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霸气外交官:杀我30人,灭你一国,说到做到

爱吃凉历史 2025-01-15 04:29:46

“听说乡里修水渠要炸毁一块‘神石’,石头上刻满了汉字。”

听到消息的霍巍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前往水渠那里,凭他的职业嗅觉,这块石头一定不寻常,很有可能是个文物。

霍巍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职。今日,他和同事李永宪,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尼玛、张惠清组建文物普查队,在吉隆县城展开考古工作。

而这块传说中的“神石”就在吉隆县城西北方向海拔4230米的崖壁上。

在找到“神石”后,他们先在洗净岩面上涂抹的酥油,以便看清上面的图画。

随着酥油层层涂抹上去,石壁上一行行残缺的竖书字迹渐渐显露出来。

“大唐天竺使出铭”。

一、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唐朝唐太宗时期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而关于天竺(印度),其实在王玄策之前就有了玄奘取经,也就是我们四大名著《西游记》的唐三藏原型故事。

古代,中印之间交通险阻重重,隔着的青藏高原,异常难行,高原上也是人迹罕至,往来极为不便。玄奘取经后,唐太宗也想要破除双方交流的梗阻。

天竺在当时是笈多王朝时期,笈多王朝是印度继孔雀王朝之后,最后一个由印度人建立的统一王朝,后笈多王朝大多处于分裂状态。

不过,在玄奘到的时候,也就是在唐初的时候,戒日王的中印度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玄奘接触到的就是这位王。

戒日王在玄奘取经之后,专门派出使者致书唐朝廷表示谢意,也有意交好。

唐太宗就下令让云骑尉梁怀璥跟随戒日王使者赴印度回访抚慰,戒日王随即遣使又随梁怀璥再次来中国访问,并赠送郁金香和菩提树等物。

天竺与唐朝就这样开始交流,王玄策便是在这般背景下被派遣出使天竺。

贞观十七年,王玄策被派遣出使天竺,三月就出发。

第二年正月抵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访问,并于那烂陀寺外的灵鹫山勒铭留念。

在参与一系列活动之后,王玄策随使团一同归国。此次是他首次出访印度,虽为初次,却有惊无险。

从此,大唐帝国与印度戒日王的摩揭陀国交好,中印两国于历史上首次建立起正式的友好关系。

二、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第二次出使可谓是惊险交加。

这次的意外是戒日王也就是天竺摩伽陀国的国王去世了,大臣阿罗那顺谋朝篡位,自立为王。

这位新继位的国王听闻大唐使节前来,竟径直派出两千人马于半路设伏。结果就是王玄策、蒋师仁被擒获扣押,而其随从人员则被杀。

原来,阿罗那顺自知王位是谋朝篡位来的,并不是正统。这个时候大唐帝国是地区强国,新王怕唐朝以此为由干涉,而且他忌惮的不只是大唐,还有与大唐交好的吐蕃。

在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而今已经过去了六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也日益变好,沟通频繁。

并且其实戒日王的帝国其实比较松散,直接被他控制的四大国,其余三十多国都是俯首称臣,没有直接被控制。

这种权力只属于戒日王本人,而不属于摩揭陀国王。

脑袋发热的阿罗那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兵袭击唐朝使团,想要隐瞒自己篡位的消息,等着自己根基稳定后,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大唐也管不过来。

幸运的是,王玄策和蒋师仁从阿罗纳顺王的监狱中两人逃了出来。

然而,二人认为,身为大唐使节,竟被叛臣虏获,同伴惨遭杀害,深知失职,羞愧之情难以自抑,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恶气。

在没有给朝廷报备的情况下,王玄策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与泥婆罗国王谈判,因为松赞干布还迎娶了泥婆罗国的尺尊公主为皇后,所以向他们借兵就顺理成章。

泥婆罗国王很大方,立即点齐7000骑兵,交给了王玄策;同时,王玄策让蒋师仁去吐蕃,向松赞干布借兵,又借来1200兵马。

同时,王玄策檄告大唐周边藩属各国。又凑集一万余人,一共拉起了近两万人的军队,以大唐军队的名义向阿罗纳顺王进兵,一雪前耻。

三、

王玄策率领“多国联军”以唐朝大军的名义挥师南下,在行进到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的时候碰到了印度数万大象军。

印度早在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就开始训练“象兵”,它们为印度孔雀王朝、莫卧儿王朝的统一立下了不少功劳,也为戒日王的帝国牺牲了不少。

