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势力决定了清朝命运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7-09 06:07:10

文 / 子玉

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因为其核心军队的衰亡,不能承担起应对变局的重任,但有些王朝之所以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则是因为,其以地方军队代替了朝廷正规军,虽然这会造成外重内轻皇权旁落的现象,但毕竟能保住江山。

北宋属于典型的朝廷军队的覆灭导致的王朝迅速灭亡。建立大宋后,赵匡胤兄弟为了结束藩镇威胁朝廷的局面,于是就打出了削藩、杯酒释兵权、文人将兵的一套组合拳,目的只在于弱化地方势力。

同时,财权也高度集中,地方的财赋都被集中于汴京。

虽然此举解除了地方对朝廷的威胁,但却造成了汴京被金军攻破之后北宋直接灭亡的悲剧。因为,北宋的财富和禁军都集中于汴京,当金军攻下汴京之后,北宋也就被动灭亡。

禁军主力的覆灭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赵匡胤凭借禁军夺取了天下,北宋也因为禁军的覆灭而灭亡。

相比北宋,大唐为什么能在安史之乱中避免灭亡的命运,还收复了两京,继续维持其统治,就是因为地方军的强大,大唐在朝廷禁军遭受重创之后还可以依靠地方的军队和财富与叛军打持久战。

但地方军队能保住大唐的江山,却也稀释了皇权。因为,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势必得面对地方军队坐大的现实。

但相比帝国灭亡,皇权稀释的危害显然更小。

此后,金国的灭亡也是因为猛安谋克的衰落,无法承担起抗击蒙军的重任。而清朝之所以能避免灭亡的命运又是因为,地方军队崛起,代替了腐朽的八旗和绿营。但和大唐一样,清朝同样得吞下皇权衰落、军阀混战的副作用。

咸丰二年(1852)7月,曾国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充任江西乡试的正考官,但刚走到安徽太湖县小池驿时就突然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于是不得不赶回湘乡老家处理母亲的丧事。

当曾国藩在处理家事时,太平军的军锋也指向了湖南。为了守卫湖南,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幕僚左宗棠经过紧急商议,向朝廷奏请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出山办团练协助绿营兵抵抗太平军。

由此可见,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此时都没有剿灭太平军的能力。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吸收新鲜血液来代替八旗和绿营,鼓励相关官员办团练吸收地方精英来扛起保卫帝国的重任。

其实八旗和绿营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就已经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加上多年的承平,八旗和绿营都已经彻底腐化,具体表现就是“骑马人坠地,射箭箭虚发”,根本无力应对外力的冲击。

在形势的倒逼下,清朝就只能鼓励相关官员办团练以协助八旗和绿营作战,挽救帝国于水火。

请记住,清廷最初的想法只是以地方团练来协助八旗和绿营,而并不是代替,因为咸丰也明白地方势力崛起之后的后果是什么,只是历史最终选择了湘军,让地方势力崛起。

张亮基和左宗棠为什么选择曾国藩,就是看中了他身上佩戴的“进士”“礼部侍郎”的标签,可以利用这些身份优势虹吸湖南的地方精英。

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办团练属于必然,湖南的团练由曾国藩来牵头则属于偶然。

为了坚持满洲本位,为了压制汉官和地方势力,咸丰给曾国藩的权力很有限,其头衔只是“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典型的配角。

很明显,咸丰的设计是,以八旗和绿营为主力,以地方团练为辅,既要剿灭太平军,还要防止地方势力趁机崛起,维护皇权的权威和中央集权。

咸丰对湘军是既用又防 图源/剧照

但现实却随时在做筛选,八旗和绿营在战场上的表现根本就不能维持咸丰皇帝的设计,赛尚阿、向荣、琦善等被咸丰寄予厚望的重臣一拨接一拨地投入战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仅没有剿灭太平军,还使太平军挟胜利之威迅速崛起,并最终于1853年3月8日进入南京,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

南北对立的格局不仅造成了清朝疆域的缩水,还断了清廷来自东南的财赋,而财富断供比疆域的缩水给清廷造成的压力显然更大。因为,从唐朝开始,定都北方的王朝就必须得依靠东南的财赋来供养,清朝也不例外。如果江南长期被太平军占领,那清朝迟早得亡于财政危机。

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打破传统,以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团练为主力,尤其是在湘军已经用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情况下。

但咸丰为了维护皇权,依然对湘军和曾国藩是各种防备、压制,其不将地方督抚的实权给曾国藩就是具体表现。因为,如果汉官曾国藩同时佩戴地方督抚、团练大臣的标签,那对清廷就绝对是灾难性的威胁。

