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视频解锁仅5秒,本文基本都是干货,平台提倡解锁不得不如此。万请各位朋友点开一下,以免错过我给您奉送的诚意。理解万岁!
1949年4月,徐向前在太原前线让出总指挥一职,由彭总接替指挥,是军史上一段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彭总接替指挥解放太原后,带走华北十八、十九两兵团,去解放大西北。
似乎徐帅让彭总就是因为病重不支,另一原因就是给彭总腾出位置,让他好顺理成章地带走两个兵团。
笔者最近观察涉事诸公的传记和回忆录,以及其他年谱、电报等资料,感到这件事并不像坊间议论的那么简单。
一、徐帅不想功亏一篑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太原战役第一阶段时,毛、周、刘等领导人都劝徐向前回后方静养,例如1948年11月29日,五大书记联名致电徐向前云:闻病极念,务望安心静养,不要挂念工作,即来中央休养,待痊愈后再上前线。
十八兵团副司令周士第、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等人也都屡次劝说,但徐向前非但坚持不回后方,还多次强起病体到前线视察,到警卫营种的菜地参加体力劳动,以示自己还能打。
徐帅的病,当时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吗?
他当时患的是肋膜炎。肋膜炎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不可克服的大病,当时医疗技术太差,徐帅保健条件也不好,就是靠年轻硬撑。
但说一千道一万,徐帅并没有病到不能动。养了一段时间,肺上的症状轻了许多,困扰他的是偏头痛和消化不良。据当代中国版《徐向前传》记载,1949年3月初,他一度能下床活动,还参加了警卫连在兵团部周边开荒的体力劳动。
徐向前当时非常有信心。中央在上一年召开九月会议时,毛主席对晋中战役赞不绝口,请徐向前在大会上介绍怎么用6万人消灭10万国民党军。
徐向前谦虚,没有在会上讲,但内心受到极大鼓舞这是无疑的,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一鼓作气把家乡解放的决心。
另一个层面,也有七八年没打仗、有意要打出个样子的隐衷。毕竟从1941年初回到延安后,他再也没有在一线指挥过作战,山西一省之战,相比彭、刘、粟、林、聂领导指挥的大区作战规模已小了许多, 但无论如何,全始全终地打完这个仗,也算对自己有个交待。
毕竟,他当年可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
无论在后方治疗,还是重返前线直接指挥,徐向前都没有中断对太原前线的指挥,毛主席还多次把周士第他们制定的作战方案拿来咨询徐向前,可见,至少在1949年4月之前,中央似乎也没有下定让徐帅退出太原前线的决心。
那么为何1949年4月,当太原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即将开打之际,徐帅突然就病重无法指挥、以至于要让远道而来的彭总接替呢?
二、彭总并无思想准备
彭总于1949年2月底到达西柏坡,3月参加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3月28日来到太原前线。
现在各种史料都喜欢用一种说法,彭总见到徐向前,徐向前病体不支,在卧榻上请求彭总代为指挥太原战役。
不可否认,徐彭二位确实有过一番病榻辞让之说,但这只是形式,而非太原让帅之事的真正起点。
真正起点在哪里呢?
其实和徐向前都没有关系,根子在西野。
西野兵力薄弱一直是致命问题,但解决不了。1947年3月成军之后,勉强打了一年多,虽然胜仗连连,却无法解决大规模扩军的问题。一是陕甘宁根据地太穷,没钱。二是西北人口少。到1948年7月,西野扩大到13个旅共6.8万人,那时胡宗南手里仍有30个旅约25万人马。
兵力劣势通过高明的战略战术还能克服,但彭总通过各种情报惊讶地发现,胡宗南部队也在变化。
1948年8月,胡宗南在陕西大荔召开了“冯原作战检讨会”,总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共军打法,核心要点有如下几条:
1.彻底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2.利用包围、反包围、诱歼、大吃小等出敌不意之策消灭敌人之战力。
3.突围、撤退不是败仗,是战术上转移。
4.指挥官要狠毒、剽悍、活泼。
5.不打守备仗,各据点不屯粮屯弹,以减少守点和救点的压力。
在荔北战役中国民党军这种倾向已经表露出来,西野打的越来越吃力。
从全局看,单以西野的实力,很难在短时间内灭掉西北国军。对比华东、东北战场的胜势,以及中原战场敌我相持的局面,西北压力很大。如果时间拖的再长一些,敌我战略战术的底牌都互相摸透,那就是拼总体实力,哪拼得过!不是说不能最终取胜,而是这个过程要拉很长。
毛主席1947年10月11日曾在一封致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预测,再有一年时间便可歼灭胡军大部,并夺取西北这么多地方。这次预估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
彭总曾于1948年6月向中央致电,请求调徐向前兵团入陕作战,与西野共同进行渭北战役,因为西野已无打援力量。毛主席复电拒绝之,理由是山西作战亦是战略性的,要徐向前一直在山西作战,直到全部消灭阎锡山。
此后西野作战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1949年2月,彭总再提调徐向前兵团入陕之事,这次毛主席的回复有了松动,言明待太原解放后,华北军区3个兵团23万大军均可到西北去。
