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非洲大陆的心脏地带,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这就是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是苏丹的生命线。
但是这条滋养了千年文明的河流,却无法满足现代苏丹的发展需求,2003年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诞生,在尼罗河上建造一座大坝,改变苏丹的命运。
这个任务之艰巨,连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就在苏丹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中国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中国敢于接受这个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上,筑起一道改变国家命运的屏障?
尼罗河上的“中国项目”2003年的苏丹,一个充满希望却又困难重重的国家,尼罗河虽然流经这片土地,但苏丹人民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份馈赠。
北部干旱少雨,南部却常年洪涝,电力短缺更是制约了国家发展,苏丹政府下定决心,要在尼罗河上建造一座大坝,以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很快遇到了现实的困境,苏丹向全世界公开招标,希望找到能够承接这个项目的国家或公司。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程队纷纷前来考察,但最终都摇头离去,他们认为,在尼罗河上建造如此规模的大坝,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
就在苏丹政府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中国站了出来,2003年6月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主导。
联合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麦洛维大坝土建工程的承包合同。
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能力表示怀疑,有的甚至公开表示,中国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
面对质疑,中国工程师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带着三峡大坝的建设经验,信心满满地来到了苏丹。
中国给出的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造价也比其他国家的报价更加合理,6亿欧元的签约价,约合60多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让苏丹政府看到了希望。
他们相信,中国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诚意帮助苏丹实现这个梦想,然而签下合同只是第一步,摆在中国工程师面前的,是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他们要在炎热的非洲气候下工作,气温常年在40度以上,并且工程地点周围都是沙漠,材料运输成为一大难题。
最关键的是,他们要想办法“切断”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这在工程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工程师们开始了细致的规划和准备工作,他们首先解决了交通问题,修建了连接工地和城市的道路,为后续的材料运输铺平了道路。
为了应对高温,他们采用了特殊的混凝土配方,确保在极端天气下也能保证工程质量,但最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如何在不影响尼罗河正常流动的情况下,建造一座横跨河流的大坝?这个问题,让许多国际工程专家都感到棘手。
中国工程师们究竟有什么独特的解决方案?他们如何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上,筑起一道改变国家命运的屏障?
驯服世界最长河流面对尼罗河汹涌的水流,中国工程师们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他们决定采用“分期截流”的方法,将尼罗河的水流逐步引导到预先挖好的导流渠中,然后在干涸的河床上建造大坝主体。
这个计划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他们要在湍急的河流中修建临时围堰,工程师们选择在枯水期进行这项工作,但即便如此,尼罗河的水量仍然十分可观。
他们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和巨石,在河中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围堰建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挖掘导流渠。
这项工作需要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出一条宽阔的通道,足以容纳尼罗河的主要水流。
中国工程师们采用了先进的爆破技术,精确控制爆破范围和强度,既确保工程进度,又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当导流渠完工,工程师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切断"尼罗河的关键一步。
他们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调集了数百台大型机械和上千名工人,在几个小时内将尼罗河的主要水流引入导流渠。
这个过程惊心动魄,随着最后一块巨石被投入河中,尼罗河的水流开始改道,工人们屏住呼吸,注视着水位的变化。
终于原本湍急的主河道开始慢慢干涸,露出了河床,整个工地爆发出一阵欢呼,中国工程师们成功地“驯服”了这条古老的河流。
但挑战并未就此结束,在干涸的河床上建造大坝主体,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炎热的气候使得混凝土极易开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也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中国工程师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建成了这座改变苏丹命运的大坝?更重要的是,这座大坝建成后,又为苏丹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丹的新生2009 年历经五年半的艰辛奋斗,麦洛维大坝雄峙于尼罗河之上,这座高 65 米、长 9700 米的宏伟工程,不单是技术的杰作,更是苏丹人民心中希望的象征。
大坝建成后,首先解决的是苏丹长期以来的电力短缺问题,麦洛维大坝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25万千瓦,相当于苏丹原有发电量的两倍以上。
每年可为苏丹提供60亿度电,占全国发电量的近一半,这意味着曾经只能依靠微弱灯光照明的苏丹家庭,如今可以用上电视、冰箱等现代家电。
工厂的机器开始轰鸣,街道变得灯火通明,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
农业这个苏丹的经济支柱,也因大坝的建成而焕发新生,麦洛维大坝可以灌溉超过100万亩农田,相当于苏丹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曾经干旱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在曾经的荒地上茁壮成长,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
曾经饱受饥饿困扰的苏丹人民,终于可以吃饱肚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大坝还成功控制了尼罗河的洪水,以往每年雨季,尼罗河水位上涨常常造成洪灾,毁坏农田和村庄。
如今大坝可以调节河水,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有效减少了洪涝灾害,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更稳定的生活环境。
交通方面,大坝的坝顶成为连接尼罗河两岸的重要通道,极大地便利了两岸居民的往来,这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也为苏丹的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麦洛维大坝的建成,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改变了苏丹的面貌,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些曾经对中国能力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如今又是什么反应?中国通过这个项目,又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怎样的声誉?
世界的惊叹麦洛维大坝的成功建设,不仅改变了苏丹的命运,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工程能力,那些曾经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如今不得不对中国的成就表示惊叹和敬佩。
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婉拒苏丹大坝项目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成功感到不可思议。
美国的工程专家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不仅完成了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而且还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日本媒体也对中国的工程质量和效率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项目的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工程实力,中国不再被视为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工程的象征。
许多非洲国家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中国能帮助他们建设基础设施。
麦洛维大坝项目也深化了中国与苏丹的关系,苏丹政府对中国的信任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不仅在新版的100苏丹镑纸币上,印上了中国帮助建设的三座水坝图案,还主动与中国进行了更多领域的合作,这种友好关系为中国在非洲的其他项目铺平了道路。
然而中国的成功也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警惕,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非洲的战略,担心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工程,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和尊重,麦洛维大坝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工程实力,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结语麦洛维大坝的建成,不仅是一个工程奇迹,更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尽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承建了这一项目之后,并没有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但是通过这一项目,中国成功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并且能够让中国获得更多的国籍合作机会。
参考文章中国网2023年9月5日《“中国建造”登上多国纸币 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的报道
人民网国际2019年2月12日《“大坝承载着我们美好的期盼”》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