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的相关关系及常见病预防和治疗

亦民评健康 2024-08-28 00:45:17

王青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肝脏(liver)、胆囊(gallbladder)和胰腺(pancreas)之间的密切关系,介绍了肝胆胰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肝炎(hepatitis)、胆囊炎(cholecystitis)、胆结石(gallstones)、胰腺炎(pancreatitis)等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肝胆胰疾病的认识,促进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

一、引言

肝脏、胆囊和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消化功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肝胆胰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肝胆胰的相关关系以及常见疾病的发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肝胆胰的相关关系

(一)解剖位置关系

肝脏位于右上腹,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胆囊位于肝脏的下方,通过胆管与肝脏相连。胰腺位于上腹部,横跨脊柱,其头部靠近十二指肠,体部和尾部与脾脏相邻。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胆囊储存和浓缩,在进食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也通过胰管排入十二指肠,与胆汁共同作用,促进食物的消化。

(二)生理功能关系

1. 胆汁分泌与排泄

肝脏是胆汁的主要分泌器官,胆汁中含有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的作用。胆囊主要起到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在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脂肪酶等消化酶,与胆汁共同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代谢功能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的代谢。胆囊和胰腺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营养物质的代谢。例如,胆囊中的胆汁酸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了血糖的调节。

3. 免疫功能

肝脏、胆囊和胰腺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肝脏中的 Kupffer 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能够吞噬和清除病原体。胆囊和胰腺也能分泌一些免疫因子,参与局部的免疫反应。

三、肝胆胰常见疾病

(一)肝炎(Hepatitis)

1. 发病原因

肝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和毒物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1)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感染肝细胞后,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导致肝功能异常。

(2)药物和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例如,抗生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药物以及酒精、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都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3)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在肝脏中代谢,会产生乙醛等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引起炎症和坏死。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常见类型。这些疾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引起肝脏炎症和损伤。

2. 症状

(1)乏力(fatigue)、食欲不振(loss of appetite)、恶心(nausea)、呕吐(vomiting)等消化系统症状。

(2)黄疸(jaundice):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引起的。

(3)肝区疼痛(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肝脏区域出现隐痛或胀痛,可能是由于肝脏炎症、肿胀或肝细胞坏死引起的。

3. 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性肝炎,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CT 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3)肝穿刺活检(liver biopsy):对于病因不明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肝脏的病理变化,确定诊断。

4.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①接种肝炎疫苗:如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②避免接触病毒: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注射器、牙刷等物品。

③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检查肝功能。

④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戒酒或限制饮酒量。

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2)治疗

①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止吐、护胃等药物治疗。

②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根据病毒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例如,乙型肝炎患者可以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或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③保肝治疗:可以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④对症治疗:对于有黄疸、腹水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退黄、利尿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或肝移植手术。

(二)胆囊炎(Cholecystitis)

1. 发病原因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

(1)胆囊管梗阻:常见的原因有胆结石(gallstones)堵塞胆囊管、胆囊管扭曲、狭窄等。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2)细菌感染:主要是由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细菌感染胆囊后,会引起胆囊的炎症和坏死。

2. 症状

(1)右上腹疼痛(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

(2)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由于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的。

(3)发热(fever):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 38℃左右。

(4)黄疸(jaundice):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是由于胆囊炎引起胆管梗阻,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

3.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结合病史和体征,可以初步诊断胆囊炎。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肝功能检查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可以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异常情况。CT 扫描和 MRI 也可以用于胆囊炎的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

4.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①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②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胆囊疾病。

③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对于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预防胆囊炎的发生。

(2)治疗

①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②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③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术等。

(三)胆结石(Gallstones)

1. 发病原因

胆结石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的结石。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盐含量过低,容易形成结石。

(2)胆汁淤积:胆囊管梗阻、胆囊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胆汁淤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3)细菌感染: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囊,引起胆囊炎,炎症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容易形成结石。

2. 症状

(1)右上腹疼痛(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一般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2)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由于胆囊或胆管受到结石的刺激,引起胃肠道反应。

(3)黄疸(jaundice):如果结石堵塞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代谢异常,就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3.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结合病史和体征,可以初步诊断胆结石。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肝功能检查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以发现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CT 扫描和 MRI 也可以用于胆结石的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

4.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①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②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胆囊疾病。

③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胆汁的排泄,减少胆汁淤积的风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

(2)治疗

①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可以暂时不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对于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②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的排泄,溶解胆结石。但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一般只适用于胆固醇结石患者。

③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胆囊切除术和胆管切开取石术等。

(四)胰腺炎(Pancreatitis)

1. 发病原因

胰腺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胰腺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胆石症:胆结石堵塞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

(2)酒精: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胰腺腺泡细胞损伤,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胰腺炎。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容易形成脂肪栓子,堵塞胰腺微血管,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4)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胰腺炎。

(5)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可以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引起胰腺炎。例如,抗生素、抗肿瘤药、有机磷农药等都可能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6)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也可能引起胰腺炎。

2. 症状

(1)腹痛(abdominal pain):是胰腺炎的主要症状,疼痛呈持续性,可伴有阵发性加重。疼痛一般位于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

(2)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由于胰腺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的。

(3)发热(fever):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 38℃左右。

(4)黄疸(jaundice):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是由于胰腺炎引起胆管梗阻,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

3.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结合病史和体征,可以初步诊断胰腺炎。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异常情况。CT 扫描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方法,可以明确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4.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①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②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戒酒或限制饮酒量。

③控制血脂: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法,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④避免药物和毒物损伤: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对胰腺有损伤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胰腺功能。

⑤积极治疗胆石症等疾病:对于有胆石症、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2)治疗

①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②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③抑制胰液分泌:可以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

④营养支持: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⑤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管引流术等。

四、结论

肝脏、胆囊和胰腺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消化功能。肝胆胰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症状多样,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肝胆胰的相关关系以及常见疾病的发病、预防和治疗知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肝胆胰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

0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