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的风,吹得早了闪着腰

农林林茂盛 2025-01-22 15:34:20

近期,固态电池的相关报道显著增加,备受瞩目的固态电池终于公开亮相,不再保持神秘姿态。

然而,小米预研的底盘技术距量产尚需时间,固态电池亦正处于研发的关键突破期。

世界遵循固有发展规律,不受任何人意志影响,独立运行。

欧美日韩头部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深耕逾百年,展现出坚定维护燃油车产业链的决心。

然而,中国车企凭借一己之力,维持了全球电动车产业链的繁荣景象。

本土电池厂商虽力保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但日韩及欧洲顶尖车企正积极研发固态电池,计划装车,意图借此实现对中国电动车企的弯道超车。

转回国内市场,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本土电池厂商与车企亦欲借固态电池技术,实现对两大巨头的逆袭。

选手们渴望通过更换电池材料体系实现超越,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也因此被迫加速固态电池研发,逐步提前原定计划。

在玩家众多且均不愿离场的情况下,卷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循环,每个选手都不得不参与其中。

卷则艰难,不卷更难。本土车企间的价格战便是明证,高合汽车曾宣称不参与,却仍陷入价格恶战,最终遭遇破产清算。

哪吒汽车计划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当前形势严峻,价格战参与者亦处境不佳,多数深陷亏损困境。

回国后的一次采访中,马老师动情地说:“各方面都很难。”眼中泛着泪光,道出了其中的不易。

固态电池热潮中,电池厂商积极参与,主要代表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辉腾能源及清陶能源等。

车企阵营主要代表有比亚迪、上汽、一汽、广汽、蔚来、吉利、长安、奇瑞、东风及赛力斯等。

固态电池作为技术密集、重资产且高度依赖规模效应的领域,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这一现象令人难以判断其利弊。

然而,云逐月于天,风拂柳于地,不愿落后的玩家唯有顺应潮流前行。

众人常对新事物满怀憧憬,如固态电池的问世,预期其将超越增程技术,取代插电混动,并终结燃油车市场的勉强维持局面。

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无疑能带来诸多明确优势,无需提及那些长远的设想。

对比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电池内部结构,固态电池的最大差异在于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其优势源于固态电解质的卓越性能。

固态电解质燃点高且不流动,相比易燃且流动性强的电解液,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无液体泄漏风险。

固态电池若实现大规模量产应用于汽车,新能源汽车或许将彻底告别自燃问题,这一词汇或将从相关词典中消失。

更耐高温的电池能避免燃烧风险,并支持长时间大功率放电,有望解决电车在城区续航强、高速续航弱的问题。

支持超大功率充电,确保电池寿命不受损,同时提供真正的5C及6C充电体验。

电化学窗口宽广,提升能量密度即实现高比能,使电池在相同重量下存储更多电量,增强续航能力,有效解决续航焦虑问题。

宽温域即高环境适应性,相比之下,传统液态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需维持在25至40度间,这一范围显得较为狭窄。

低温环境下,液态电解质粘度上升,导致离子电导率和电池容量降低,因此有“电车难过山海关”的说法流传。

固态电池低温特性出众,低温下锂离子无需额外热管理即可在正负极间顺畅迁移,维持高离子电导率和充放电能力。

人有三高不佳,电池三高受赞。固态电池具高比能、高安全、高环境适应性,优于液态电池,满足全气候全场景高安全需求,是新一代动力电池发展方向。

2024年,部分车企成功量产单体能量密度约300至400瓦时的“固态电池”并应用于汽车,此举大幅提前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达数年之久。

强者无需借概念自炫,其行为自然引领风尚,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实力体现在行动中,而非言语上的强行关联。

2023年,宁德时代推出凝聚态电池,采用凝聚态电解质、高能量密度正极、新型负极及隔离膜,实现单体能量密度500瓦时/公斤。

相较于固态电池,凝聚态电池的概念更贴近实际。其定义更加符合现实情况,保持了逻辑清晰与用词准确性。

传统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的主要差异在于电解质形态:锂离子电池采用液态电解液,而固态电池则采用固态电解质。

凝聚态/半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的核心差异在于电解质。这一区别恰好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半固态电池采用凝胶态电解质,该电解质由液态电解液与固态电解质混合而成。

凝胶态电解质中液态电解液占比不超15%,该电池即被视为半固态电池。

半固态电池技术迭代中,液态电解液比例持续下降。若经三代升级,液态电解液占比达0,则半固态电池将完全转变为全固态电池。

三代说法的由来,是因为马斯克指出,技术通常需经历三次重大迭代,方能达到优秀水平。

根据比亚迪DM技术与华为Mate手机的发展历程,可验证至少需要三代产品的积累才能打造出卓越成果的说法。

清陶能源作为上汽固态电池合作方,计划前两代产品采用半固态电池技术,直至第3代产品,才将全面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应用。

预计每两年迭代一次,24年将量产第1代,26年第2代,28年第3代,至29年进入规模量产阶段。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8月表示,针对友商固态电池营销攻势,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预计规模量产时间为2028年。

鉴于车圈大佬对未来走势预判乐观过度,全固态电池真正实现规模量产的时间点可能推迟至2030年。

全固态电池量产需数年,因需攻克技术难关,如固态电解质界面不兼容引发的锂枝晶生长及循环寿命短等问题尚待解决。

需凭借技术、材料及工艺的提升,构建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路径,以避免出现增加费用的情形,毕竟,成本上升是众人不愿面对的现实。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