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帝之后的刘备只能向东吴亮剑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4-15 16:06:33

文 / 子玉

不管是称汉中王还是称帝,刘备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再加上客人的身份,导致他对益州的统治力非常弱。为了驾驭益州局势,刘备就只能积累军功,而在曹魏和东吴之间,他只能捡软柿子捏。同时,攻吴也是刘备再次对跨有荆益战略的尝试,想落地《隆中对》当初规划的蓝图。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在汉中设立坛场,被群下推举为汉中王,拜大司马,将自己塑造为汉高帝刘邦和汉世祖刘秀事业的继承者。

但是,刘备的汉中王并不是汉献帝所封,而是由马超、许靖、诸葛亮、关羽等一百二十人联名推举出来的,属于自导自演。再说,此时的汉献帝还在位,刘备就已经发出了由自己来代表汉室建立新秩序的信号,这已经让有识之士感到不安。

当然,此时的刘备也属于无奈之举,如果他不能拥有王号并向益州和荆州的官吏们释放冲刺帝业的野心,那么大家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好好给刘备打工。就像当年的刘邦一样,如果他不能还定三秦,让大家在仕途上有所追求,手下的人迟早得跑光。

刘备所说称王是为了更好的领导复兴汉室的大业,大家听听就行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汉献帝正式禅位于魏王曹丕,曹魏建立。

面对“汉贼”的篡汉之举,刘备没有马上举起讨贼的大旗,而是在蜀地大肆散播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的消息并隆重发丧,还追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次年(221)四月,刘备就在成都正式称帝,将大汉的国祚在蜀地续接了起来。

本来蜀地的士大夫群体就将刘备视为外来入侵者,如今刘备在汉室被曹魏所取代的情况下不着手积极讨贼,以匡扶汉室的正义来洗刷自己在蜀地的政治形象,反而玩起了称帝的游戏,这更让蜀地的有识之士对刘备嗤之以鼻,甚至严重的不配合,比如,杜微装聋作哑,闭门不出;杜琼玩起了沉默...

费诗就将话说得很明白:“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李邈甚至在刘备领益州牧之后于公众场合发泄不满情绪:“我不是不敢反对你,而是实力不允许。”

和孙策最初进入江东被江东人视为入侵者一样,刘备入蜀后的形象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先后称王、称帝,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蜀地士大夫群体对刘备的失望,严重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

当刘备杀掉劝谏他的主簿雍茂之后,更是大失人心。

可见,称帝后的刘备面对的不仅是蜀地士大夫群体的严重不配合,更需要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如此才能在蜀地站稳,进而开拓天下。

刘备称帝缺乏合法性 图源/剧照

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积累军功。再说,荆州被东吴所夺、关羽被杀、东三郡为曹魏所占,刘备也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团队的信心。

但是,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刘备只能选择东吴,因为,此时的曹魏是牢固地控制着北方优质土地,军事和经济实力同时领跑,刘备要想主动北伐,结果根本都不用想,那是用鸡蛋碰石头的自残行为。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将北伐曹魏的条件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待天下有变”,方可趁乱作为。如今的曹魏不仅顺利完成了权力更迭,曹丕还进一步代汉称帝,稳定了北方秩序,合法而稳固地控制着北方大地,刘备是碰都不能碰的。如果那样做,只会导致他的蜀汉政权崩的更快。

既然曹魏不能打,那么可供刘备选择的就只有隔壁的东吴。抓住孙权曾经向曹操称臣的把柄,刘备也将“汉贼”的标签死死的黏贴在孙权身上,再说,孙权奇袭荆州斩杀关羽也是严重不讲武德的行为,刘备也能将道义的牌一块打了。

所以,刘备征讨东吴不管从政治还是道义层面都能找到理由。

再说,刘备曾经长期经营荆州,在当地有一定的基础,攻打东吴,自己不管是长江上游的地利还是人心层面都处于顺势。

最重要的还是战略层面的考虑。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然后从宛洛和秦川两个方向北伐本来就是蜀汉的既定战略,如今,荆州已失,刘备知道自己蜷缩在蜀地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与其等死,还不如主动出击,夺回长江中游的控制权,进而虎视下游的扬州。

