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才女一手篆书连续入选12届13届国展,她坚信方向论和方法论

四海易文字 2024-08-27 22:54:51

她来自江苏的淮安,五体皆能,篆书最为擅长,先后入选中书协所主办的七次展赛,两届国展。20年的耕耘,书艺有成,出手不凡的传统笔墨功夫,又见时代的气息。熟练的笔墨技巧,渐渐有了自己个性的表达,笔下既传统又有新意,她就是————林海珊老师

林老师出自书香门第,小时其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其父对他管教甚严,既要求她的学业,更希望她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字好一半文”是那个时代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少时对擅写书法的人,她都高看一眼,至此埋下了书法这颗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书法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初心不改,后来通过艺考,进入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林老师的学术之路,以小篆入手,从识字和正手法开始,走的一条正统的寻古之路。艺术的取法,第一本字帖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人的第一口“营养”就像一尘不染的白纱,着全往往是先入为主,对今后的审美、取法、个性、偏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艺术的构成都离不开方向论和方法论,艺术成就是方法和方向来决定的。对于我们普通书法爱好者而言,方向的规划,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引路人”的话,可以把岔路口徘徊的你,引导到通途大道。

林老师进入了美院,结合了自己的个性对自己的书艺之路有了规划,她选择了一条寂寞之道,从咬文嚼字、明理得法开始,伴随她的是两本专业典籍《篆书词典》《说文解字》,做笔记、记部首,从理解到归类,寒来暑往,识字用字。一叠叠的笔记本,翻得发黄的词典,二十多年的坚守,守恒之心,不言放弃。

秦小篆开始,李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李阳冰《三坟记》、积累了很多字法和笔法。后转修大篆对钟鼎文,甲骨文,金文,石鼓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直观探索古篆的技巧,借鉴明清墨迹本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喜欢吴昌硕篆书的线条,临摹时去深入体会;赵之谦篆字结体新颖,变化万千,让她向往;吴熙载的篆书气息灵动,节奏明快,她去追求那种自然洒脱的笔意。欣赏林海珊的作品, 她拥有入古、化古的功夫,笔下筋骨雄强、苍劲老辣、有男性肃穆也有女性的婉姿………如果盖上大名,不做介绍的话,观者八成以为是男性所书。

有几件作品,笔者似乎看到了江苏仇高驰、河南刘颜涛老师的影子。不厚古、不薄今,不禁锢创作思维,上下而求索,让林老师“趟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林老师的作品,从创作角度上来分析,她将大篆的笔法融入在小篆创作之中,打破了传统小篆的中正,在笔法和墨色上进行夸张对比,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小篆的体势大篆的韵味,这是她的聪明之处,也是她融合能力的体现。

长期时间学习篆隶,容易走入一个单体循环,这是很多学习篆、隶、楷的通病。对于篆、隶、楷展赛而言,落款部分最容易暴露自己的弱项,“善静者不善动”,正文创作的水平相近,题长款便露出了马脚。正文和落款不协调让很多书友在展赛中吃到了苦果,林老师的落款是她的强项,楷书取法褚遂良,行书得二王笔,常常在行书和楷书的作品中加入了篆书的笔意,使其更有古意。早期识字辨字文字功夫的积累又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落行书长款变成了她的特点。她创作的楹联作品,左右的长跋,笔风、文风、古风相得益彰,协调统一,甚为可贵,作为一名女性的书家,属适不易,所付出的辛勤,不言而喻,为林老师点赞!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