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象,背后的家庭教育才是根源
手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就像农民种地的锄头,学生写字的笔,交通用的车辆一样重要,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可能祸患无穷。尤其是孩子,可能遗害终生。
一、手机,正在加速学生间的分层,沉迷手机是毁掉孩子成绩的最快方式
手机,正在加速学生间的分层。
一位带班多年的班主任分析成绩单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手机的拥有率上,重点班远低于普通班;在手机的使用率上,尖子生远低于差生。这再次证明,玩手机对孩子的学习影响非常大。
沉迷手机是毁掉孩子成绩的最快方式。
沉迷手机的孩子,一下课,一放学之后,两只眼睛就一直盯着屏幕。当要上课时,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学习状态,有时会直接在上课时偷偷地玩。沉迷于手机的孩子很难专注于学习,懒得思考,更是考不出好成绩。
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请尽量少让他们接触手机。一个天资聪颖、以前成绩总是名列前三的孩子,因接触了游戏而整日逃课甚至没能去上高中!
我一位表弟的儿子,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聪明,也很爱学习。那时候,我去他家总要问一问表弟儿子的学习情况,也要问一问他本人,感觉他很有希望,只要好好培养,将来考个普通的二本应该不成问题。后来,他们两口子都外出打工,孩子就交给他奶奶。到了初中,他要了一部手机。由于没有人告诉他如何正确使用,结果沉迷手机,连普通的高中都没考上,一个男孩子在一所职工选了幼师专业,最可悲的是直到毕业,都没考上教师资格证!
二、太多的网瘾少年是乡下孩子
1.“农村的孩子没救了”
在@摆摆摆上看到一张图片,上面的文字是“农村的孩子没救了。回到农村之后,发现现在村里的小孩子已经不会去山上游玩,去河里摸鱼了,只会呆在家里玩手机,看他们精神一个比一个萎,情绪也不稳定,很暴躁。我还挺庆幸我小时候没有手机可以玩,要不然又是一个网瘾少年。”
图片来源:@摆摆摆
底下有句特别扎心的评论:不只是农村的孩子,穷人家的小孩都这样。
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位母亲趁开学前,带儿子回了趟乡下老家。
她本意是想让儿子放松一下,在大自然中和小伙伴们疯玩几天,体验一下童年的野趣。但这次回到老家,发现一切都变了。以前老家的孩子们最爱在村口的池塘里捞泥鳅,在山野里捉蚂蚱,但此刻,漫山遍野格外“宁静”,完全不见孩子们的身影。
走进她哥家的客厅才发现,小侄子以及几个邻居小孩正围坐在一起,每人拿着一个手机埋头“开黑”,嘴里还时不时发出“打打杀杀”的声音。打游戏之投入,连嫂子喊他们去吃饭,都无人应答。
据她嫂子说,自从放暑假之后,小侄子每天从早到晚就是捧着手机玩,作业基本碰都没碰过,她嫂子每天还要去镇上干活,无暇顾及,只好由他去了。她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一位网友的疾呼:农村孩子没救了!
她说,回农村后发现,村里的孩子已经不会去山上游玩,河里摸鱼了。他们只会待在家里玩手机,精神一个比一个萎靡。
这绝非言耸听。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的提升,一个残酷的真相正在浮现。手机,正在加速孩子的分层。
当代的儿童童年,网游是一个离不开的标签,那么以前乡村孩子的真实童年又是什么样呢?
