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时网上出了一篇有关《岳阳楼记》的帖文,发现大家对另一篇名文《出师表》都颇感兴趣。
诸葛先生在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是读书时代的必读经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在奏表中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亦回顾了与先帝刘备的经历,句句情意真切。
《出师表》并没有像《岳阳楼记》般的华丽辞藻,我们不难发现其历史价值远高于文学价值——让后人可以正面了解这神化了的人物。
诸葛亮一直是“智慧”及“鞠躬尽瘁”的象征,但其实千古以来中国从不乏才、德、智兼备之人,而诸葛亮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位高权重时能做到君臣相知、互不猜疑。
自古以来独揽大权的大臣下场多分为两种:
(一)架空皇帝——诸如同期的司马懿,少年至中年时为曹氏屡建功勋,晚年时曹氏皇帝却沦为司马家的傀儡;
(二)被皇帝清算——比如“战神”兰陵王,最终因功高盖主,被皇帝猜忌而死。
而(一)与(二)也是相辅相成的,身居高位的权臣明白自己一旦失势后,极有可能遭到政敌甚至皇帝的清算,所以在君臣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权臣更容易不断揽权以求自保。
然而,诸葛亮却能开辟权臣的第三个结局,达到君臣和睦,这贵在他懂得掌握分寸,身居高位而不自我膨胀,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这同时也有赖刘备深谙用人之道,试问历史上真的能做到用人不疑的君主又有多少个呢?
(完)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那是小说《三国演义》带的节奏[得瑟]将小说当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