加轻松。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经营好家庭的人才有能力管理好团队。

可见,厉害的人早就已经很厉害了,他们也都是从小事一点点锻炼才具备了处理大事的能力,当机会突然降临时,他马上就能够接住。

而刘邦成功的秘诀就是,他早就已经主动和高手链接,全面升级自己,持续进化,在和张耳的长期相处、在与沛县萧何和曹参等精英的无数次碰撞中,刘邦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混混到精英的迭代。

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四个字:刻意练习。

刘邦长期以高手为模板,经过无数次的对话、做事、酒局之后,他才具备了做大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你看,项梁项羽叔侄、楚怀王、张良、韩王信等那些当世精英和贵族,他只要一接触就能应对。

俗话说,宰相必起于州郡,同样,开国皇帝也大多是出身基层。为什么他们能够在残酷的筛选中生存下来并开创基业,原因就是,他们在基层的时候已经打好了基础,而打基础的关键就是:以时间为杠杆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

刘邦的军事能力同样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最初起兵的时候,他其实是很菜的,长期打败仗,甚至被贴上了“常败将军”的标签,就是在广武议和之后他追击楚军时,照样被项羽在固陵给打败。

创业阶段的刘邦是常败将军 图源/剧照

可以说,从灭秦到灭项,刘邦打败仗几乎就是常态化。但为什么汉帝国建立之后的刘邦却像开了挂一样,擒韩信、诛彭越、剿陈豨、灭英布,这些当年灭秦、灭项的精英都败在了他的手下。

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刘邦实力的强大,他有关中和齐地两大地缘优势的助力,最主要的还是,此时的刘邦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比如,在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他刚到邯郸就看出了陈豨的战略破绽,然后就是军事、政治两张牌同时打,陈豨根本就招架不住。打英布的时候,他一眼就看破了英布的军事布局然后一朝破敌。

为什么刘邦突然就很厉害了,因为他打了太多的败仗,在无数次的败仗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最初的时候,他是和项羽这位军事精英在项梁手底下并肩作战,接着,他又经历了西行灭秦的过程,在还定三秦的时候他也是亲自带兵冲锋陷阵,完了在东出函谷关攻打彭城的过程中他更是亲自指挥五十六万联军。最艰苦的岁月是他在荥阳和项羽的楚军对峙的过程,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接连的军事失败让他根本就看不到光明。

但有句话是怎么说来着,平生所学皆在受挫受辱之时,心不苦,哪能开得了智慧?

正是这些败仗,还有长期和项羽、英布这样的军事精英切磋的过程中让刘邦学习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俗话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学习绝对比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效率更高,刘邦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绝望的瞬间,但现实却是,他成长了。没有这些失败,他后来拿什么来削藩。

可见,刘邦的军事能力也是以时间为杠杆刻意练习的结果。

韩信其实也是。大家对韩信的印象是,这人一出来就是光芒万丈瞬间封神,这其实是不符合规律的。事实上,韩信也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过程:

在淮阴的时候,韩信长期忍受饥饿完成了军事理论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不得不忍受屠户的挑衅给世人贡献了一个胯下之辱的典故;在项梁、项羽楚营中任职时,他又在无数次的实战中验证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总结出了自己的打法。

相信巨鹿之战一定是韩信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战神项羽是如何完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封神之战的。

完了就是韩信跳槽以操盘手的角色完成了一系列封神之战,并最终以军功先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和楚王。

韩信通过跳槽提高身价 图源/剧照

本质来说,韩信后来只是对项羽军事神话的再复制。而他之所以能够封神,也是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

韩信的个人经历其实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职场模板:所谓的打工其实就是偷师学艺。韩信在楚军中的时候以项羽提供的平台验证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军事认知体系,在理论和实战层面同时保持优势。当项羽在鸿门分封诸侯之后,韩信觉得,是时候该跳槽了。

这就是韩信刚到汉营中就伸手要大将军职位的核心原因,因为他已经在项羽楚军中积累了相关经验和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三军的统帅。

你看,现在的许多打工人不也是这么干的,在一个公司将自己打造起来之后马上就以跳槽的方式来完成身份的逆袭,并提高身价,有的甚至直接单干。

历史虽然一直在演变,但大家的那些打法其实是相通的。

就是后来的霍去病其实也是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和韩信一样,大家对此人的印象也是,刚出场就光芒万丈,简直就是在素人和战神之间无缝衔接一样。

但事实其实是,霍去病的理论知识是汉武帝耐心教授的结果,他的实战经验是跟着汉武帝长期打猎锻炼出来的。

游牧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他们总是以打猎的方式来演习战争,积累操盘大军团作战的经验。为什么金军和蒙古人一出场就是横扫千军的节奏,就是因为,他们早就在打猎的过程中将每一个士兵都锻造成了战神,完了就是对农耕民族的降维打击。

可以肯定,汉武帝当时打猎的时候也是以战争的方式来对待,霍去病在参与的过程中肯定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实战经验。

完了汉武帝和卫青再给霍去病复盘一下,霍去病再通过打猎与新的经验磨合一下,一个军事精英就已经诞生。

霍去病是汉武帝的高徒 图源/剧照

理论、实践、时间,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他们将自己攀登的过程隐藏了然后只给大众留下了一个光芒万丈的背影。完了你就觉得,哦,有些东西是天生的。

要是这样想,大家都没法成长。

你看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将军,他们之所以能在自己的领域封神,有可能都是家族好几代人的积累才出了他这么一个人才。

越是复杂高深的东西,越需要传承,越需要时间的积累,越需要长期主义。

就是现在的许多厉害角色,其实也是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董宇辉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兼职导游将自己的知识向外界输出,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练就了不可复制的共情能力。据说,他曾经在大雁塔给老外讲玄奘的经历时将自己和老外都感动得是泪流满面。

现在在镜头前,他只是将当年的情景再复制而已。

后来更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演讲进一步将自己的口才锻炼到足以封神的水平。

不是他突然火了,而是他为那一刻已经积累了相当长的时间,他也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也包括罗振宇,人家在做记者、主持人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强大的演讲功底和知识储备。

所有事情都是有周期的,任何想跨越周期一步到位的人都不可能获得绝对意义上的成功,即使暂时获得成功,也无法支撑名利。

这和减肥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许多人总是问别人如何减肥,答案其实他都知道,无非是管住嘴迈开腿,而他之所以问,就是想获得所谓的武林秘籍跨越周期一步到位。

许多人减肥为什么总是失败,原因就在这里,他忽略了时间这个重要因素。

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凡一个人突然爆火,或者脱胎换骨,他一定是独自默默积累了相当长的时间。

就如曾国藩所说:“天下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能可久可大者也!”

就是不断地重复、练习、积累,做一万个小时定律的实践者。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共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赞”。谢谢!

9 阅读: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