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算是创业皇帝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4-08 10:04:37

文 / 子玉

准确来说,创业皇帝并不应该以创建政权、开疆拓土的标准来定义,那些在制度、经济层面作出巨大贡献改善了王朝的生存质量并延长了其生命周期的帝王也算创业皇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人面对的挑战比开国之君的压力还要大。

刘邦是汉王朝的创建者,不仅打下了帝国疆域的基本盘,同时做了“刘氏为王,功臣为侯”的设计确保了帝国各势力的平衡,更是定下了“无为而治,于民休息”的发展战略。

属于宏观层面的设计师。

吕后、文景二帝只是刘邦政策的执行者,确保了帝国的平稳过渡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但帝国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匈奴、南越的边疆问题;功臣、刘氏诸侯王的内部势力;政权合法性问题;意识形态的建设;各种制度的完善...

也就是说,刘邦只是搭建了汉王朝发展的框架,但是直至汉武帝接棒,帝国都还未发育成熟,为了刘氏江山的千秋百代,汉武帝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解决祖宗留下的遗留问题。

最终,汉武帝用文景之治的积累解决了边患问题并从河西和西域两地对匈奴形成了钳制之势,同时南越问题也在汉武帝手里得以解决,再加上通西南夷,汉武帝在解决边患问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边大大延伸了汉帝国的战略生存空间。

在打军事牌的同时,汉武帝还以“推恩令”的阳谋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完成了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发展内朝架空了以世家为主体的外朝,推广“察举制”解决了帝国的造血问题,缓解了阶层矛盾...

全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武帝完善了自秦始皇开创帝国制度后的一些管理盲区,使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机制更加成熟。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汉武帝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在历史交给他的试卷上答出了高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和高帝刘邦一样,都算汉帝国的创业者,只不过一个负责开拓疆域,一个负责制度建设。

然后,汉帝国才正式切入了守成阶段。

此后,历史上像汉武帝这样的角色还有很多,隋炀帝、唐太宗、宋太宗都算创业者。

清朝的基业也不是一代人建设起来的:太祖努尔哈赤草创了政权;太宗皇太极搭建了支撑一个王朝运转所需要的制度框架;世祖福临成功入关;圣祖玄烨解决了三藩和郑氏的残余势力,在稳固政权的同时使清王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但自康熙驾崩时,清朝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税收制度混乱、府库亏空、土司问题、藩王势力抬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

都是一些比开疆拓土难度更大的大事。

为什么康熙最后敲定的储君是老四胤禛,因为他觉得,只有胤禛的素质和意志力才能解决这些冗杂的问题。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

也就是说,康熙明白,自己的接棒者面临的必然是一场硬仗,其必须在能力、意志层面在众皇子中领跑。

再说,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都是一次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者要想打赢这场硬仗,就必须和军功派、贵族群体、官僚集团为敌,长期死磕。反观众皇子,也就只有胤禛的圈子还算干净,束缚比较小。

而如果选了老八胤禩的话,与军功派深度绑定的他肯定不能打赢这场仗,敢不敢亮剑都很难说。

胤禩和军功派的利益深度绑定 图源/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最合适的接班人只能是胤禛。

由于康熙是在最后一刻才公布了储君人选,所以就导致基本盘薄弱的雍正必须得先稳固自己的皇位。雍正的方案是,先稳住八爷党,给了胤禩总理事务的大权,然后以重用大学士马齐的方式向八旗贵族发出拉拢的信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年羹尧取得青海大捷之后,雍正在军功的加持下就果断对宗室进行亮剑,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这些束缚雍正皇权的藩王都被从权力中心请了出去。

宗室出局之后,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位功臣也相继出局,雍正可算能睡个安稳觉。

在稳固皇位的同时,雍正打的第一张牌就是,追缴朝廷六部和地方在康熙朝的财政亏空。为此,雍正还特意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审核朝廷六部和地方各省财务的“会考府”,并让怡亲王允祥挂帅亲自负责此事。

表面上看,雍正解决的是财政亏空问题,但实际上,雍正是以追缴财政亏空的方式加强对六部和地方的控制。本质来说,财权就是雍正在六部和各省权力的延伸,如果不能掌握财权,那么雍正的皇权就会被打折扣。

同时,雍正也在这个过程中将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精准地筛选出来然后换上自己的人。

也是强化皇权的一种方式。为什么雍正在追缴财政亏空的过程中展现的是凌厉手段,原因就在这里。

通过追缴财政亏空,雍正成功解决了康熙时代地方和朝廷粘合力不强的问题。

同时,雍正还在任内推行密折制度,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地方信息,还能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当然,设立军机处也算是雍正强力控制帝国的手段之一。

对于吏治腐败,雍正出台了“火耗归公”的政策并发放“养廉银”,既净化了官僚队伍,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当然,“火耗归公”也可以归结到税收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雍正还大力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不仅使税收进一步合理化,还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据统计,雍正即位之初,国库的存银是2361万两,到了雍正四年(1726)的时候,这个数据已经涨到了4741万两。

这都是税收制度规范化和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后的直接结果。

至于土司问题,依然算是清朝的管理盲区,是清朝在疆域层面统一之后的遗留问题。雍正即位时,云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依然处于自治状态,为了实现本质上的一统,雍正就大力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将这些土司管理的地方都纳入了朝廷的管理体系。

结果是,雍正不仅修补了这些管理漏洞,强化了中央集权,还进一步增加了财政收入,一举多得。

由于清朝在入关之后为了稳固政权对士绅阶层做了较大的让步,给了他们不承担差役的特权。如今,在清朝已经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士绅阶层的这项特权也就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如果继续保留他们的特权,只会不断加大他们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

于是,雍正又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既缓和了社会矛盾,又增加了朝廷收入。

可见,雍正打的每一张牌都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争,如果没有智慧和意志的支撑,很难坚持下去。

更难能可贵的是,雍正没有将自己和贵族、官绅的矛盾转移到胤祥、李卫、田文镜等具体办事人的身上,而是把所有压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比如,当大家将攻击的矛头对准胤祥之后,雍正还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将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不像秦孝公,既要商鞅给他办事,还要商鞅替他承担相关压力。

为了快速解决相关问题,雍正几乎是密集性出牌,同时在多个领域进行发力,最终经过十三年的长途跋涉将清王朝从泥淖中拉了出来。

但代价就是,雍正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据统计,雍正在雍正七年(1729)的384天中,只给自己放了八天假。

而且这个人没有任何的业余爱好,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治国上。

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康熙现存的奏折是3000多份,这是他在位六十一年的积累;而雍正十三年职业生涯的数据是4万多份。

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来形容雍正的皇帝生涯再贴切不过:雍正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不仅工作量极大,还得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雍正的生命只有工作 图源/剧照

结果就是,雍正的身体后来一直不好,在58岁时就突然驾崩。

只能说,清朝积累的问题足够多,而雍正对清朝的现实又有足够的认识,早在即位之初,他就说过这样的话:“历年户部亏空数百万两,我早在做亲王的时候,就了解这些。”

如果说,雍正继承江山是被动选择,那么他积极作为就绝对算是主动作为,假如没有他十三年的积累,乾隆是很难快速切入盛世的轨道的。

有些重压必须得有人去背。

大家都说康乾盛世,但却往往将最重要的角色雍正给忽略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本质来说,雍正也算是清朝创业者的角色,一生都在打硬仗,直到乾隆继位之后,清朝才逐渐进入守成阶段。乾隆盛世的岁月静好,是雍正十三年的负重前行。

当然,雍正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军事领域。

可短短十三年的职业生涯,他已经算是超常发挥。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