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历史上都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取得了独立。根据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成两部分,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巴基斯坦以穆斯林为主。
英属印度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及孟加拉地区,因此根据蒙巴顿方案,这两个地区都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两部分领土被印度隔开,并不接壤,现在的巴基斯坦当时被称为西巴,现在的孟加拉国当时被称为东巴。
1971年,印度出兵,支持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分裂了巴基斯坦。印度出兵东巴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军事上的准备和外交上的准备。当时印度非常担心我国会阻止印度的军事行动。包括美国也派遣了基辛格访问中国,希望中国对印度的行动进行干预,阻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分裂。不过我国权衡利弊之后,并没有出兵阻止印度的行动。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矛盾。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是南亚第一和第二大国。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印度独立后,将称霸南亚,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作为了印度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在南亚范围内,巴基斯坦的实力仅次于印度,是当时南亚唯一有实力抗衡印度的国家。而且巴基斯坦和印度存在克什米尔争端,因此印度将巴基斯坦视为战略对手,不断进行打压。
早在1947年10月,刚刚独立不久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巴基斯坦的实力不如印度,印度取得了很大优势。1949年7月,印巴双方正式停火,划定了停火线。根据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三分之二的土地,四分之三的人口,包括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也被印度控制。
在英属印度时期,斯利那加是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中心城市,战略位置重要,人口众多,穆斯林人口达到了95%。因此巴基斯坦非常希望夺取这座城市,但实力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只能暂时压制自己对印度的仇恨和怒火。
巴基斯坦的面积和人口都比不上印度,在和印度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因此巴基斯坦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印度进行制约。由于印度独立后,不断在我国边境地区进行挑衅,我国于1962年进行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给了印度很大的打击,全部歼灭了印军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中印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开始和我国交好。1965年9月6日,印度不宣而战,挑起了第二次印巴战争,战争开始之初,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后来我国给予了巴基斯坦很多援助,包括武器援助,以及派遣参谋人员等等。到了战争后期,巴基斯坦反败为胜,摧毁了印度军队120辆坦克。到了9月23日,印度被迫同意停火,和巴基斯坦签订了停火协议。
这两次印巴战争,都是在克什米尔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局势基本稳定,印度又开始伺机分裂东巴。东巴的战略位置重要,北部制约着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而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连接东北地区的战略要道。对印度来说,分裂东巴,可以减轻对西里古里走廊的军事压力,还可以削弱巴基斯坦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东巴独立很难避免。东巴和西巴之间被印度领土隔开,两地的交通联系长期受到印度的制约。印度经常会封锁领空,禁止东巴和西巴之间的飞机通过印度领空。巴基斯坦只能被迫通过海洋和东巴建立交通联系,但在海洋之上,印度海军也不断制造借口,盘查巴基斯坦的商船货船,增加了东巴和西巴之间的交通难度。
在印度的阻挠下,东巴和西巴之间长期交往不便,隔阂不断加深。除了外部原因,还有内部原因,在巴基斯坦内部,不断对东巴进行打压,比如巴基斯坦的政府要员和军事要员,主要都是西巴人,孟加拉人在巴基斯坦的话语权很低。在经济上,巴基斯坦重视西巴的建设,导致东巴经济越来越落后。在文化上,巴基斯坦将乌尔都语定为了官方语言,在孟加拉语为主的东巴强制推行。这些都加剧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
第三,我国面临外部压力。当时我国北方遭遇了苏联的很大威胁,苏联和我国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包括外蒙古也被苏联实际控制。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和中蒙边境地区驻扎了大量军队。1969年,我国和苏联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武装冲突。当时西方甚至认为中苏两国开战在所难免。而印度的行动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印度和苏联交好,就是希望借助苏联力量对我国进行制衡。
第四,印度选择冬季出兵。基于第二次印巴冲突的教训,这一次印度非常谨慎。1971年7月,印度支持的东巴武装已经挑起了纷争,东巴局势一片混乱。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苏联正式签订了《苏印友好和平条约》。虽然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但印度还是非常担心中国的干涉。因此印度一直等到了1971年11月21日,才正式出兵东巴。当时喜马拉雅山区已经非常寒冷,大雪封闭了中国通往南亚的山口。此外印度作战也非常迅速,到了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克达卡,完成了战略目标。综合这些因素,我国拒绝了美国,没有出兵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