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钱就是拜金?离婚就是失败?做“坏女人”后,我开心多了!

张德芬空间 2024-03-21 12:05:21

多年后再见前任,是什么感受?

在路边烧烤摊上忙活,面容憔悴的姚玉玲只想逃走。

过去,她是铁路大院里的一枝花,爱美,张狂、生命力满满。

穷小子牛大力苦苦追求,她还是转身投入了浪漫多金的贾金龙的怀抱;

谁知道,风水轮流转,丈夫贾金龙因为违法入狱,自己也变得落魄。

而昔日的牛大力,已经成了富商,身边有佳人在侧,一身名牌的他们,和灰头土脸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姚玉玲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羞愧万分,眼含热泪仓皇离开了。

这是热播剧《南来北往》大结局的一幕,这样的“偶遇”仿佛在告诉观众:不够顺从、不被男人爱的“坏女人”,注定没好结果。

然而,这样的设定却让不少女性感到愤怒:

“姚玉玲这样心气高的女人,再落魄也不会这样蓬头垢面的”;

“不喜欢牛大力就有罪?追求自己喜欢的有什么错?”

“现实里这样有情商有能力的女人,自己也会过得很好”。

这样的声音,说明了一件事:

越来越多的女人,不再想做“好女人”了。

好女人的标签,是对女性的禁锢

一个好女人是什么样的?

勤奋、懂事、顾家、善于牺牲、顾全大局。

《我的姐姐》里姑妈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年少时,她是个“好”女儿、好姐姐。

作为姐姐,她不被重视。家里的西瓜永远只留给弟弟;

因为拮据,同样考上中专,她只能退学,早早打工养家。从小,她就习惯了退让、牺牲还有成全。

嫁人后,她是个好妻子、好妈妈。

她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永动机一样,赚钱养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

在忙弟弟丧事的间隙里,这位“女强人”还在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大家庭的运转:

伺候轮椅上的丈夫,教育正处在叛逆期的儿子,甚至还要照顾弟弟留下的两个孩子。

贤惠能干的姑妈,不是没有委屈和恨意。

年轻时,姑妈曾有机会出国做生意,然而为了家庭被迫放弃,只留下几个小小的套娃,提醒姑妈原来也有一段理想岁月。

在生活和传统观念的重压下,和许多人生过半的中年女人一样,姑妈沉淀出了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我就这样了”

“姑妈没把你带好,以后的路,你自己走。”

不敢背叛家庭,不敢违抗世俗观念的姑妈,一生都在压抑自己,换来了“好女人”的名声,舍掉的却是自己真正的幸福。

电影里姑妈的“牺牲”多源于重男轻女的氛围影响,但是即使是在今天,生活里的很多女人,正慢慢活成“姑妈”的模样。

比如一些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是一种什么体验?在网上打开相关的回答,你会发现这类“好女人”背后的心酸和泪水。

“手心向上要钱的日子,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干不完的家务,哄不完的孩子,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为了照顾家庭放弃工作,发现越来越不被重视”。

这些妈妈,她们体贴,节俭、收敛起了自己的锋芒,放弃自己的理想,生儿育女,经营家庭,

但是在经济不够独立的情况下,往往受尽委屈,甚至会被孩子嫌弃“没价值”。

偶尔她们也会有“培养好孩子”的自豪感,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怀疑:

“除了好妻子,好妈妈,我还能是谁?”

传统观念下的好女人,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奖杯,同样也是一个限制自我的牢笼。

为什么我们害怕自己变成“坏女人”?

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长辈抱怨自己婚姻不幸,丈夫好吃懒做,婆婆处处刁难,但是真的要建议离婚,

她们往往会说:

“活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让人看笑话”;

“女人苦啊,但是这家务不做谁做呢?”

有时候她们也会站在同一个战线,批评那些“大胆”的女性:

“不在家里带孩子,工作能有陪孩子重要么?”

“结了婚又离婚,这个女人不安分”。

很奇怪,我们知道做一个“好女人”是有代价的,但是却又不敢变“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一,“好女人”并不是我们天生的欲望,而是社会观念的投射。

你一定听过这些话:

“女人一定要会做饭,不然嫁人了在婆家怎么办?” “女人不需要太努力,工作好不如嫁得好。” “追求物质的女人就是拜金,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教育孩子就是女人的事,妻子不贤毁三代。” “离婚的女人就是失败,再有钱有什么用?”

