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科举的人才是人世间的大多数,那这些落榜的人有何出路呢?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06-10 00:48:24

古代社会不多元,不会有如今的众多出路,所以古人一贯认为读书做官才是最好最光鲜的路。

如今的高考虽难,但还有迹可循,更不会有生命危险,而古代的科举考的全是申论题,你无法在书中找到答案,一定要穷览古今之书、出口成章才能作答,有时候甚至连老师都无法抓题。考试会考也不一定能得高分,要看批改的官员欣不欣赏你所写的言论,你写得再好,不被欣赏也就落榜了。甚至还有因一字一句地疏忽而被扣上“谋反”罪名的,谋反的罪名轻则人头落地,重则连诛九族,甚至你的老师都会受牵连一并处死!因为朝廷会怀疑是老师教你谋反的……

就算考上了,去做官,也是每天都提心吊胆,女人在后宫争宠就很恐怖了,男人在官场上争权也很恐怖,随时都会因皇上发怒、或被人陷害而判死刑、诛九族,或是受酷刑,这叫做“伴君如伴虎”。更夸张的是,有的人做到很高的官了,他们每天上班前都要先跟家人诀别,生怕今天上班会被皇上杀,下班回家了,才又跟家人欢喜相逢。例如武则天、朱元璋时代都有这种现象。真可谓提着脑袋在上班。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去考科举呢?因为——穷!因为——想要翻身!

民间这句俗语很好地概括了这一切:目不识丁的人,靠赌博来翻身;有知识的文人,靠考科举来翻身。

又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所以,在古代科举考试也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另类的“赌博”。

那些权贵子弟,是不会想去考科举的,自己家有钱、有势,有官爵等着继承,不必靠考试就能终身无忧;而寒门子弟,什么都没有,更有父母妻儿需要奉养,如何可以懈怠?

但科举考试比如今的高考可是激烈多了,录取的人数更少,这就代表着大多数的考生,只能面对无法翻身的事实,那这么多的落榜士子,在古代能有怎样的出路呢?

1.生员壅滞

有相当多的人或因资质、或因自身家境的原因,考到了廪生就无法再进一步了。这些人进退两难,已经辛苦这么久了不甘心放弃,但确实又无法再前进,着实无奈;还有一部分也因此满足,因为廪生也算沾到官的一点边,就算无法再往前走,也拥有了一些地位与特权,所以累积了一大堆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生员。

2.老少奔涌

而那些资质比较好,家境比较好的考生落榜后,会一考再考,这些人都认为自己的考试经验是个优势,下一次的通过率肯定比新人高,所以科举每年又增加更多的人考试,新旧考生混于一处,愈发激烈,考生一多,又进一步造成录取率降低,千军万马过独立桥已经不足以形容,老马少马一齐奔涌,蔚为壮观。

3.塾师游走

那些无法继续考功名,或不想考了的,读了这么多书,满腹学问,自然也要谋体面一点的差事,于是有人就自己开私塾当老师,教小朋友读书,等小朋友长大去考科举,如果考上了,老师也会扬眉吐气,所谓“师凭生贵”,有的皇上觉得好老师才能教出了状元学生,于是皇上就有可能请这老师入宫,担任太子的老师,那也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所以,每次科举过后,又会增加很多私塾老师,试着从另一条路翻身。

4.幕宾塞衙

也有些人,考了个秀才就满足了,自己有一定的功名与影响力,于是到官府衙门去当幕僚,相当于现在政府机关里的“约聘人员” ,帮助主官办公,虽然不是正式官员,薪水一般,但至少养家糊口是可以的。

如果大家有看过《包青天》,就对其中的公孙策有影响,公孙先生就是落第生员,去开封府当了包拯的幕僚。当然公孙先生是虚构人物,没有历史根据,我只是让大家容易了解幕僚是什么而已。

所以,每次科举之后,官府的幕僚又会增加一些。

5.三教九流中的落第秀才

也有些人,考不上就灰心丧志,于是沉迷在青楼、酒家、赌场里,萎蹶不振,甚至还有人沦为江湖盗匪,因为是读书人,所以黑道大哥也愿意聘请这样的师爷出谋划策 。

更有些人,会聚众造反,因为自己已经很穷了,又考不上,与其混吃等死,还不如博个大的,或许还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唐朝末年的黄巢、明末的李岩、清朝末年的洪秀全等等。

所以,每次科举之后,三教九流中又会增加一些读书人。

6.对自己狠一点

想要翻身,除了考科举,除了做老师之外,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阉割进宫当太监!

如果太监做得好,比做官还有前途!例如做到秉笔太监,随侍在皇上身边,连大学士、皇亲国戚都要对他敬畏三分,因为秉笔太监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他可以跟皇上说谁的好话,也可以说谁的坏话,可以一言让人死,也可以一言让人活,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下皇帝”。

当然,如果做不好,也很容易死于非命。

有的人一直考不上,原本家里就很穷了,经济无法支援他一考再考,于是他就自愿阉割去当太监。

明朝最多这种现象,所以明朝阉党为患,弄出土木堡之变的大太监王振还没当太监之前,就是一个读书人,也考过好几次科举,甚至还取得了秀才功名,当了教官 。

或许是认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过于艰难,他便在明成祖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

王振的这一狠心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回报”,他是个读书人,通文墨晓古今,自然受到欢迎。他知道在宫中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附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靠山。后来他成功地寻找到了他的大靠山:当时的太子朱祁镇,也就是之后的明英宗。由于王振不同于其他的宦官和教师,他知道很多对朱祁镇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所见的事物。两人很快就亲近起来,朱祁镇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无限的权势以及地位。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为了粉饰太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振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瓦剌,最后弄出了土木堡之变,二十万明军灰飞烟灭,朱祁镇被俘,王振被吓得魂飞魄散,还想逃跑,最后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

好了以上就是小岩想到的落榜读书人的出路,若有错漏,欢迎大家指出。

小岩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可不是让人去违法乱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虽然重要,但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尤其是现在的中国,早已是优秀的现代文明国度,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有考生没有考好,也不应该放弃希望,人生长得很,社会多元,出路众多,只要遵纪守法,勤学肯干,哪怕是平凡的普通人都能活出精彩的瞬间。

(完)

1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