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政策调整,在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无花果聊国际 2023-06-11 02:45:04

史末资在1916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英联邦的概念:

各个自由平等的国家出于语言、传统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

1931年12月威斯敏斯特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联邦的正式形成。

英联邦是建立在一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混乱。

英国软弱无力的前提下,它不同于英帝国与自治领的旧格局。

是英国与自治领以政治平等,帝国特惠为原则建立的新结构。

英联邦是二战期间英国国际组织战略最为突出的代表。

它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但在思想领域也有重要影响。

英国的经济衰落与经济危机

一战后,巴黎和会建立了国联框架下政治、军事上的安排。

在英国“和平战略”的推动下,欧洲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

与政治上的稳定相反,西方国家在三十年代受到了严重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在经济上的衰落进一步加深。

19世纪末,英国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衰落的趋势在一战的发酵下加剧。

一战后以国联为基础的战后安排使英国在战略地位上继续提升,在政治、安全领域获得一定优势。

但经济上,英国的衰落并没有得到缓解。

对于很大程度依赖海外市场的英国来说,一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持久、长远和实质性的。

一战期间,英国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重点发展国内的军需产业。

缩减了对外商品的输出,美、日等国趁机抢占英国的海外市场。

加上战争的破坏,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

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日益下降,英国的经济优势已经逐渐被侵蚀。

以英国在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为例,战后英国在世界工业品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从1913年的30.6%降至1929年的23.8%;

而1929年英国在世界初级产品进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却都与1913年相同,都是19%。

这意味着,在国际贸易方面,英国已经丧失了“乐队指挥”的位置。

巨额的战争费用使英国在金融方面走向恶化。

战争期间,英国不仅向美国和自治领所借的外债大幅上升,还向欧洲盟国提供了很多贷款。

但战后由于盟国的经济困难迟迟不支付,苏联甚至不承认对英国的欠款,这对英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战争的开销和巨额的债务压力削弱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并动摇了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一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年代,船运服务收入和海外投资利润的大幅减少,削弱了其平衡海外收支的能力。

战后的经济恢复只是初步恢复了国际经济活动,英国在经济上的衰落已经成为定势。

为英国经济的雪上加霜的是20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为摆脱危机,各个国家相继采取“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措施,20年代末30年代初。

英国尝试借助国联,采取协调性措施探求经济危机下的解决办法,但是失败了。

各个国家各行其是:美国实行新政,德国建立新的南欧和中央的经济体系……

面对自身实力的下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采取了进一步的收缩。

政治上,英国借助广泛的殖民地、自治领,建立英联邦;

经济上,英国逐渐放弃了一直以来所信奉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帝国内部建立区域集团,以英联邦为基础的帝国特惠制应运而生。

从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大国都建立了自成一统的帝国体系。

大英帝国作为延续了上百年的帝国,拥有着庞大的殖民体系。

“大英帝国堪称是人类历史上地域最广、人口最众、影响力最大的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走向衰落,英联邦的组建是英国试图阻止政治和经济衰落的一种方式。

英帝国向英联邦转换的原因,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本文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自殖民地政府建立以来,英帝国的机制就秉承了英国民主制的精神。

“它们具有自动走向成熟的功能,从而最终能够获得与英国本土一样的独立权力。”

随着历史发展,殖民地人民要求获得更多管理当地事务的权力。

于是,英帝国内部出现了多个依照母国模式实行内部自治和责任内阁制的自治领。

英联邦是建立在自治领的基础上,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

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自治领的离心倾向严重,自治领要求获得更多的自治权力。

英帝国与自治领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双方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

因此,英联邦是19世纪中期以来自治政府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变。

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强了自治领的民族意识,自治领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其工业和农业也取得了发展。

因而,自治领不再满足于对英帝国的依附关系,产生了政治平等,经济互惠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帝国本身实力的下降和一战后外交战略的受挫是英联邦建立的重要原因。

一战后,英国全面进攻战略面临破产,英国实施以恢复英镑金本位为突破口的经济战略。

加剧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影响了英国政局的稳定,使英国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苏联的成立、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危机都在冲击着当时的世界格局。

也在冲击着英帝国与自治领,这决定了英帝国与自治领之间朝着英联邦演变。

第三,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原有的英帝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已经不适应变动的国际形势,也不能满足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这推动了英联邦的形成,更加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以帝国特惠的优势应对。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联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英国难以维持20世纪的国际战略。

英美矛盾激化,英联邦成为摆脱危机的重要选择。

自由主义政策转变为贸易保护政策

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充满活力。

在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工厂大多愿意更新设备和技术,也由此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这些产品和金融资源被用来与世界上其他的初级产品生产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

通过此种方式,英国成为很多商业体系的中心,构建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多边贸易支付体系。

英国成为协调资源的先驱和协调世界贸易的指挥者,并登上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对英属殖民地来说,自由贸易虽有不平等之处。

但随着自由贸易取代殖民经济,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

使其有机会发展民族经济,也有机会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客观上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1900后,曾经被视为生命的自由经济成为了一种阻碍自身发展的“癌症”。

一战爆发后,自由经济再也无法高效的运转。

一战期间到20年代,英国工业很快失去了应对市场变化的“现代性”。

最终,英国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性。

随着英国经济地位下降,曾经那些反对贸易保护的声音和观点已经逐渐消失。

在30年代大萧条来临时,英国不得不转变其对外经济政策,走向贸易保护主义。

1930年6月,美国通过并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这成为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的导火索。

1930年,英国召开以协调经济行动为目的的国际经济会议,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在英国国内也遭到了反对。

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

“英国在商业政策上的领导作用,在国内和英帝国的实际应用方面,都在理智上受到损伤,而对欧洲则无能为力。”

这表明英国已经丧失了主导世界贸易运作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

此后,英国只得集中于英帝国内部,逐渐放弃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领导作用,转而走向团结英联邦内部。

英国政府在经济形势恶化的冲击下产生了更迭,麦克唐纳所领导的工党在大萧条爆发后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和自由货币兑换,向他国提供贷款。

这不仅没有能阻止经济萧条波及英国,反而使英国的大量黄金流失,使金本位制发生动摇。

无力解决经济危机的工党政府只能向张伯伦带领下倡导贸易保护的保守党妥协。

最终,1931年8月,国民政府取代了原先的工党政府。

国民政府是一届联合政府,10人内阁中,工党4人,保守党4人,自由党2人。

一个月后,固守自由贸易的财政大臣斯诺登被迫辞职,张伯伦上台。

同年10月,保守党在选举中获得胜利,自此,贸易保护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政策,主导英国政策的制定,彻底改变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1932年,英国颁布《常规进口法》,迈向了贸易保护的第一步。

4月通过的《进口税法案》成为背离自由主义的关键一步。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