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为何还能独撑17年?

佳霖谈历史 2024-11-10 22:44:44

公元260年,魏都洛阳爆发甘露事变,贾充指使成济,公开弑君。

这一事件,虽然使司马昭进一步掌控曹魏朝堂,但同时也导致他失去舆论支持,延缓了篡位的步伐。

为了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点。

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

两年后,姜维再次出兵北伐,在侯和(今甘肃临潭县东南)为邓艾所破。

蜀军大败的消息传到成都,黄皓、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

姜维为求自保,避居沓中屯田。

得知蜀汉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司马昭制定了先伐蜀,再灭东吴,统一全国的策略。

实际上,三国后期的战争,除了蜀汉的几次北伐还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外。其余大抵都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公元263年8月,18万魏军分三路南下。

西路军3万人由邓艾指挥,出狄道,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

中路军3万人由诸葛绪指挥,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方向推进,切断姜维后路;

东路军12万人由钟会指挥,进攻汉中。

蜀汉有秦岭这个天险,正常情况下,即使打不过,也不至于短时间内亡国。

但由于蜀汉严重轻敌,加之姜维的布防计划有问题——命汉中的蜀军不得战斗,退至汉乐二城驻守。

因而魏军得以顺利攻入汉中,直逼剑阁。

汉中失陷后,刘禅派人向东吴求援。

吴蜀唇齿相依,不能坐视不理。

于是,吴帝孙休便派出三路大军救援。

其中的两路分别由扬州、荆州北上,攻打魏国后方,迫使魏军退兵。

另一路沿江西上,直接增援成都。

从部署上看,孙休也算是尽力了。

然而,调动大军需要时间,东吴事前也缺乏准备。

结果正当吴军还在路上时,刘禅就已向邓艾投降。

灭蜀后,邓艾荣升太尉,然后他就飘了,竟然建议司马昭封刘禅为扶风王,以此给孙休做榜样。

前面说过,司马昭伐蜀,主要是为了转移矛盾。

现在司马昭都只是公爵,怎么可能给刘禅封王?

所以司马昭收到上书后,很不爽。

见邓艾独断专行,惹怒领导,钟会便跳了出来,与监军卫瓘等人上书,污蔑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被捕,发往洛阳。

扳倒邓艾,钟会野心膨胀,萌生了割据西南的想法。

但还没等他启动创业项目,就被卫瓘等人做掉。姜维也死于战斗中。

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打算迎回邓艾。

卫瓘显然不可能让邓艾回来找自己算账,遂顺手将其也做掉。

这一来一回,蜀地大乱。

东吴那边,孙休听说蜀汉亡国,本来惴惴不安。

现在听说邓艾、钟会、姜维尽皆被杀,顿时觉得自己又行了,便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率军攻打永安,准备趁虚而入,拿下蜀地。与魏国南北对峙。

孙休的操作其实没毛病。

蜀地既已归于曹魏,那就不是盟友了。算不上趁火打劫。

但吴军表现太差,3万人围攻5千人镇守永安,打了半年,死活打不下来。

待司马昭反应过来,派兵支援,吴军只得班师,退守西陵。

飞龙骑脸都能输,东吴上下人心惶惶,都觉得亡国只是问题。

不久,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叛乱,归顺曹魏。

孙休得知消息,很是烦闷。

古代皇帝一烦,就喜欢炼丹服药,以求健康长寿。

公元264年9月,孙休去世。史学界疑其服食仙丹中毒而死。

孙休生前育有四子,但此时还都还未成年。

考虑到人心不安,需要年长君主稳定局面。

于是,以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为首的东吴大臣便拥立了孙权之孙,孙休三哥孙和之子孙皓继位。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继位之初,表现还不错。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减省宫女,一时被誉为明主。

可惜好景不长。

孙皓坐稳皇位后,本性暴露,开始暴虐治国。

见此情形,濮阳兴、张布感到很失望:当初真是瞎了眼,怎么就选了这么个混不吝?