阿罗那顺直接在北印度布下象阵,意图消灭王玄策的联军。

象兵组成的象阵冲锋在前,让战马战栗,且象的皮很厚,可谓是刀枪不入,步兵在象兵面前就是被搅碎的命运。

为攻克象阵,王玄策想到了战国时田单的“火牛阵”,战国的田单选了一千多头牛,并且在牛身上披了一块上面画着大红大绿奇怪花样的被子。

牛角上还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到了敌营的时候就点燃牛的尾巴,让被惊动的牛冲向敌军,直接当做“敢死队”用。

王玄策效仿此法,大破象阵,阿罗纳顺的军队溃不成军。

唐军的战术对于阿罗纳顺的军队可谓是降维打击,在猛攻一个多月后,茶博和罗城被破。

王玄策挥兵一路追击。其间,斩杀印度兵将三千有余,印度兵将落水溺亡者超万人,被俘者达一万一千余人,阿罗那顺则遁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了中印度,二中印度的兵将也是不堪一击、溃不成军,阿罗纳顺又弃中印度,投奔了东印度,请求东印度出兵,准备反攻唐军。

王玄策与蒋师仁谋定计策,决意兵分两路。一路施计诱阿罗那顺掉入陷阱,另一路设伏包抄,从而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且将阿罗那顺生擒。

阿罗纳顺的另外一个朝乾托卫城也被攻破,印度远近的各方城池也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因为东印度曾经援助过阿罗那顺,王玄策还准备顺势再消灭东印度。

国王尸鸠摩闻听后连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璎珞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这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那顺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四、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回到长安,汇报完后,唐太宗大悦。

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显然,李世民很是满意王玄策的举措,虽然没有提前给朝廷报备,但是可以原谅,且耀了大唐的国威。就晋升王玄策为朝散大夫官职。

唐高宗显庆三年,王玄策受命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其抵达婆栗阇国,访问该国各地,且专程前往送佛袈裟。

他在到达佛教第二次大“结集”之处吠舍厘城时,经过了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维摩故宅。

《法苑珠林》卷二十九云:“于大唐显庆年中,赖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饬量基,止有十饬,故号方丈之室也。”

佛教住持“方丈”一词,就是源自这次出使。

王玄策此行还将泥婆罗国的菠菜以及印度蔗糖的制造方法带回中国。

“使既西返,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赠绫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数各有差。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有趣的是,在以后我们的白砂糖反倒还出口给了印度。

印地语称“白砂糖”为“CINI”,而印地语“中国的”也是“CINI”,颇像英语的“CHINA”瓷器为“中国”的意味。

五、

王玄策的出使还带回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法苑珠林》卷31载,他曾写到吐蕃的一处温泉,当地人称之为“镬汤”,能喷出地面五六尺之高,“甚热,煮肉即熟,气上冲天,象似气雾。”“此泉西北六七十里,更有一泉,其热略等,时时盛沸,殷若雷声。”

不过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的传奇故事,迄今为止,被发掘出来的发掘出的中印度和吐蕃时期的史料还没有证明或反驳这一点。

不过,被发掘出来的这块神石证实了“一带一路”在西藏的重要路段——蕃尼古道的存在。

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向西北、中原地区有“唐蕃古道”,向川滇地区有“茶马古道”,向南有“蕃尼古道”,三条古道使西藏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必经之地。

此碑在唐显庆三年所刻,也就是王玄策第三次的出使时间,碑中记载了唐代使节王玄策率所随刘嘉宾、贺守一等人历尽艰难险阻,出使天竺,于此勒石记功的情形。

这块唐代初年的石碑,是迄今为止在西藏高原所发现的汉文石刻碑铭中年代最早的一通,比现存于拉萨大昭寺前著名的《唐蕃会盟碑》要早165年。

从碑中的路线来看,自中原穿过吐蕃腹心地带,直达西南边界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唐蕃关系虽然处在十分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和睦友好的。

因为关于王玄策出使天竺的路线、时间、随行人员、外交目的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问题上,过去学术界长期以来聚讼未决,争论不一。

这块石碑为研究早期唐蕃关系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同时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的有关唐代中印交通及王玄策出使天竺事件的文字实物史料。

信源:

澎湃新闻《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镌刻在这块碑上的真实历史》

新华社《探访边陲小镇西藏吉隆》

光明日报《穿越千年的蕃尼古道》

新华网《朝气蓬勃的人造就自信豪迈的国》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