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宁可抑郁,也不要变胖”,吃药你怕了吗?

茂德看养护 2024-06-03 00:43:40

几天前我接诊了一位患者,正处于中度抑郁发作期,马上需要足量的药物治疗。

但无论是我还是家人规劝,TA却坚持不肯用药。

原因只有一个——宁可抑郁,也不想变胖。听说很多人吃过抗抑郁药后体重暴涨,TA实在接受不了。

“服用精神心理药物导致体重增加”,这可能是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一个心结,也是临床上经常需要解释和劝慰的一个问题。

今天跟大家聊聊,怎样看待"痊愈"和"身材"之间难解的矛盾。

单纯从生理层面讲:服用精神类药物确实会让人变胖。

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普遍缺乏管理疾病的意识,患病和康复都是过程,不是某个时间节点的“好”和“不好”。

药源性肥胖是一个原因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中枢神经异常、内分泌功能,代谢等诸多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和翻查科学研究,我发现很多吃药后变胖的案例常有一个共同点——吃的变多、运动变少。

这个结论听起来很普通,但暴露出来的原因,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缺乏管理疾病的意识”才是真正导致患病时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

1.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问题。

心理出现问题后,情绪积压,人会下意识的去找一个发泄口。

通常,这个情绪的发泄口是口腔。

口腔一直承载着表达情绪和缓解情绪波动的作用:吸吮、吸烟、谈情、骂人等等,都是通过口来完成的。

所以在面对心理情绪问题时,通过吃来让自己不再那么沮丧、难过、患得患失。(当然,也会有少数排斥饮食的情况)

越长时间处在情绪异常的状态,吃的就会越多,体重也就“水涨船高”。

2.运动量减少

精神心理问题,通常会导致活力下降、精力减退,有时还伴随社交困难的问题。

这就代表着运动的意愿和时间会大幅下降。

再加上药物所致的身体困倦感,连日常的走动都可能困难,更别提一定量的运动。

3. 进食中枢被抑制

部分药物通过对神经中枢的影响,让人饱腹感降低,失去控制饮食量的能力。

加上原本这个特殊时期,食欲原本就可能会有所增加,吃东西更是停不下来。

以上三个原因是我们面对"患病胖"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相对药物的客观影响来说是更容易“管理”的几点。

可以避免变胖吗?

当然可以!

但在探讨避免发胖之前,我希望你能明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们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最终目标是把身心状态恢复到最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付出甚至失去一些东西。比如:时间、金钱、身材等等。

但这与忍受疾病的带来的日夜痛苦相比,是可以承受的。

只有痊愈,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时间、赚更多的钱、恢复自己的身材......

这些是处在疾病状态下的你不太可能做到的。

所以,我希望能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在对抗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付出一些代价去追求最终的胜利。

在你接受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怎样去避免变胖的问题。

避免发胖的第一道防线是医生精准的诊疗和用药。

首先我们要清楚,不是所有药物、所有人都会出现发胖的情况。

比如,明确“发胖”这个副作用的抗抑郁药还是较少的,比如一线抗抑郁药物,你去看它们的说明书,极少提到发胖这个副作用。

目前看来,药源性肥胖,大多是"异常代谢状态"导致的一种暂时虚胖现象。在康复之后,只要逐步减药、停药,就可以恢复。

在和医生讨论治疗方案的时候,大胆的说出你对"变胖"的顾虑程度,和医生一起去商讨一个解决方案,让肥胖的发生可预知、可控、可逆转。

比如说:

在急性期选择性使用一些药效好,但可能导致发胖的药物,待症状稳定之后替换这些药物,使用那些不引起发胖、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替代。

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周期性的复诊非常必要的,及时了解治疗进程的同时,通过调药对控制体重也有很大帮助。

那么第二道防线,就是前文反复强调的: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管理。

先明确自身阶段性的治疗重点。

接受自己有可能会变胖,让自己心态轻松,更有目标性和包容性,也就会更容易的管理疾病和身材。

具体做法上很简单:

一、遵医嘱,切莫乱用药、乱停药,一定要定期复诊,及时和医生沟通自己的身心状况。

二、适当控制饮食,少食多餐,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可以请家人帮助自己指定饮食的计划。

三、保证每天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的同时,更有利于身心的放松和心理的积极。

当然,不介意发胖并不是让你完全忽视体重问题!

当一个症状的发展超过了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就需要有足够的重视。

过胖的体重会在治疗进程中产生新的麻烦——包括生理和心理的。

变胖多少需要引起重视呢?

有人做过研究,药物治疗1个月后,当体重上升高于5%的时候,可预测中期及长期较显著的体重增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参考标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的感知。

是否难以控制进食的欲望?进食量是否相较患病前有较大提升?体重的增加是否加重了心理负担,产生焦虑、自责?消化系统是否有不适的症状?即便正遵医嘱积极用药,但身心的积极性仍越来越差?

以上这些身心状态一旦出现,就一定要重视起来。

除了体重的数字变化和自我感受之外,家人的观察同样很重要。

因为在药物和病情的影响下,患者有时难以自己感觉到身体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所以家人除了扮演着支持的角色之外,还要适时的提醒,并在复诊时给医生更详尽的信息。

在医生、家人、自知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有关于药源性肥胖一定能得到好的控制。

我知道,有时痊愈和变胖两者之间很难平衡。

即便是通过医生专业的管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难保证:绝对不会胖,放心吃药。

而你内心需要坚定的信念是:相信"糟糕"的形象只是暂时的,治愈的意义才大于一切。

本文作者:彭旭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