有人感到失望,自然就有人拍马屁。

很快,就有马屁精将濮阳兴、张布的抱怨之词报告给孙皓。

孙皓没废话,直接将濮阳兴和张布诛杀。

事后,孙皓一不做二不休,将孙休的皇后朱氏,以及孙休的长子、次子逼死。

堂堂太后、丞相,说杀就杀。足可见孙皓有多狠。

大家看到这一幕,不敢再说闲话。

而没了制约的孙皓,则更加肆无忌惮,开始广选美女,滥用民力。把吴国搞得乌烟瘴气。

东吴君臣不和,受益的是曹魏。

准确的说,是司马氏。

公元264年5月,司马昭进爵晋王,加九锡。

先前灭蜀时,司马昭计划三年之后再灭吴。

不过还没等到那一天,司马昭就突然病死。

公元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袭封晋王。

第二年初,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如果司马昭能多活几年,全国统一或许会提前。

而他这一死,曹魏也乱套了。

我们知道,司马懿的嫡长子是司马师。

司马懿一直是把司马师当做继承人培养,司马昭压根不在考虑范围内。

后来司马昭能迅速掌控曹魏朝堂,也是因为接手了司马师留下的班底。

司马师无嗣,司马昭将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大哥。

很显然,司马攸比司马炎更适合继承家业。

但最终接过老爸衣钵的却是司马炎。

如此一来,兄弟之间便产生了隔阂。

除了防司马攸,司马炎对朝中大臣也不放心。

司马氏篡魏的过程中,司马炎几乎没有贡献。

一个开国皇帝,却无尺寸之功,能镇住大臣,就是见了鬼了。

当然,司马炎也不傻。贡献不够,用利益来凑嘛。

于是我们就看到,司马炎继位不久,便大封群臣。

昔日司马昭身边的功臣,如王沈、贾充、裴秀、荀勖、羊祜等,皆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的第一套领导班子成员。

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

为了避免甘露事变报应在自己家族,司马炎一口气封了27个王。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封赏中,司马懿的弟弟、向来以曹魏忠臣自居的司马孚,却是最大赢家。

不仅司马孚被封为安平王。他的九个儿子,除长子和第四子外,也都封了王。总共捞到八个席位。

由此也能看出,为了平衡权力,加强皇权,司马炎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这种局面下,司马炎不可能贯彻司马昭的“三年灭吴”计划。

孙皓那边,由于不干人事,此时同样需要加强皇权。

见司马炎忙着拉拢宗室大臣,孙皓心想:你不来打我,那我就去打你吧!

只要打赢了,谁敢说老子德不配位?

公元268年,东吴首先向西晋发难。

此役,孙皓亲临前线,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同时令荆州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襄阳,一路收复交阯。

但孙皓亲自督战,毛用没有。吴军多路出击,全部以惨败收场。

第二年,孙皓为报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力图收复交趾郡。

结果吴军又以惨败收场。

东吴屡屡来攻,西晋主战派很恼火。

诸如羊祜、张华、杜预、王濬等,纷纷进言,要求讨伐东吴。

主战派的这一建议,得到司马炎的支持。

因为他此时已经赏无可赏,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威严,唯有收拾孙皓。

但当司马炎表示出南征的想法后,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却极力反对。

这些人给出的反对理由可谓五花八门。

有说我朝新立,民生凋敝,目前不宜大量兴建战船。

亦有人说自汉末以来,南征东吴都是草草收场。就连曹操、刘备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何德何能?

开疆扩土可以青史留名,贾充为什么要唱反调呢?

一方面,这帮人没能力。

贾充之流搞权斗很专业,开疆扩土就不行了。没那个本事。

另一方面,这帮人也没动力。

他们已经是领导班子成员了,灭了东吴也没有晋升空间。

伐吴对他们而言,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有坏处。与其如此,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凑合着混日子。