所以,不管是解决生存危机还是出于发展的考虑,刘备都必须向隔壁的孙权亮剑。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率军正式伐吴。接下来就是对双方军事素质和实力的考量。

实事求是地说,刘备拥有长江上游的顺势,是可以凭借地理优势一路东下对东吴实施闪击战的。但是考虑到荆州水军强大的现实,为了避免蜀军在水战不利的情况下无法顺利撤军,刘备最终还是选择在打下巫和秭归打通三峡通道之后改用步军为进攻主力。

此后,刘备就是连续的战略失误,不仅在没有占据重要城池的情况下不断向东深入,导致蜀军在狭长地带将大营扎成了长蛇状,而且还在陆逊坚守不战的情况下准备从东吴的侧翼武陵郡方向出击。

当蜀军的重点转向侧翼之后,那么正面的力量自然就会减弱,陆逊正是在捕捉到这个信息之后果断对蜀军发起进攻。结果大家都知道,蜀军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

蜀军主要是陆战的惨败 图源/剧照

复盘刘备的失败,首先就是急于求取军功。刘备为了坐稳皇位,驾驭益州而向东吴开战,这本身就可以被解读为为了一己私利。而且,刘备还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导致大家都将这场战争解读为刘备是给关羽报仇,同时想夺回荆州之地。

再说,蜀汉真正的敌人是北方的曹魏,你现在却硬给东吴打上“汉贼”的标签兴兵讨之,一下子就将自己置于政治不正确的尴尬之地。

其次就是军事实力的对比。当时,刘备出三峡带了四万左右的军队,而东吴方面是五万人,还有步骘从交州带来的万余人。在数量上,东吴是处于优势。

还有,东吴的水军是强于蜀军的,这也是刘备不敢用水军与吴军决战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东吴对长江沿线军镇的经营,完全可以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就是刘备以前在荆州积累的人脉基础,在时间的作用下也被孙权化解。要知道,孙权在奇袭荆州之后就加紧了对荆州人心的收买,对荆州士民是各种安抚。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消化,刘备所谓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优势。

可以说,刘备伐吴的最佳时间点就是关羽被杀之后,不管是道义层面还是在荆州的人脉积累都是有利于他的,而刘备却硬是在一年多之后才率军征吴,就像北伐的最佳时间点也是在曹魏代汉建魏之后,刘备对吴、对魏战略都没有时间概念。

就是在整体实力上,东吴也是强于蜀汉的。扬州加荆州的体量本来就比益州大,再加上孙策、孙权兄弟多年对江东的消化和建设,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集中江东的资源来为战争服务。

反观刘备集团,资源上不如江东,且没有统一思想以最大化集中益州的资源,根本不是东吴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刘备还将这场战争演变为持久战,这对蜀军就更不利。一个是主场作战,有资源优势,一个是客场作战,还内部意见不统一,你说最终的赢家是谁。

显然是东吴。

而蜀军在局势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却还产生了轻敌情绪,刘备没将东吴放在眼里,蜀军将士也出现骄惰情绪,根本就没将荆州之战的教训放在心里。

在吴军拒不交战的情况下,蜀军的士气是一天天衰弱。等于说,在这场战争发展为持久战之后,蜀军的败局就已注定。完了刘备还将失败定义为是老天不公:“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明明是实力和态度的问题呀。

看看人家陆逊的战略定力,不管属下如何求战,陆逊始终保持自己的战略计划不变,时刻如临大敌。从陆逊的话语中我们就能看出其对刘备这位对手的认真对待:“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忌惮他,这是个强敌,况且蜀军军锋正盛,又占据地理优势,我们不可大意。”

陆逊是吴军的操盘手 图源/剧照

有定力,又知己知彼,完了还有应对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名将。

刘备最终是为自己的草率行为买了单。夷陵之战不仅导致蜀汉损兵折将,牺牲了一大部分军事精英,实力大跌,更使刘备的个人威信一下子跌落到最低点。

仓皇败北的刘备此时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守住蜀汉草创的政权,为此他不得不以天子守国门的决绝姿态驻守永安。

皇叔奋斗一生,但换来的却是如此凄凉的一个结局。这不仅是实力问题,更是能力问题。

一个人行走江湖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免在短板上发力,当刘备选择在其短板上发力时,其悲剧就已经注定。

蜀汉,已经走到了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