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全球芯片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11月1日,美国芯片制造商格罗方德被曝向中国出口74批次晶片,总价值高达1710万美元。
这一消息不仅让拜登政府始料未及,更让美国半导体限制政策的效果备受质疑。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产业却在重重阻力下实现突围,从玻璃芯片技术突破到光刻机精度提升,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面对这场全球芯片产业的激烈博弈,美企为何急于申请放宽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又是如何在封锁中找到突破口的?
芯片新“革命”就在11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格罗方德公司处以50万美元罚款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据官方披露,格罗方德在未获得出口许可的情况下,违规向中国出口了74批次晶片,涉及金额高达1710万美元。
这一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美国芯片管制政策的尴尬现实,作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格罗方德的违规出口并非个案。
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向政府申请放宽限制,其中英伟达新推出的H200显卡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受阻,直接导致公司市值蒸发超过300亿美元。
不仅如此,包括英特尔、高通在内的美国半导体企业股价也出现大幅下跌,引发华尔街投资者恐慌。
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策略正在伤及本国企业利益,多家美企财报显示,中国市场收入骤减导致业绩下滑,进而影响到美国整体经济表现。
更令华盛顿担忧的是,持续的限制措施不仅没有有效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创新进程。
多位美国产业专家公开质疑政府干预的效果,认为过度限制可能会促使中国加快技术突破,最终实现“换道超车”。
面对如此境况,美国半导体企业陷入两难:一边是政府的管制要求,一边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市场。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单边主义的极限施压真的能实现预期目标吗?
玻璃芯片引领技术突破4月25日,一项被业内称为“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三代玻璃穿孔技术的成功应用。
这项技术能在一片玻璃基板上精确打出100万个微小孔洞,每个孔洞的直径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技术将芯片生产成本降低了50%,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玻璃芯片技术的突破并非孤例,在光刻机领域,中国本土企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据可靠消息,国产光刻机的精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中国现在的水平,仍然没有办法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较,但是现在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芯片的使用需要,而这也证明现在的中国,已经在一步步的摆脱对外的依赖,和被“卡脖子”的危机。
与此同时,芯片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也在加速实现国产化,从光刻胶到晶圆、从化学品到气体,一系列核心材料的国产替代正在稳步推进。
业内专家表示,这些材料的国产化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这些突破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和产业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总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近20%,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税收优惠到人才引进,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仍然是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此外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尽管中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高端设备和软件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如何在保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又能与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摆在中国芯片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下一步该如何走?是继续闭门造车,还是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联合抵制在美国主导的芯片限制政策中,日本、韩国和荷兰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被寄予了重要期望。
2023年初,美国成功说服这三国加入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阵营,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技术封锁网。
然而这种联合限制策略的实施效果并不如美方预期,尽管日本、韩国和荷兰都出台了相应的管制措施,但其力度和范围明显低于美国的要求。
以荷兰为例,虽然限制了部分高端光刻机的对华出口,但仍允许中端和低端设备的交易,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出口方面也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限制政策。
韩国则在平衡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显得尤为谨慎,三星和SK海力士等企业仍在中国大陆保持着大规模投资。
这种“软性限制”的背后,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复杂利益考量,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护与美国的战略同盟关系。
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2022年进口额高达4150亿美元。
对于日韩荷等国的半导体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全球产业新格局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美国政府再次加码限制措施,2024年10月,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芯片出口管制规定,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的技术限制。
新规不仅扩大了管制范围,还首次将人工智能芯片纳入限制清单,然而,这种单边主义做法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争议。
欧盟、日本等传统半导体强国对美国的做法表现出明显的犹豫态度,虽然在美国压力下,荷兰和日本相继出台了部分限制措施,但力度远低于美方预期。
这反映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现实,据统计,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商的产能有超过40%位于中国,贸然切断产业链不仅会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更可能引发新一轮芯片短缺危机。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采取了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欢迎全球半导体企业在华投资,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2%,远超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芯片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的风险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际芯片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其全球战略布局,寻求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
这场持续升级的芯片博弈,实际上反映了科技竞争的本质,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阻断技术进步的做法都难以持续。
结语从玻璃芯片技术的突破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合作才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正确方向。
展望未来,唯有坚持创新驱动,保持开放包容,才能在这场全球芯片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章联合早报2024年11月2日《被指向中芯国际供货 美格罗方德半导体被罚50万美元》的报道
央视网 2024年4月25日 《“‘玻璃板’上造芯片 央视披露我国芯片或换道超车”》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