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分布式光伏“红区”!

北极深度 2024-07-05 07:51:40

日前,山东德州乐陵市内,一个储能项目并网受到极大关注。据悉,该项目为台区配储项目,可开拓一定容量的分布式光伏,由天合富家开发建设。

显然,这对于“红区”蔓延的乐陵市分布式光伏市场降下一道强光,对山东省乃至全国受限地区的分布式光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打响第一枪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2022两年分布式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均超20GW,扛起全年三分之一的装机规模,2023年这一数据来到了43GW,相较于前两年翻了两倍,而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

但一路狂飙且装机需求旺盛的户用光伏,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2023年以来,在山东、河南、浙江等7个省份公布各地消纳情况中,已有上百个县(区、市)成为分布式光伏开发消纳“红区”。其中,山东省预计2024年省内将有37个县(市、区)新增分布式光伏出力将无法在县域范围内消纳,占比将近三成,而德州便是其中之一。

消纳“红区”的出现,矛头直指急剧攀升的装机规模为电网的接网及消纳带来的挑战。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强顶层设计,增加配电容量、加快电网建设和升级速度是解决消纳的有效途径,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当下而言在消纳困难地区配建储能设施仍是最优解。

储能模式作为电网柔性调节的重要手段,可以平滑光伏输出功率,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同时,还可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消纳。作为全国分布式、户用光伏装机第一大省,山东率先打响了分布式光伏配储第一枪。枣庄之外,2023年德州发文要求在承载力为黄色、红色区域,新增的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项目,需配置15%*2h小时储能。

而据了解,在山东、福建等地,区别于传统配储模式的台区配储正悄然兴起。台区储能是指安装在配电台区的储能系统,与当地电网约定就近存储消纳过剩电量,在光伏发电不足的用电高峰,将其释放。

其优势在于过载发电量可不经过变压器直接存储在储能设备,从而解决了变压器的容量不足问题,实现动态扩容功能;且可以同时优化光伏输出曲线、平抑负荷波动,缓解电网压力,减少因弃光限电造成的浪费。

与此同时,台区配储也得到了业内权威人士的认可。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分布式台区配储能够解决单个电源侧光伏出力与负荷不匹配的问题,是目前最合理、最应该推广的方式”。

成本方面,据业内企业测算,以储能配比15%*2h,配置200kW/400kWh储能系统为例,约可增加1.2MW的分布式光伏开发容量,储能系统成本约增加0.4~0.5元/W。

项目落地

得益于台区配储的诸多优势,山东已开展了多个台区储能示范项目来应对消纳问题。其中,在德州乐陵,由天合富家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台区配储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近期,由天合富家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台区配储项目成功并网落地。据悉,项目计划配备储能容量总计为7.3MWh,预计建设光伏24.4W,采用低压接入方式接入配电网,缓解台区变压器及线路过载情况的同时,还能改善电能质量及供电安全可靠性。

此外,为更好解决乐陵消纳问题,天合富家还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云技术,在项目台区储能端接入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微电网聚合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储能与电站监控和管理的有机整合,为后续响应电网指令、参与电力交易、形成电网互动打下基础。

据天合富家相关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优化项目试点效果,未来将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探究台区配储的对于解决台区电压过高、反向重过载等问题的实际作用,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商业模式。

乐陵台区配储试点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全国分布式光伏消纳“红区”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在助推分布式光伏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顾历史,分布式光伏从萌芽到撑起装机半边天不足十年,历经造价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场景单一、运维服务落后等时期,行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家专注于分布式市场的企业,天合富家成立8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科技创新成果真正造福于百姓。

一方面,在行业野蛮发展初期阶段,天合富家首次提出“原装光伏”理念与标准,致力于打造高于行业标准的产品与服务。截止目前天合富家已经累计为超百万户用户提供原装电站和服务,实现“百万屋顶”梦想的背后,也在为社会持续创造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为打造高效服务体系,天合富家为分布式光伏自研打造出了天元系统,覆盖渠道赋能、金融服务、质量交付、售后运维四个维度;以及电站故障诊断准确率超90%智能云监控运维平台。

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光伏行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此基础上,户用光伏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企业先行。

对于分布式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天合富家能董事长高海纯表示:“行业发展应当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坚定走高质量发展路线”。

天合富家作为深耕分布式领域的头部企业,提出了面向未来的“零碳生态计划”,旨在与众多生态链合作伙伴共同构建零碳生活、零碳生产的一体化生态平台,继续发挥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典范作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