清朝的皇子教育是最成功的,熟读历史的咸丰皇帝肯定知道地方势力的崛起对朝廷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应对局势的对策已经调整为:既利用湘军来平叛,又要防备湘军趁机坐大。

最好的结果是:太平军被剿灭了,湘军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清廷继续掌控万里江山。

如此,我们就能理解曾国藩在用兵过程中的步步艰难,江西和浙江之所以不给湘军提供粮饷,就是猜透了皇帝的心思。

这也是太平军能够长久折磨清廷的原因之一,清廷内耗太严重,不能形成合力。

同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清朝的地方势力已经有了觉醒的意识,江西和浙江都想在乱世中保存实力以和朝廷、各藩镇博弈。

另外,咸丰皇帝还打了以汉制汉这张牌,扶持两江总督何桂清以制衡曾国藩的湘军集团。具体的操作方案是,何桂清以江南的财赋供养以八旗为主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让他们来完成剿灭太平军的收尾工作。

江南、江北两大营的几十万兵力,加上江南的财赋,八旗和绿营在理论上是能完成任务的。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湘军全程参与战争,让八旗攫取胜利的果实,保证清廷能够以军功继续控驭地方。

大家都说文宗皇帝暗弱,不合格,但其实,咸丰的帝王术玩得也是炉火纯青。

只是,咸丰的帝王术再一次落空,现实依旧是血淋淋的筛选——

咸丰十年(1860)5月6日,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攻破;

19日,丹阳陷落;

26日,太平军占了常州;

6月2日,苏州又被太平军占领;

15日,昆山陷落;

17日,太平军攻占太仓,兵锋直指上海;

......

坏消息密集性轰炸咸丰脆弱的神经,再加上英法联军的压力,咸丰只能重用曾国藩,重用湘军。

咸丰十年(1860)6月8日,曾国藩被授以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8月10日,清廷正式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以曾国藩被授予地方督抚的实权为转折点,清朝的历史已经被改写,此前是高度中央集权,此后是地方势力全面崛起,最终引发了清朝灭亡和之后的军阀混战。

这就是代价,历史规律永远都在循环。为什么康熙和乾隆一再强调满洲传统,就是为了防止八旗的衰落,他们太知道八旗衰落意味着什么。

只是,人力根本阻止不了八旗的退化。

1864年,当太平军被剿灭之后,清廷已经不得不面对湘军坐大的现实。此时,作为执政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也只能像当年的大唐皇帝一样,打合纵连横的牌,以湘制湘。

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扶持左宗棠和他的楚军,制衡曾国藩和湘军。同时,发动满官弹劾曾国藩,发动舆论对其进行压制。

但在汉官、湘系已经全面崛起的情况下,慈禧还是得适当向曾国藩进行妥协,对刺马案不进行深究并将曾国藩放回两江大本营就是具体表现。

虽然皇权被稀释,地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清朝毕竟维持了领土的表面完整。

实事求是地说,清朝的中央集权虽然受到了地方势力的威胁,但毕竟没有出现像大唐那样在安史之乱后皇权全面衰落的状况,因为,清廷还有占数量优势的八旗和绿营,有以直隶为大本营的核心控制区,有慈禧、恭亲王奕䜣这样的强势人物。

慈禧也只能维持清朝表面上的平衡 图源/剧照

况且,汉官势力在分裂为湘系、淮系、楚系之后也存在竞争,这种竞争格局也有利于清廷打合纵连横这张牌以维持其脆弱的统治。

但当恭亲王、慈禧这样的强势人物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局面马上就会失控,成为军阀的舞台。后来局面的发展也是如此,这是历史的规律,根本无法避免。

等于说,清廷和大唐一样利用地方势力稳定了江山,但却必须得面对皇权旁落的现实,统治力度被大大稀释。但比起北宋、金国,清朝还是比较幸运的。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怎么选,都会有副作用,如果八旗主力没有衰落,太平军也不会崛起。

做个总结吧。表面上看,曾国藩办团练是个意外、湘军崛起也属偶然。但是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分析的话,其实也是必然:

八旗和绿营已经彻底腐朽,清朝在局势失控的现实面前肯定得引入第三方势力来剿灭太平军,所以,湘军的崛起几乎就是必然,不是湘军也会是别的地方势力。汉官的崛起也是必然,不是曾国藩,也会是别的汉官因为军功而封侯。

人力,很难扭转历史发展的趋势。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2 阅读:1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