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化骨水有效吗?如何科学处理鱼刺卡喉

洋凝科 2024-09-11 13:17:33

前几天小王吃鱼时候卡刺了,王大妈非常激动地说她学了个民间奇术“九龙化骨水”,保证有效。大致方法就是装杯冷水,用筷子在水中写字,口中默念三遍,边默念边用筷子在水中写三遍咒语。

好家伙,这方法简直震碎了我的三观,于是我查了一下关于九龙化骨水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民间盛传的祝由术,主治牙痛、鱼鲠及一切喉症。有许多网友成功通过这个方法解决了卡刺的问题,于是我找了几位权威的医生和护理人一起探讨了一下它的科学性:

1.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念咒行为让你相信能够有效处理鱼刺,从而你会放松并下意识忽略卡刺的疼痛。

2.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一般化骨水都是选用冷水。冷水刺激喉咙会让喉部肌肉紧缩,这样比较浅或者比较小的刺就会出来。

所以一般鱼刺比较小,扎得比较巧可能会有点用,这也就是有些网友会说有用,而有些人没有效果的原因了。那鱼刺卡住了到底要怎么办?如何做才正确呢?

吃对鱼:选鱼刺少的

鱼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少,且肉质鲜嫩,受到很多减肥人士和爱好健康人士的喜爱。孩子也极易吸收鱼肉的营养,身为“白肉”的鱼肉,比红肉如“猪肉”等营养价值更高,大部分人吃鱼以淡水鱼为主。那么,在常吃的淡水鱼中什么鱼容易卡刺呢?

鲫鱼、草鱼、花鲢、白鲢等鲜香选手高居就诊榜首,大家要注意规避。

什么鱼刺较少适合食用呢?

黑鱼:体形长,呈圆筒形,鱼肉细嫩厚实,通常处理成鱼段或鱼片后烹调。鲶鱼:头扁口阔,有胡须,以清蒸、清炖为好。鲈鱼:鱼肉细嫩,肉坚实呈蒜瓣状,很适合清蒸。罗非鱼:外形类似鲫鱼,肉质相对较粗,以红烧、清蒸最好,也常用来煎烤。另外,诸如巴沙鱼、三文鱼、鲳鱼、银鳕鱼等深海鱼类不仅刺少,更富含DHA,更适合小朋友们。

别乱搞:其他的“民间良方”不管用

喝醋

鱼刺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他钙质。单从化学反应上来看,酸的确能溶解碳酸钙,从而起到软化鱼刺的作用。但是,我们忽略了两点:

第一,醋酸是弱酸,酸性本来就不强,而且一瓶食醋中所含的醋酸含量仅为4%~6%,这种“弱上加弱”的液体,软化鱼刺的效果也真的很弱。

第二,喝醋的行为只是让醋在喉咙内“一晃而过”,鱼刺与醋接触的时间实在过于短暂。如果把鱼刺扔在醋里面泡上几天几夜,说不定还真能够软化鱼刺。但是,现实里我们也做不到让醋在喉咙里停留那么长时间。

那么,这个软化鱼刺的错误行为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呢?

醋酸软化不了鱼刺,但它却实打实地会刺激我们的食管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可能会造成食管黏膜被灼伤,使得鱼刺扎进去更深。同理,其他的例如喝柠檬汁、维生素C溶液等,都起不到软化鱼刺的作用。

吞米饭

吞米饭也是民间常用的一个处理方法。目的是通过吞米饭将鱼刺生生地给带下去,这样就不会卡在喉咙里了。有些人的确也通过这个方法成功地将鱼刺给咽了下去,一点事也没有。对此,只能说你们真的非常幸运。

能够通过饭团或馒头等固体食物将鱼刺给成功带下去的,这根鱼刺一定是比较小的,而且扎的位置很浅表。但如果鱼刺扎得比较深,或者比较大一点,那大家可以发挥下想象力了。当鱼刺向下斜着扎进我们的肉里,这时候从上面来了一块大的饭团,鱼刺很显然会拦住饭团的去路。但是,我们的吞咽动作会强迫饭团通过,所以饭团要么使得鱼刺扎得更深,要么使鱼刺撕裂食管壁后,随着饭团进入胃中。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鱼刺“扎根”更深,不仅加剧疼痛,还可能会引起感染、发炎、化脓,甚至可能导致喉头水肿而引起窒息。

第二种情况,鱼刺下去了,但食管被划伤了。而且食道存在3个生理性狭窄部位,如果在狭窄部位继续卡住,刺穿食道,可能引起急性纵隔炎、胸腔感染。

最危险的是,食道下段离气管和主动脉十分近,如果鱼刺扎进气管或者主动脉,那引起的都是致命性的后果。同理,吞馒头、吞面包也是差不多的。

要做对:停止进食少吞咽

如果在家中遇到鱼刺卡喉,首先应该立即停止进食,减少任何吞咽动作,包括吞口水,放松喉部肌肉。

接下来,用筷子压在舌头的后半部分,将舌根压低,看看鱼刺的情况。如果能够看得到鱼刺,刺并不大,且扎得并不深,可以自行用镊子将它慢慢夹出来。但如果看不见鱼刺,或者鱼刺很大、扎得很深,都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医生用专业的方法取出来。

如果是孩子被鱼刺卡住,一定会哭闹,但哭闹会让喉部肌肉紧绷,让鱼刺卡得更深,还可能会产生吞咽动作,这都是不利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停止哭闹后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

总之,如果遇到鱼刺卡喉,如果能自行取出来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取不出来,就一定要去医院就诊,别怕花钱,小钱不花,将来可能花的就是大钱了!

最后,大家一定要记住:看鱼刺卡喉可别跑错了口腔科,挂急诊或者耳鼻喉科哟!

作者: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 王斐

审核: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 敬梅、刘玉青、叶梅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