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丧葬礼俗古至今腐朽之处宜革除(五)

大愚与者 2024-10-15 03:55:21

十是圆坟、谢孝。通常所说“三天圆坟”,其实现在大多是葬后第二天上午,儿孙们就会到坟地给坟培土。晚辈要提一桶小米汤至墓前,围绕坟墓浇一圈,称为“浇迷魂汤”。圆坟后,要到死者子女的姥姥家祖坟烧纸,称谢孝。谢孝中午的饭菜,全由丧者方带齐,招待者只动火烟。

圆坟

十一是守孝。父母逝世时,儿女、儿媳都要穿满孝,即孝帽、孝带、大手巾、腰束麻纰、用白布扎腿、鞋帮用白布蒙,谓披麻戴孝。在只剩父或母逝世时,满孝还要加上白布大褂和白裤(我们老家没有白布大褂和孝帽,女孝眷有白裤)。穿孝的时间过去要延续三年。三年中的第一百天内,男性子孙不准刮脸剃头,以示尽孝(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些)。三年中第一、二年春节的对联要按头年紫、二年绿的颜色用白笔来写,到第三年才能换上红对联。

十二是定期祭灵。殡葬后的祭奠活动经常不断。大致说来比较郑重的有圆坟、五期(也叫五七)、百天、周年。五七,顾名思义是对死者已故五七三十五天的纪念活动,但这三十五天不得跨过两个月。比如,死者在某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去世,那么五七纪念只能放在下个月的三十日之前来操办,不能等到第三个月。五七祭奠或繁或简只随主家的意愿决定。繁琐的设棚祭奠,三牲俱全,鼓乐侍候;简单的,只约自家至亲上坟前烧纸行礼祝哀。

五七祭奠

此后的百天,周年,其祭奠形式与五七大致相同。叩头行礼,鼓乐放哀,完全随主家的意愿和经济条件来操办。宾客的多少,行礼的繁简,都无定规,但头戴孝带和烧纸是万不可少的。如有亲人不给上坟烧纸,那死者先前一定是基督教信仰者。前几次是祝哀(哭出声,叩头不起叫祝哀),三年以后的祭奠不祝哀。

百天、周年

最后是追祭。一般老人去世后,每七天为一期,要烧期纸,一直烧到五期,其中烧五期纸比较隆重,一是儿女们要在这天烧社火;二是要有丰盛的食品招待客人。五期过后的百天,也是较为隆重的。再以后,就是清明、十来一、周年时期的追祭。

中原丧葬祭奠活动的礼仪风俗在“文革”中曾遭到遏制,先前此后,历经不衰。这种丧葬礼俗是中原民众生活和思维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中原民众尊敬长者趋吉避祸的心理,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反映。但也有个别腐朽庸俗或迷信的细节。比如“喝净面水”,腐朽庸俗至极,理当革除;掐殃、压魂等明显带有迷信色彩。

看风水,本属正常的墓茔选址活动,按照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趋势,西高东低,自古以“西”为上,背靠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高大背景,面向黄海、东海、渤海等开阔水域,风行通畅,碧波荡漾。究其具体的家庭具体的人,按其现有的土地使用条件,选一处地势稍高、日照充足、不易积水成泽的位置无可厚非,理论上并不属于迷信活动。但经过“看地仙”们长期的故弄玄虚,久而久之,有意无意地渲染成了一种神乎其神的迷信活动。还有那些繁多且没必要的叩拜礼数,确宜简略而行。

摊破浣溪沙曰:

丧葬习俗古至今,为人尽孝后一轮。

历久不衰成文化,应民心。

各种礼节虽繁琐,尊崇长辈是根本。

但有个别俗朽处,宜革新。

写丧榜是现在的俗语,古代的名称叫批殃榜。批殃榜的讲究颇多,但做起来并不难,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