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科举推动转型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6-08 20:00:55

文 / 子玉

科举考试保证了王朝中枢永远有新鲜血液补充进去,既保证了优质人才的递补,也打破了世族对于权力的垄断,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和王朝的稳定,同时也让知识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使文化、文明的传承有了更多的载体。

但是,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过了一个和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科举制度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而且是历史裂变推动的结果。

商周是传统的贵族社会,不管是庙堂还是军队,主体永远都是贵族,在宗法制度的保驾护航下,贵族不仅垄断了权力和资源,更垄断了教育,文化只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中进行传播。

在精细化生活的温室中,贵族的素质只会断崖式下降,当春秋战国争霸的序幕强势拉开之后,贵族们的能力根本无力应对剧变的时代。

所以,为了应对以兼并战争为主题的大争之世,诸侯们只能将人才的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贵族圈层延伸到了士族群体,这才是管仲、百里奚、商鞅、李斯等人能够拔尖的核心原因。

而管仲等人之所以能够享受到教育又是因为,兼并战争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贵族被散落民间,这些人为了生存就从事了教育行业,出现了教育下沉的现象。

士族被引入庙堂不仅满足了诸侯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国君对世族群体的打击。士族由于没有家族势力的捆绑,这些人只能完全依附于国君,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君深度绑定,双方联合起来打击贵族群体。而国君也完全不用怕给了士族权力之后对方会坐大,威胁君权,要知道,国君要想对付一个没有庞大家族势力作为后盾的外人还是挺容易的,就像秦惠文王只是稍微用了下力,商鞅就只能退出历史。

所以,竞争的需要,诸侯个人的需要,让长期沉淀在底层的士族、庶族有了上升的通道,这是普通读书人打开向上攀爬阶梯的开始。

士人接受教育进而走进诸侯庙堂,都是乱世助推的结果。

到了汉朝,由于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阶层的存在,所以,汉帝国上到庙堂下到地方,所有的坑几乎都被军功派所填补,士族、庶族很难有上升的空间,即使汉初文帝、景帝数次以征召贤良文学之士的方式从民间引入人才,但对于整体局势还是影响甚微。当时,能够走进大汉庙堂的士族也毕竟只是少数,属于概率事件。

就算有人侥幸挤进了庙堂,也会被军功派所排挤,贾谊就是典型案例。在功臣派的强大攻势面前,文帝只能将贾谊外放长沙。

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军功派以及其子孙逐渐凋零,朝廷终于可以将人才的选拔范围延伸到底层的士族和庶族群体。于是,征辟和察举甚至自荐就成了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汉武帝将包括公孙弘、主父偃、朱买臣等一大批底层精英吸收到了帝国的庙堂。

武帝实现了帝国庙堂的大换血 图源/网络

但不管是征辟还是察举,初步筛选出来的人都要参加统一的考试才能被皇帝择优录取然后授予相应的官职。同时,汉武帝还开办了太学,以朝廷机器给帝国培养人才,奠定了从郎官群体、太学生、地方州郡三个渠道筛选官吏的格局。

这已经是科举制的开端了。

可见,汉代的征辟和察举制度也是皇帝为了给帝国庙堂换血、摆脱军功阶层、架空外朝丞相的考虑,属于历史变革中的产物。

但是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这个制度还是变了味道,由于世族对察举制的全面控制,人才的选拔又在世族圈层中循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已经彻底成为了贵族的天下,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典型案例。

虽然曹操进行了各种努力,大力引入寒门给朝廷进行换血,但在他去世之后,曹魏又成了被世族垄断的局面。曹丕为了得到世族的支持,和世族进行了交易,拿出了“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作为选拔人才的新机制。

由于中正官本身就是出自世族,所以,曹魏也就成了世族的天下,曹操一生的努力都被曹丕一朝否定。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进一步确立了世族对天下的主导地位,西晋王朝真正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

但这也成了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由于庶族上升的通道被堵塞导致这些人在八王之乱时都将自己融入到了天下的乱局中,想通过武力洗牌的方式获取入局的机会。等于说是士族迎合了八王的野心,使天下跑步切入乱局。

也就是说,胡人南迁只是西晋灭亡的外因,内因却是八王的野心和资源的分配不公。

司马家族南渡之后继续在江南复制专为世族量身定制的“九品中正制”。没办法,司马睿是依靠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才在江南站稳了脚跟,所以他必须得和世族分享权力,王与马,共天下。就是主动站队的江东世族,司马睿也必须得保证他们的利益。

