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资房企的进与退

上海房产有话说 2024-11-25 21:48:42

太古地产内地首个住宅项目“陆家嘴太古源源邸”,最近掀开了神秘面纱,一时风头无两。

标志性的蝴蝶立面和户型,在社交平台上讨论度很高。

有人夸这种造型科幻感十足,很敢创新。也有人觉得看起来外立面像“在老太太头上打了个蝴蝶结”,“显得头重脚轻”。

与此同时,老牌房香港置地却宣布正式退出内地住宅开发业务,中国区董事兼总裁凌常峰也将于明年1月底离开,引人唏嘘。

这一进一退放在一起看,非常耐人寻味。有人好奇,这是不是预示着市场已经到底了,是时候抄底了?也有人猜测,连以稳健著称的港资房企,都扛不住了吗?

太古地产和香港置地不同的选择,既是企业战略差异化的体现,也透露出它们对市场未来趋势的预判。无论如何,这些变化都值得我们深思。

01 激流勇退,还是逆流而上?

香港置地成立于1889年,2015年进入上海,目前在上海的项目有铂悦滨江、虹庐湾、鑫耀中城、西岸金融城等。

今年4月,香港置地启元推出80套房源,均价高达17.8万元/㎡,套均总价超过5000万元,2小时便售罄,销售额高达44.55亿元。

可惜,一个项目的热销,并不能掩盖公司整体业绩的下滑。

8月1日,香港置地公布了2024财年上半年业绩,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3亿美元,股东应占基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700万美元。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盈利4.22亿美元。

具体来说,两方面原因导致了亏损。一个是内地销售物业减值拨备对业绩造成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武汉、南京及重庆等地的项目。

比如武汉“香港置地元庐”,楼面价20330元/㎡,装修后售价约29000元/㎡,盈利空间极其有限。可即便如此,去化仍不顺利。2022年首开后,项目至今还有多套房源在售。

另一个是香港投资物业租金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香港置地在这个时候进行战略调整,无疑是一种“断臂求生”。

香港置地高层的变动,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今年4月1日,香港置地任命史米高为行政总裁,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宣布退出住宅开发领域,也是危机下不得已的选择。

今年208岁的太古地产,之所以在当下做出不一样的判断,是因为两家公司的基因从骨子里就不一样。

太古地产在内地凭商业而上桌,虽然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经营受到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古地产在内地市场的租金收入贡献仍在增长,并表现出一定韧性。

上半年,太古地产香港零售物业的应占租金收入总额同比下跌3%,而内地零售物业的应占租金收入总额同比上升1%,考虑到人民币币值变动,应占租金收入总额上升5%。

在这种情况下,太古地产加大在内地的投资,也是情理之中。

太古地产主席白德利多次表示,“计划在2032年前将内地的总楼面面积增加一倍”、“中国内地仍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2022年,太古地产启动了千亿港币投资计划,不断加码内地楼市。11月初,太古地产宣布推出北京太古坊,并计划于2026年底起分阶段开业,这标志着公司标志性商业综合体品牌“太古坊”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

商业虽然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可一旦成熟,便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的投资回报,抗风险能力更强。

02 港资房企大洗牌,谁还留在牌桌上?

港资房企在上海楼市,素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近些年,都有哪些房企上了牌桌,又有哪些消失不见了呢?

凤凰网房产盘点了部分房企的最新项目和拿地情况后,发现大部分港资房企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年中报,2024年上半年多家港资房企利润呈下降趋势。

九龙仓旗下的两家公司,九龙仓集团亏损26.73亿港元,九龙仓置业亏损10.52亿港元。这两年,九龙仓集团已经停止了在内地拿地。

新鸿基高层今年初在上海考察后,暂缓徐家汇中心的开发速度。

长实集团上半年收入220.08亿港元,同比下降10.55%,李嘉诚一度打折出清内地资产。

就连商业地产“领头羊”恒隆地产也不例外,净利润跌至10.6亿港元,同比减少56%。

不过,也有部分房企像太古地产一样留在牌桌上,对内地市场抱有期待,选择逆势加码,比如瑞安房地产、嘉里建设、香港兴业国际等。

这些港资房企通常以低杠杆、慢开发的节奏进行开发,因此在土拍市场比较低调,但还是有不少动作。

比如去年6月20日,嘉里建设摘下上海外滩金陵东路地王,这是外滩街道20年来首次供应住宅土地,总价超221亿。11月4日,嘉里建设披露了项目动态,将首期开发地块住宅项目命名为“金陵华庭”。

还有深耕上海近30年的瑞安,住宅商业双开花,先后打造了翠湖天地、新天地、瑞虹新城、蟠龙天地等项目。就在10月30日,瑞安与上海奉贤区南桥镇签署“贝港城中村”改造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南桥打造又一城市更新项目。

在此前采访中,瑞安房地产执行董事罗宝瑜提到:“以优质的市场定位为目标,考虑拓展上海和一线城市新的投资组合。”

今年年初,香港兴业国际也在上海推出了第一个住宅项目兴云间,容积率仅约1.1,打造低密墅居。

至于嘉华国际,在拿地方面比较谨慎,但只要出手就是大手笔。2022年上海第三批次土拍,它以37.3亿总价,拿下徐汇华之门首发综合体地块。今年6月,嘉华国际上海华泾综合体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预计2027年逐步落成。

其实除了港资,其他外资也在寻找机会入场。比如11月1日,新加坡丰隆集团联合厦门联发集团,拿下黄浦区一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项目就在翠湖天地六期项目附近,地段含金量极高。

港资房企的这场大洗牌,是对房企资金实力和市场洞察力的考验。谁能熬过风浪,谁就能在牌桌上继续博弈。

03 写在最后

随着地产行业进入下一个周期,所有房企都站在了新旧周期交替的门槛上。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港资地产商。不论是选择缩减内地的投资规模,还是伺机而动,寻找抄底机会,都是房企在新市场环境下的战略布局,也对产品力、经营效率、资金效率都提出更高要求。

当地产行业从暴利走向微利时代,住宅开发业务趋向于向制造业回归,拼的是产品、财务、运营的综合能力。

如何在盈利与亏损之间找到平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行,已然成为每家房企不得不应对的课题。

1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