按以往的想象,乡村孩子的童年是这样的:老砖旧瓦,绿树白墙,清晨割完猪草去上学。夜晚屋内闪烁着低瓦数的灯泡,靠在小竹椅上摇蒲扇听蝉鸣,起伏的山脉有森林、溪水和祖祖辈辈的坟头。
爷爷奶奶的童年:就是一个字,饿!好点的时候能吃上稀饭,平常就把野菜、树叶皮子、观音土放到水里煮,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颗鸡蛋。
父母童年是,玩泥巴、跳房子、掏鸟蛋、捞鱼虾、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现在,网络、交通更加发达了,乡村的孩子也不玩跳皮筋、竹蜻蜓、弹珠,捡几根木棍就开始模仿动画里的武侠或是枪战。真实的情况是:乡村孩子上树下河的时间越来越少,花费在电子产品的时间上越来越多。
具体来说,就是手机游戏与短视频。网络已经相当普及了。从一年级的小孩子到初中生,只要一放假,他们就抱着手机宅在家里。除了玩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孩子们还会看短视频。孩子们看的最多的是西瓜视频,其次是快手和抖音。一些平时上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结一回家什么话也不想跟父母聊,伸手就是要手机。我有个表妹的孙子,一个不过两岁,可是他总是拿着表妹的手机玩,表妹还一个劲儿夸,会自己开手机自己玩游戏。他一哭闹,只要把手机给他就行了。
2.乡下孩子的童年,为什么总是手机
为什么他们宁愿一个人宅在家里对着手机,也不愿意出来走一走?”手机里究竟有什么,能让孩子如此着迷。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正在步入两个世界,一个是手机网络搭建起来的乌托邦,一个是同辈群体建构出来的“王国”。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伴随着手机网络快速发展崛起的时代,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被放置在网络世界里,一个父母用下来的旧手机就足以为这些孩子打开网络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这些孩子大多用手机刷短视频和打游戏。在游戏世界里打打杀杀、肆意反叛,在短视频中洞见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充满自由个性的城市生活话语的网络世界肢解了这些孩子对乡土的敬畏。
第一,孩子们在手机游戏和短视频中向往的是什么?是未来。
那位天资聪颖、以前成绩总是名列前三的孩子,因接触了游戏而整日逃课甚至没能去上高中,他反戴棒球帽、穿花花绿绿的卫衣和破洞牛仔裤,骑了一辆摩托车,出入网吧。
“你不打算继续读书了吗?”有人问。
“学校教不了我什么。我去帮别人打代练都能赚够生活费。”他说。
在学生的家长看来,虽然读书是件很重要的事,但乡村孩子总要早点学着做事。“读书不也是为了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吗?”家长也这么想。
“乡村孩子总要早点学着做事”,乡村孩子从一开始就被期待着成为家庭里的劳动力,或至少是能自给自足。
为什么喜欢打游戏?一可以靠教别人打游戏赚钱,二它不需要死记硬背文字知识,不需要罗列公式,需要的是实操和经验。
孩子不知道外面的社会发生着什么。但一打开手机,游戏里有明确的升级打怪路径,还可以靠帮别人打怪来赚钱;短视频里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则都在昭示着一个触手可及的理想生活。在手机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被清晰描绘出来的未来,这个未来远比课本上的文字要生动得多。
王者荣耀和短视频,这才是今天乡村孩子的童年。
第二,每一个游戏成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手机成瘾的家长。
为什么乡村孩子用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看短视频?因为在他们的家庭里,没有人不是这样做的。事实上,未成年人可以轻松理解、使用的,远不止王者荣耀、快手等,还有各类早教视频和益智动画。但对于乡村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是全然陌生的。更多时候,孩子拿到家长的手机时,也意味着他们无意识地浸染了家长所处的成人世界文化,被成人世界所同化
对孩子来说,手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可以玩游戏、聊天、了解更精彩的世界。尤其是孩子闹腾的时候,父母嫌烦,没有耐心就会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看动画、玩游戏,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长此以往,父母天天刷着手机,孩子有样学样,自然而然沉迷进去。忙于打工的父母无暇照料孩子,于是他们养成了写完作业玩手机的习惯。生活中没有一个“榜样”教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在物理和情感上距离孩子最近的就是父母,他们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
而抖音快手、王者吃鸡,正是父母们忙碌一天后最直接的放松方式,于是他们在短视频的日益渗透下成为其忠实用户。而老人对教育缺少必要的知识,更多对孩子表现出“溺爱”“放养”“顺遂自然”的态度。
乡村家庭的结构大体上没有变化,但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庭里有老人负责农业耕种、有父母负责打工养家,却没有人负责教育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对城市孩子们来说,游戏是社交的一部分,但很容易变化:今年流行王者荣耀,明年流行和平精英,再过几个月又有新的爆款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一连串乡村短视频的爆火,对于城市来说则是文化市场、消费升级、产业发展的机会。
网络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图文并茂、具体形象的信息让儿童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意思。转而,常规教育中需要大量文字阅读和逻辑推演才能习得的知识被孩子认为无聊,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视频、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童年消逝,儿童世界与成年人世界融为一体。就像那位靠游戏代练赚钱的学生一样,儿童作为成年人的预备阶段存在,他们需要尽早地成为大人。
相比乡村孩子,城市孩子通常受到更严格的管教。“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对孩子的教育会越有规划”是正确的,在紧张的时间表里几乎不会留下孩子打游戏放松的时间,但城市孩子被卷入的是成年人世界中偏向于工作、社会价值、成就的那一面,而乡村孩子被卷入的是娱乐的那一面。
城市孩子和乡村孩子接触信息内容的不同,造成了新的鸿沟——知识沟!