由于反对声音太大,司马炎只能放弃伐吴计划。

反正西晋实力远超东吴,等一等也无妨。

司马炎等得起,孙皓可等不起。

公元271年正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

孙皓听了很高兴。然后他就头脑发热,带着后宫几千佳丽,御驾亲征。

‌古代北伐,通常选在春夏进行‌。这时候气候转暖,河流结冻,有利于军队行动和作战。

大过年的,也不是不能北伐,关键要看谁来主持。

对于有本事的人而言,气候不是问题。

孙皓显然没有这个本事,结果吴军将士遇到大雪,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

得知士兵要哗变,孙皓怂了,只得灰溜溜撤军。

同年四月,吴军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消息传到洛阳,司马炎极为恼火。

自继位以来,他握着一手好牌,不仅没能新增半寸土地,反倒弄丢了大片地盘。

为此,司马炎再次将灭吴一事提上议程。

不出意外,贾充之流又跳出来唱对台戏。理由还是那些陈词滥调。

巧的是,此时凉州爆发鲜卑部落叛乱,官军无力镇压,人心惶惶,急需一位大佬前去主持大局。

于是,司马炎就顺势将贾充派往西北。

临行前,贾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会因为外调而靠边站。

荀勖见此情形,就跟贾充出主意,说:“你把长女嫁给司马攸,皇帝当然防着你。现在太子将婚,尚未选定良配。你可将二女儿嫁之。”

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提亲。

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

于是,贾充的二女儿贾南风就这么成为太子妃。

据说贾南风相貌丑陋。而太子司马衷,智商不够用。

这可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

摆平了贾充,朝中反对之声锐减。

公元272年秋,孙皓征召昭武将军、西陵都督步阐回朝。

步阐世代居住在西陵,突然被征召,担心不已,遂占据西陵,投降晋朝。

西陵就是夷陵,一旦拿下此地,便可顺江而下,直捣荆扬。

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令车骑将军羊祜等人统领八万晋军增援。

从形势上看,晋军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占。而东吴则手足无措。

但意外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指挥下,居然逆风翻盘,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数万晋军。

此战后,西晋内部主和的声音又占了上风。

司马炎也不好多说什么。

给你主战派机会了,你不中用,怨不得主和派百般阻挠。

接下来的几年,孙皓四次北伐,皆不利。

孙皓接二连三地北伐,无非是想通过一些胜利,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他总是打败仗,国内难免会有非议。

孙皓何许人也?

你敢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我灭你全家。

当时,民间谣传孙权第五子孙奋有天子之像,孙皓听了很不高兴,下旨将孙奋及其五个儿子统统处死。

后来,中书令贺邵因中风,数月无法上朝。孙皓怀疑贺邵装病,命人将其拷打而死。

据史料记载,孙皓统治后期,昏庸残暴,动辄对臣民扒皮,挖眼,惨不忍睹,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孙皓还特别重用奸佞谄媚之徒。张俶因常进谄言、诋毁别人,十分被宠信,多次升官进爵,成为司直中郎将,进封侯爵。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孙皓这种急功近利的暴君做对比,司马炎竟然还显得颇有政治头脑。

面对东吴的挑衅,司马炎指示前线将领不必理会。

当然,司马炎也没有闲着。

公元272年,吸取曹魏“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的教训,司马炎任命羊祜推荐的王濬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晋军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

当晋军舰队初见规模后,东吴的水战优势荡然无存。

公元276年,经过多年准备,羊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正式上书朝廷,请求伐吴。

这道奏疏就是著名的《请伐吴疏》。

司马炎认可羊祜的建议,但由于西北战事未平,后方不稳,加之贾充等人反对,使伐吴战争又推后了几年。

公元278年,羊祜病重,不久去世。

临终前,司马炎派张华慰问羊祜,顺便咨询伐吴之计。

羊祜对张华说:“孙皓不得人心,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孙皓噶了,吴人另立明主,届时就算有百万大军,也难以逾越长江天堑。将为后患乎!”

张华对此深以为然,自此接替羊祜,成为晋朝头号主战派。

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解决西北问题。

稍早之前,司马师的继室、司马攸名义上的母亲羊太后去世,司马攸要去守孝。

此时此刻,如果把吴国办了,司马攸显然捞不着便宜。这对司马衷是极大利好。

司马炎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时隔七年,司马炎再次筹备灭吴事宜。

贾充、荀勖等人得知司马炎决定南征,又跳出来反对。

这一次,司马炎没有妥协,誓要伐吴。

贾充见皇帝玩真的,赶紧脱帽谢罪,不再直接反对。

同年年底,20万晋军南下,分六路进攻东吴。

第一路由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指挥,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第二路由安东将军王浑指挥,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进军,牵制吴军;

第三路由建威将军王戎指挥,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第四路由平南将军胡奋指挥,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第五路由镇南大将军杜预指挥,自襄阳,先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岭南;

第六路由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指挥,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吴国都城建业。

六路大军出动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司马炎让贾充担任挂名总指挥,让自己老丈人杨骏的弟弟杨济担任副总指挥。

为什么说这是恶心贾充的安排呢?

