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将兔子赶到沙漠,不仅帮当地人赚大钱,还让沙漠变成绿洲?

紫蓝谈社会新闻 2024-11-19 11:51:24

“兔子治沙”?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对吧?今年4月,一个关于中国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养殖百万只兔子,将沙漠改造成绿洲的视频在YouTube上火了。

评论区里,不少西方网友,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的那些,直接懵圈了。

毕竟,在他们印象里,兔子和沙漠的组合,就等于生态灾难。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问题,至今仍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果兔子真能绿化沙漠,那为什么澳大利亚的沙漠还是一片荒芜?”这几乎是所有西方网友的共同疑问。他们习惯性地戴上有色眼镜,下意识地质疑中国经验的有效性。

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模式似乎总与他们的经验相悖。他们渴望看到更多“数据”和“证据”,而对背后蕴藏的逻辑和发展模式,却视而不见。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

如今,这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俨然成为中国治沙的成功典范,甚至被写入《鄂尔多斯宣言》,供全球190多个国家学习借鉴。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真的是靠“兔子大军”完成的奇迹?显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要理解库布其沙漠的蜕变,首先得了解一个关键物种——獭兔。这种原产于法国的力克斯兔,并非我们常见的肉兔,而是一种皮用兔,其毛皮价值远高于肉。

更重要的是,獭兔与库布其沙漠的干旱气候意外地契合,在这里养殖的獭兔,毛皮质量更上一层楼。这简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

别急着吐槽“唯GDP论”,这恰恰是库布其沙漠绿洲化的关键所在。当地人可不是简单地把兔子放生到沙漠里,然后坐等奇迹发生。

獭兔养殖的意义,在于它撬动了当地经济,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发展。

简单来说,獭兔全身都是宝:皮毛做高档服饰,肉可以做成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容长寿肉”,内脏可以用来喂养貂、狐、狼等其他经济动物,连粪便都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这简直就是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妥妥的“闭环经济”。

别忘了,獭兔还是沙漠生态修复的“无名英雄”。它们爱吃沙柳嫩梢,但不会啃食草籽,反而会在觅食过程中帮助松土、播种,它们的粪便还能为贫瘠的沙漠土壤提供养分。

数据显示,养殖过獭兔的沙漠地区,植物成活率高达96%。这可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生态效益。

说到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奇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赵永亮。这位土生土长的风水梁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小时候,风水梁还叫“风干圪梁”,一个充满荒凉意味的名字。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赵永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赵永亮就开始了他的治沙尝试。他先是大规模种植沙柳,试图通过这种耐旱植物来固沙。

然而,沙柳种植并非一帆风顺。沙柳三年必须平茬,否则就会木质化死亡,而平茬下来的沙柳枝条只能当柴烧,经济效益低,难以持续。

困境之下,赵永亮并没有放弃。经过不断摸索,他最终找到了一个更可持续的方案:将沙柳种植与獭兔养殖结合起来。

沙柳嫩梢是獭兔的理想饲料,而獭兔吃剩下的粗杆则可以用来造纸和制作刨花板,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达拉特旗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獭兔养殖的巨大潜力,将其作为扶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相关产业。

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为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来源:2014年01月10日 23:42 致富经【在沙漠里造城的人】

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化并非单靠獭兔养殖就能实现,而是一个多产业融合、科技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獭兔养殖只是这个模式的一个环节,它带动了沙柳种植、造纸业、刨花板生产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2013年,风水梁建成了10万立方的沙柳刨花板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沙柳的经济价值,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风水梁又将獭兔养殖与光伏发电结合起来。

光伏板为草籽遮风挡雨,促进了植物生长,而獭兔则可以“修剪”草场,防止杂草过度生长,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除了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也是库布其沙漠绿洲化的重要驱动力。当地人探索出了一系列沙漠生态技术,例如微创植树、迎风坡造林等,并研发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

他们还利用大数据和无人机技术进行精准治沙,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21年,风水梁成立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致力于探索更先进的沙漠治理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无疑为库布其沙漠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库布其沙漠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对中西方治沙理念差异的思考。西方国家往往将沙漠视为“不毛之地”,治理思路主要集中在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而中国的治沙理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对兔子的认知上。在澳大利亚,兔子是生态灾难的象征;而在库布其沙漠,獭兔却成了绿洲化的功臣。

这并非因为兔子本身的不同,而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将看似无用的东西变废为宝。

库布其沙漠的经验表明,治沙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只有让当地居民看到希望,让他们参与到治沙事业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或许也是库布其沙漠的经验能够被写入《鄂尔多斯宣言》、供全球学习借鉴的原因所在。

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十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案例,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话,在库布其沙漠得到了生动的诠释。獭兔、沙柳、光伏板……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在库布其沙漠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库布其沙漠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将会更加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