传统观念里的对女性的评价是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

比如男人希望下班后有热乎的饭菜,会做饭会操持家务的就是好女人;

男人工作赚钱希望家里父母有人照料,孝顺则成了“好女人”必备优点。

久而久之,这些就成为了评价女性的标准。

其二,当我们选择阉割真实的自我时,内心藏着的是被评判的恐惧。

德芬老师曾在她的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因为严厉的母亲的教育,长大后很努力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女人,要求自己面面俱到。

没想到自己经历了婚姻的失败。

离婚后那段时间,像不少女性一样,德芬老师的内心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批判和否定,

“我是个坏女人,我做了很不好的事情,没尽到妈妈的责任,婚姻也破裂了,引得我父母伤心。”

羞愧和绝望的情感笼罩了她好几年,经历磨难后,她终于放弃了一个好女人的努力。

“我并不是那么完美,我也不用特别辛苦地去扮演一个角色给别人看。”

直面自己“坏”的一面后,德芬老师放下了评判,不再内耗,反而更舒舒服服做自己了。

就像她说的,“我只是个女人而已,何必非要坚持做好女人?

顺随我善良天真的自然本性,我就应该流露出女人最好的一面,不必刻意去表现,去强求。”

荣格曾表示,“我们人性中被否定的部分,构成我们内心的阴影。

阴影中包含着我们拒绝、否定、排斥的部分,而阴影一旦形成,就会无意识的投射在其他人身上,来维持自我的道德感和优越感。”

一个完美的“好女人”,内心必定藏着压抑的部分,如果不能接纳自己“阴暗”的一面,这份糟糕的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去来。

比如控制:控制着老公、孩子,以老公为荣,以孩子为傲。

或者自我攻击:不配得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卑微,甚至变得抑郁。

如果你也困在“好女人”的评价里,该怎么做呢?

拿回主动权,做自己喜欢的人

“如果你不认识自我价值,你将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会苦不堪言。”

或许你会为不够好的自己感到羞耻,或者被评为不负责任的女人感到恐惧,但是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爱自己的机会。

一方面,你可以慢慢学着接纳自己,建立自我价值感。

比如,做一做镜子练习。

每一天找一个安静的时刻,站在镜子前面,凝视镜子中的双眼,对自己说:

我爱你,我认可你,无论你优秀还是不优秀,成功还是不成功,我都爱你,认可你。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自己了?独处的时候,你是否还无法摘下角色的面具?

通过镜子练习,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培养自己对自己的喜欢与认可。

当我们不再把价值建立在外界评价上,情绪就不会被别人左右。

你还可以练习自我观察的能力。

德芬老师分享过一个简单的小方法:

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内在身体。闭上眼睛,感受你的双手是否存在;

做两三次有意识的呼吸,看看自己能否感受到自己的腹部、胸部、颈部和头部,

短暂地感受下身体的个别部分,比如手、腿、脚等部位,再感受下整个内自在身体;

刚开始练习时,你可能需要闭上眼睛,当你能感受到内在身体后,再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同时继续感受你的身体。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的心理世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另一方面,习惯讨好的人,应该学着表达愤怒。

愤怒是一件好事。

艾耶·古罗·勒内曾说,“愤怒告诉我们,别人也许侵犯了我们,或者我们内心的愿望无法满足。

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

如果一开始你不敢直面表达愤怒,可以试着给惹你发火的对象写一封“愤怒”的信,详细描述事件经过,甚至可以怒骂他,然后大声读出来。

事后这些信可以选择保存或者销毁。

在书写的过程中,你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发展过程,也可以平复自己的内心,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自己有愤怒的权利。

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没人能够定义。

你可以是在职场上野心勃勃、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也可以是张扬的,敢爱敢恨的爱情达人;

你可以不用做一个“贤惠”的妻子,遇到不善的婆婆直接回怼,捍卫自己的权利;

你也不必做100%好妈妈,偶尔带孩子吃吃快餐,给自己放放假。

放下做一个“好女人”的执念,你会发现所有关系都是为你的成长而来,人生有别样的海阔天空。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