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如何赚钱,又是怎么花钱的

悠然修 2023-02-05 10:40:19

据清朝社会经济史专家赖惠敏的考证,乾隆在当朝的六十年间,有据可查的私人收入在八千万两白银以上(估计超过一个亿),相当于清朝两年的田税。

平均下来,乾隆一年至少要赚一百三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十几万普通成年人的年收入(十两左右),类比到现在就是一年实现一百多“小目标”。

这么看,乾隆赚钱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厉害了。那么他具体是怎么赚钱的呢?

第一个渠道是地租和房租。

得益于顺治、康熙时期的“圈地运动”,乾隆继承的皇帝私人庄田有132.73万亩,在京师还有5300间房子。庄田被分成纳粮庄和纳银庄两种,粮庄每亩征粮七升,银庄每亩收白银0.06两。其中银庄一年的总收入大概3万两,房子一年总租金2两万上下。

注:清朝皇帝庄田主要来源于皇帝直辖的上三旗圈占的土地。

这么少是因为乾隆并不看重这个收入(或者看不上),所以他把租金定得比正常水平低很多,作为彰显天子爱民、护民的手段。

第二个渠道是各地税关的“盈余”。

户部在各交通要害设有税关(共24个)对往来商贾征税。由于明清时期税务水平很低,征税非常粗犷。户部为保障税收稳定不影响预算,对税关采取定额制,规定各税关每年需上缴的税银数量。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税关当年实际征收上来的税款高于定额呢?乾隆的方法是多出来归皇帝个人所有,乾隆每年在这个方面能获取25万到30万两白银的收入。

不过税关实际多收的远不止这个数。因为皇帝参与分润,朝廷官员(包括乾隆本人)对税关的私加附加税以及贪腐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三个渠道是乾隆收入的大头 – “盐业”。

首先是各地盐商的“孝敬”。盐商们都很清楚,只有仰皇帝“圣德”自己才能吃这碗饭,赚钱之后怎么能不回报君父?当然明白不了这点,以及故意装傻充愣的,很快就会“退出”这个行当,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孝敬”天子,银子少了怎么敢拿出手?例如乾隆九年,盐商程可正捐白银16万两;乾隆二十二年,黄德源捐100万两 …… 乾隆九年至五十七年,盐商共“孝敬”皇帝15次,累计捐纳526万两白银(不含因战争、天灾、河防等朝廷向盐商强索的“捐输”款项)。

注:盐商向皇帝捐纳的没有固定的周期、频率(一般由内务府给出暗示),盐商们也是集资汇总后由商会头领统一上缴。

其次盐政陋规。你没有看错,皇帝也靠陋规赚钱。

清代盐政效仿明朝实行“盐引”制。“盐引”是朝廷发放的食盐销售凭证,每份盐引上都有具体的进货盐场、销售区域、销售数量等。盐商从朝廷获取盐引后才能对应展开合法的食盐销售并获利。朝廷则通过控制盐引数量,来控制食盐价格进而保障盐税收入。

康熙中期后清朝人口开始急速增长,对应的食盐市场需求也水涨船高,朝廷每年配发的盐引数量开始不够用了。地方盐政官员“灵活应变”推出了 -- 预提盐引,也就是盐商们可以提前申请下一年度的盐引来使用。

注:乾隆三十三年,皇帝通过“两淮预提盐引案”知晓了预提盐引,虽然严惩了相关官员和盐商,但并未取消这项制度增加正常盐引的发放额度来适应市场需求,而是将此视为新的财源。

但“预提”是有条件的,需要在原本1.5两每引的盐引费之外再多交2.1两。这个附加被冠以“余利银”的称谓,这招巧立名目每年能为乾隆带来43万两的收入(相当于乾隆平均年收入的32%)。

再次是放高利贷。

赚的钱躺在库房里是非常不合算的,得让它们自己生钱。乾隆的办法是向用钱大户盐商们放贷,生息发财。例如乾隆五十一年,盐商王德宜借款60万,分15年还清,计息99万两。而且乾隆在这方面还开发出了“无本买卖”,将盐商的捐纳款项直接放贷给盐商生息。

不过乾隆放贷的利率比民间低不少(当时高利贷普遍超过30%),低的时候是6.66%,最高的时候也就12%。一方面是因为羊毛本就出在羊身上,另一方面乾隆明白想要不停薅羊毛的前提是羊活着。