但来往电报中,均未提及让彭总去太原前线指挥。
所以彭总到太原前线后,实际上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彭德怀全传》载,彭总到前线和徐向前匆匆见面后,就带着一队人到前沿阵地观察。他说,西野没能攻坚经验,现在是来向徐向前学习攻坚的。
足可为证。
彭总到前线后,虽然实际接替指挥,但他不是总前委书记,徐向前仍留任书记,也未离开前线。对外发布命令,仍然用的徐向前名义。
这样事情就蹊跷了,中央为什么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其中定然有深层次的考虑,否则不会匆匆来这么一道命令,让彭总和徐帅都有点不适应。
三、华北部队不好带
以彭换徐,从太原战役的局面上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彭强于徐的一种能力:威望。这种威望拿来干嘛用?镇抚徐向前兵团,有徐帅足够了。
但若是加上十九兵团,甚至二十兵团,就不太够用了。
我们对徐帅的军事才能无限敬仰,开国诸将帅,徐帅在指挥作战方面至少是坐二望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全能的,比如政治工作。尤其在山西部队打完晋中战役、损失较大、部队不健全(很多团伤亡的只剩几百人)的情况下,政治工作跟不上,部队又要接着到西北作战,状态成问题。
这不是泛泛之谈。
时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胡耀邦到任后,发现堂堂一个兵团,居然连一份报纸都没有,于是他紧急拉起班子,办起兵团报《人民子弟兵》。报纸在当时几乎是团以上部队的标配,是部队的刚需,主要用来统一思想、传达通知、传递胜利消息,是部队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平台。报纸搞起来后,胡耀邦亲自上手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文章,迅速把政治工作局面改善了。
太原解放后,据六十军(原晋冀鲁豫八纵)军长王新亭回忆,仗刚打完,就发现了部队里出现“偏安思想”。许多干部战士因为运城、临汾、晋中、太原连战连胜,骄傲情绪不小。
再者,十八兵团干部战士大多是华北子弟,不愿开赴西北远离家乡。
胡耀邦的回忆与王新亭的回忆互相印证,都不同程度地提到部队恋栈思想比较重,许多人提出去西北之前要请假回家,不放心家里人生活。
胡耀邦马不停蹄地到各军开会做工作,撸起袖子亲自上阵做鼓动。战士们被这位个子不大但精气神十足的胡主任感动了。
杨得志上将为《潘自力》一书写序时(该书系陕西党史人物丛书之一),也提到过,华北三个兵团打下太原之后,纪律方面很成问题,时任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和胡耀邦一样,一边赶紧制定城市纪律,一边到处巡查监督部队执行纪律情况。
也许有的人觉得,平津战役都打胜了,太原也解放了,华北部队有点放松思想不用大惊小怪吧。
不用大惊小怪,但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军部队之所以迅速扩大规模,之所以能严格准确地执行命令,靠的就是精神意志和铁的纪律。部队如果松松垮垮,到大西北和尚有数十万之众的胡马联军作战,是要吃大亏的。
中央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整军之事做出一定安排。要整军,就要靠有威望的人,比较彭徐二帅,彭总自然要稍稍胜出。
再一条原因,就是华北部队的构成。
华北军区三个兵团,十八兵团基本是独立的,没有接受过聂帅直接指挥,一直是徐帅独立带领。从成立之时起,就是晋冀鲁豫子弟兵,和晋察冀系统组建起来的十九、二十兵团并不熟悉。
虽然聂帅在华北大力推行预备兵员补训和军政大学,为十八兵团补充了一部分新兵和干部,但十八兵团基本没有和另两个兵团协同作战过,太原战役是第一次合作。
这样陌生的部队突然集合到一起,军心士气、协同协作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样需要有威望的人镇抚。
徐帅虽说勉强也可,毕竟与杨得志李志民等人没有什么渊源,也从来没直属领导关系和共事。在即将展开的西北大战面前,如果硬要比较,明显不如彭总更合适。
毛主席明见万里,大概就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太原战役前线指挥为切入点,让彭总提前进入华北两个兵团领导者的角色。
这和所谓的腾位置是两码事。
而且,若说位置,彭总当时是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兼政委,还需要徐帅给他让一个区区总前委书记、战役前线指挥员的位置吗?
再往长远说,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单论指挥作战,林刘徐粟都可一争,若论整合部队、镇抚那帮开国悍将们,还真没有比彭总更合适的。
乱弹琴!西北迟迟无法取胜,就是因为太原没有拿下。派彭总迅速拿下太原,是让十八兵团的将士能感受彭总的指挥艺术。因为十八兵团的兵太迷信徐总,以至于除了徐总,没人能指挥得动。伟人的用人艺术,最能体现的,就是陈粟、彭徐;一个有能力,一个有威望,珠联璧合!
纯属瞎扯淡!
徐帅威望不足是不成立的,徐帅早期的资历不比彭总差
无稽之谈
让彭总熟悉华北部队以便解放大西北有可能,要说威望,当时徐帅更强,都忘了抗战当年山东两只队伍不统一,连罗帅提出回中央,正是徐帅巨大的威望把他们整合在一起,要知道这可是有陈光在内的115师
胡说八道
瞎写
这个说法还是有道理,镇骄兵悍将,彭林最有心得,其他三虎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