一来,如果打输了,贾充是总指挥,正好可以让他背黑锅。

二来,如果打赢了,也可以羞辱贾充——你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你作何解释!

至于杨济,他是副手,天塌了自有贾充顶着。赢了可以分享战功。

总之,无论这一战打成什么样,杨家都能扩大其在朝中的影响力。贾充都注定会被边缘化。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司马炎终究还是小看了贾充。

这老匹夫脸皮之厚,堪比城墙拐角。

贾充此时虽然不敢直言反对南征,但仍可以暗中作妖。

抵达前线后,每当晋军受挫,贾充就上书司马炎,表示吴军顽强抵抗,难以撼动。他还请求司马炎腰斩张华,以谢天下。

贾充在前线动摇军心,他的战友荀勖则在后方响应。

一时间,“不能冒进”的言论充斥着西晋朝堂。

这把主战派气得够呛,当面和主和派对撕。

因为伐吴和伐蜀不同。

灭蜀可以兵行险招,灭吴没有取巧的可能,唯有大力出奇迹,用实力碾压!

而大军出动,挥金如土。此时如果退兵,等于前功尽弃。

再想南征,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司马炎深知其中利害,便坚决表示:伐吴是朕的主意,谁都不许再反对。不然自己收拾铺盖滚蛋。

主和派被暂时禁言,朝廷清静了不少。

东吴方面,其实早就知道西晋会大举讨伐。

当初王濬在巴蜀大造战船时,有很多碎木飘到建平郡(今湖北秭归县南)。建平太守吾彦判断晋军将来肯定会从巴蜀顺流而下。便赶紧向孙皓打报告。

兵法云:“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

别管西晋现在有没有南征的计划,做好战备工作总是没错的。

但孙皓沉迷于骄奢淫逸,完全没有进取心。且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对群臣的建议一概无视。

东吴不设防,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280年初,王浑、王濬、司马伷等各路大军逼近建业。

战前,司马炎曾有指示:荆州战场归杜预指挥,扬州归王浑指挥。

也就是说,王濬到了扬州,要受王浑的节制。

而王浑是个滑头,他认为司马炎给自己的命令是出兵江北,没说渡过长江。

如果攻打建业,自己战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因而王浑便令其部原地休整,等待王濬到达后,再一同渡江作战。

孙皓那头,见吴军死的死,降的降,20万大军已经分崩离析,便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继而浑水摸鱼。

吴使领命后,先把印玺送给司马伷。

王浑还在等王濬。

不久后,王濬来了,但没搭理王浑。

他以口风太大,无法停船为由,扯起风帆,直冲建业。

公元280年5月1日,王濬所率舟师兵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向王濬投降。

随着东吴灭亡,天下重归一统。

仗打完了,但事儿还没完。

当初灭蜀,邓艾抢了钟会头功,招来杀身之祸。

现如今,王濬也抢了王浑头功,王浑能给他好脸色?

所以没多久,王濬就如邓艾一样,被王浑举报了。

王浑的老爸王昶是司马懿的嫡系,官至曹魏司空。

他儿子王济娶了司马昭的女儿,是司马炎的妹夫(也有说是妹夫)。

有如此背景,朝中官员自然都向着王浑。

于是,几个高层一合计,认为应该直接派一辆囚车,把王濬抓回洛阳,就像当年邓艾父子那样。

好在此一时彼一时,灭蜀时,司马氏还没取代曹氏,邓艾功高盖主,妨碍了司马昭篡位的布局。

灭吴时,司马炎的皇位还算稳固,没必要飞鸟,尽良弓。

王濬因此逃过一劫。

事后,王濬吃一堑长一智,为避猜忌,纵情享受,得以善终,享年八十岁。

从邓艾、王濬的遭遇不难看出,后来西晋君臣能整出八王之乱,并不稀奇。

这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打建国起,就是人人都在算计,私利要重于国利。

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

这也是蜀汉灭亡后,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还能独撑17年的重要原因。

2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