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秋天,清新隽永,最后一首被誉为“着色秋江图”

幸福有味是清欢 2024-10-27 04:47:13

〔1〕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指南面的水岸,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南浦”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经过历代文人的使用、发展,有了更深的诗意。

南北朝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宋代韩元吉的“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都是用来表达离别愁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白居易在木叶飘零的秋日里,与友人在南浦话别。秋意萧萧,秋风中弥漫着多少离别的无奈与哀愁。“凄凄”描写出环境的凄清,诗人内心的凄凉与不舍。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但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友人依依不舍地乘船离开,频频回头张望。

诗人劝慰友人安心离开,不要再回头,因为每一次回头,心中的离情别绪,都会令人肝肠寸断。

这首送别诗,篇幅虽短,但情感深沉而含蓄,依依惜别的深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读后令人动容。

〔2〕

晚秋夜

唐·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浩渺无垠的夜空中,明月高悬,月光如水,静静地倾洒在大地上。诗人形单影只,独自站在月光下,身影被拉得很长,显得格外孤寂。

已至深秋,曾经绚烂的菊花,如今只剩下几朵残菊,依然倔强地绽放在稀疏的篱笆旁。枯败的梧桐树叶,纷纷扬扬地落在寒冷的井边。

塞外的鸿雁,似乎感知到秋日将尽,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急速地由北向南飞过长空;邻居的公鸡,似乎懂得昼短夜长的道理,也推迟啼鸣报晓的时间。

诗人凝视着远方,心中充满无尽的思绪与感慨,却无从说起。一阵风吹落了枝头的露珠,轻轻地打湿了衣襟,带来一丝微微的凉意。

白居易的诗,没有过多的雕琢与修饰,却能在平淡中见真情。这首诗氛围清冷寂静,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是一首雅俗共赏的杰作。

〔3〕

别元九后咏所怀

唐·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白居易与元稹是一对生死不渝的好朋友,两人的友谊可谓是“情比金坚”。公元806年九月,元稹触犯权贵,被贬河南县尉,不得不离开长安。

清秋时节,白居易看到凋零的梧桐叶、衰败的槿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萧瑟的景象,不由得想起元稹,孤寂落寞之情油然而生。

绵绵秋雨中,梧桐树的叶子纷纷飘落,槿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条。在这幽静闲适的环境中,秋的凉意悄然弥漫。

与老朋友分别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伤与苦闷,感觉一切都失去了乐趣。虽说我没有去为你送行,但我的心已经随着你,到了长安城的东门。

知心的朋友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当志同道合的你离去后,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也倍感空虚与无助。

“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白居易与元稹长达30年的友谊,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4〕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公元832年,白居易已60多岁,此时的他官务清闲,体衰多病,多年的经历使他的文字中多了一份安适与闲淡。

一个寒冷而寂静的深秋之夜, 自称“安闲老翁”的白居易,心情安然悠闲地坐在房间。

因为年龄大,睡眠少,迟迟不愿意躺下睡觉。直到灯火熄灭,诗人在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声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睡醒以后,炉火已经熄灭,起来再加点火,让被子充满暖意,然后再睡个回笼觉。

清晨时分,天空放晴,但寒意依旧未减。他并不急于起床,望向窗外,曾经红似二月花的树叶,如今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已铺满台阶。

这首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与温情,透露出他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对世事的淡然与超脱。

〔5〕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瑟瑟:指碧绿色。

这首诗,是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途中所作。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霞光铺满了水面,江面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碧绿的色泽,一半则泛着红艳艳的波光。

“碧绿”与“红”色彩对比强烈,此时的江面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沉醉。

夜幕降临,江边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滴滴清露,犹如镶嵌在绿草上的粒粒珍珠,惹人喜爱。仰望夜空,一弯新月缓缓升起,宛如一张精巧的弯弓,静静地悬挂在夜空。

这首诗语言清丽脱俗,绘影绘色,既有视觉上的享受,又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被后人赞为“一幅着色秋江图”。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