东晋的皇权非常有限 图源/剧照

同时,世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还以编写家谱、与豪门联姻的方式优化基因,进一步强化家族势力,结果只能是,世族不断坐大,皇权越来越衰弱。

东晋之后,刘宋、萧齐、萧梁本质上都是世族主导一切的格局。但是随着世族的不断腐化以及对资源的持续垄断,南朝为了应对和北朝的军事竞争就只能将人才的选拔面进一步延伸,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庶族补充进庙堂,梁武帝时的陈庆之、朱异都是这么上去的。

同时,皇帝为了压制世族,除了设计亲王典兵的格局还以重用庶族的方式来架空世族。那些年,世族虽然身居高位,但掌握实权的永远是那些品级不高的中书、典签等群体。

也就是说,世族只是富贵得到了保障,但身居高位的他们却已经失去了权力。而国君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将那些庶族撒在中书、典签的位置上,肯定还得通过考试来筛选。

考试再一次成为筛选人才的机制,科举的萌芽正是产生于南北朝,是随着官制的改革、世庶矛盾的升级、皇帝集权的需要、世族的腐化、南北竞争的日趋剧烈等一系列因素而产生的,其土壤正是历史的裂变。

随着侯景之乱的毁灭性打击,建康和江陵的世族基本上被团歼,以陈霸先为首的庶族填补了南朝的权力空白。这是历史的大事,南朝世庶矛盾的消弭也意味着南北的统一即将到来。

北朝由于是胡人的舞台以及王朝更新速度的频繁,所以,庶族向上流通的通道还是比较畅通的。而且,北魏虽然还是以九品中正制为模板进行选才,但还是会对选拔上来的人才由吏部进行统一考试,只有品级在“中上”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做官。

但当宇文泰设计了关陇贵族这个集军政于一体的贵族集团之后,西魏、北周的庙堂也被贵族所垄断。

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之后,贵族垄断资源的局面渗透到了整个北方。怎们说呢,宇文家的北齐和杨坚的隋朝其实都是门阀为主导的贵族王朝,关陇集团能将杨坚扶上去,那么也一定能将他拉下来。

为了杨氏天下的千秋万代,杨坚肯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以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杨坚的突破口正是九品中正制,将其废掉,将人事权收归朝廷所有,规定:

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任命,六品以上的由尚书省任命。

隋炀帝即位之后又进一步增加了进士科,加大力度稀释关陇集团对资源的垄断。

很明显,科举制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历史问题,是历史转型期的产物。

可以肯定,如果隋朝没有二世而亡,科举制绝对会在隋朝逐步推广开来。但随着关陇集团站队唐国公李渊建立了唐朝,贵族势力再一次成为主角。后来,唐高宗李治以废立皇后为切入点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打败之后,科举制才渐渐发挥了其为朝廷提供优质人才的作用,武则天的基本盘就是通过科举制的换血功能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完了武则天又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操盘了武周代唐的历史大戏。

武则天吃了科举的红利 图源/剧照

可见,科举制的发展是受历史事件的推动,完了科举制的大盛又反推出了一系列历史大事。

随着唐末五代的洗牌,世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才得以迎来真正的春天,赵宋王朝实现了完全以科举筛选人才的局面。而且,赵光义为了尽快打造自己的基本盘,进一步扩大了科举的录取范围,庶族开始大范围向庙堂流动。

据统计,宋朝考中进士的人有一半以上是出身庶族阶层,这才是宋朝产生范仲淹、欧阳修这些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原因。

宋朝是贵族时代的结束,原因就是科举制的兴盛以及其强大的换血功能。总之,还是历史变革结出的果子。

此后,科举制的强大作用进一步被现实验证,到了明清,已经是大盛的局面,明朝考中进士的人有三分之二是出身庶族,帝国的庙堂再也没有出现过被贵族垄断的局面,而且,皇帝的手中永远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深度绑定的新鲜血液。

天子门生,不仅有利于皇帝个人,更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但科举制却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萌芽、成长、继而大盛的过程。事实证明,这是一项能覆盖大部分矛盾的制度,直到1905年才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历史大事,科举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2 阅读:55
评论列表
  • 2024-06-08 23:39

    实际上科举在宋代占据主导地位也得益于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大大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读得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