除此之外乾隆还在盐业中拓展出了外快进项 – 治贪索赔。

古代盐业是各皇朝最肥的产业,自然也是贪腐最集中的产业。乾隆在严厉反贪(涉案官员大多处死并抄家)的同时,强行要求盐商们(地区所有盐商)承担相关损失的赔付。

例如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贪腐案,要求盐商赔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间的相关盐引费、余利银等损失,高达上千万两白银。至于这千万两的损失是怎么算出来的,盐商们不敢问,更不敢去核验。最终赔付的大头都被皇帝拿走了。

上述三个赚钱渠道,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是乾隆本人直接出手。除了皇帝颜面之外,他也没那个时间和精力,毕竟皇帝的核心任务还是维护皇权和统御皇朝。都是由主管皇家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在操办和运营。

而且内务府在替皇帝收钱、管钱的同时也替皇帝赚钱。

诸如经营当铺、开设商号、放贷收息等,大头是利用特权售卖奢侈管制品,如皮草、珍珠、人参等。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六十年,内务府单在人参上的总收入就达白银1100万两。

最后,和珅在乾隆朝后期为皇帝开辟了新的财源 – 议罪银。这一块由于开源的比较晚,乾隆在这块实际获取的白银没有一些朋友想象得多,总计400万两的样子。

除了这些乾隆还有其它很多收入。例如官员、藩属、蒙古王公等定期上献的贡品、礼物,乾隆查抄犯案官员获取的物品、田产、房产等。因为这些文物、古玩、艺术品、固定资产,很难核定具体价值,因此学者们大多没有统计到乾隆的收入中。

说完赚钱,那么乾隆是怎么花钱的呢?

乾隆开支的第一项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开销。由于家大业大,乾隆在这方面的支出也非常大。

先皇留世的后妃们、自己的妻妾、子女以及服侍这些人的仆役、宫女、宦官等都要靠他来养活。乾隆三十年前,每年皇室的开支在100万到150万两之间。乾隆三十年后,由于乾隆生活日趋奢靡,加上物价上涨,这方面的开支飙升到200万两每年。

但这方面的费用并不是全由乾隆自掏腰包,地方和户部会补贴大半。如地方会定期上贡盐茶酒米等,这些乾隆都是不付钱的;每年户部至少向内务府拨款六十万两;向江南织造拨款十四万两为皇帝、后妃们制办服饰等;不少宫廷侍从、护卫等的俸禄也是由户部承担 ……

第二项是赏赐。逢年过节皇帝要例行赏赐侍从、近臣和勋贵;皇亲婚、丧、生日、得子等等皇帝都要有所表示;接见蒙古王公、喇嘛、藩属使臣时皇帝也都必须给予“回礼”……

不过皇赏更多的是种荣誉,实际赏赐额都不高(极少超过千两),所以这项开支远没有大家想象的多,平均一年6到10万两。

不过乾隆在这方面花钱最多的地方是修建、维护佛教寺庙。

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等)宏大、堂皇的同时也意味着日常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护保养。子女成年后都要离开皇宫独立生活,作为父亲也得为他们提前准备居所。

不过乾隆在这方面花钱最多的地方是修建佛教寺庙。

乾隆十六年,仅建万寿山大报恩寺一项就花费了400万两白银。终乾隆一朝,乾隆在寺庙修建上的支出总计1500万两。随之而来的修葺费用、佛事人员的供养费用、日常佛事用品开销等等,每年也不是个小数。

乾隆对寺庙如此慷慨,倒不是他痴迷佛教,而是他利用宗教稳定蒙藏 – “兴黄教,安众蒙古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皇朝御边的费用(篇幅原因这里不展开这个话题,后续再出文讨论)。

与之对比的明朝,为抵御北虏每年投入边墙费用高达数百万两白银。但结果既不能抵御外敌侵扰,又造成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进而将皇朝慢慢拖入深渊。所以这个钱乾隆花得还是挺值得的,而且乾隆是自掏腰包没找朝廷要钱。但也不必去称颂,因为皇朝本就是皇帝一个人的皇朝。

总的来说乾隆花钱和他赚钱一样厉害,如乾隆十年至乾隆六十年,皇帝一共赚了6800万两白银,但累计支出也超过了6700万两。乾隆实际也是个“月光族”,这也是他晚期宠信“理财”能手和珅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 《乾隆皇帝的荷包》赖惠敏

1 阅读:246
评论列表
  • 2023-02-18 16:30

    兴黄教,安众蒙古也,期待文

  • 2023-02-09 11:21

    人在有钱花,人走钱花光,成功人士[呲牙笑]

  • 2023-02-11 05:25

    皇上结婚是内务府出还是户部出

    听雪楼前 回复: 悠然修
    谢谢
    悠然修 回复:
    两边都出,后妃印册、典礼这些都是户部出钱,赏赐、宫宴之类的大多是皇帝自己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