第三,孩子沉迷手机,无非就是被手机中的“垃圾快乐”所裹挟。
什么是“垃圾快乐”?所谓的“垃圾快乐”,就是容易让人上瘾,能带来短暂的精神快感。比如搞笑的短视频、好玩的综艺、肥皂剧,看着非常过瘾,让人不禁沉浸于“哈哈大笑”的快乐之中等等。
现在“垃圾快乐”的来源,主要是网络电子产品,使用工具不外乎手机、电脑,当然包括平板。而小孩主要是手机和平板。
光怪陆离的各类游戏和越刷越上瘾的短视频,让无数本该拥有绚烂璀璨人生的孩子,一键开启颓废模式。而对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控力差的孩子来说,短暂的快乐会在无形中诱其上瘾,成为“时间杀手”后,便开始摧毁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上进心,让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力,在垃圾快乐中虚度光阴,甚至危及生命!
第四,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象,背后的家庭教育才是根源所在。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家长可以自查。
一味打击式教育的家庭,缺乏陪伴和沟通、亲子关系差的家庭,“百分百控制教育法”的家庭,不允许孩子接触手机的家庭和父母对手机成瘾的家庭。
一味打击式教育的家庭。
生长在这类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肯定和认同,当孩子找不到自信时,就很容易沉迷手机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试图寻找自信和成就感。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强烈的反差对比,会让孩子只想沉溺在价值认同高的虚拟世界。
缺乏陪伴和沟通、亲子关系差的家庭,最容易引发孩子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沉迷“垃圾快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中小学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中显示: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反之,父母和孩子亲密度越高,懂得陪伴和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网络游戏。
“百分百控制教育法”的家庭,最多管住孩子初高中,一旦上了大学,孩子脱离父母后将会遭到反噬。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考上重点大学后,因为沉迷游戏导致挂科,严重者甚至遭到退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初高中过度干预孩子,让孩子完全丧失自由和隐私。
强烈控制欲的父母往往会带出自制力极弱的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时候,更容易沉迷之前父母反对的东西。父母所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出现更多的裂痕。
不允许孩子接触手机的家庭,孩子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反而更容易沉迷手机,被“垃圾快乐”所吸引。
父母对手机成瘾的家庭,孩子容易沉迷“垃圾快乐”。
三、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呢?
那么,作为当代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呢?
首先,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不可能不接触手机,不可能不拥有手机。接触手机的时候,不能让孩子沉迷游戏,更不能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而应该引导孩子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
第一,不宜接触过早。当孩子能使用手机,有需要使用手机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至少四五岁时,能讲得听,懂一点道理,为了学习,就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
第二,早起和睡前不要碰手机。睡前和早上醒来,是手机依赖症最容易病发的时段,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在这两个时段,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最好是每天晚上7:30(周末9:00),父母准时把手机收好。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这是为了孩子的休息和身体。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制力并不是那么强,稍不注意,就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和身体。
第三,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手机不能带去学校。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语言比文字更容易交流,沟通效果更好。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不要当低头族。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用你的双眼看世界。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国内就是百度了)。
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的一切。全身心去感受生活的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这比储存在手机里强得多。
第五,控制手机使用的度。首先要尊重别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卸载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手机游戏及娱乐APP。清理手机里的电子书。
在需要专注的时间,打开手机免打扰功能。在需要专注学习的时间里,建议给自己断网,手机也要打开免打扰功能(可将几个重要电话列入白名单)。
第六,父母也要做好表率。
除给孩子制定手机的游玩规则外,父母也要做好表率,控制使用手机,尤其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能孩子在学习,你却在玩手机!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沉迷“垃圾快乐”。
此外,用手机时不时玩点文字游戏、拼图或脑筋急转弯游戏等,既娱乐又对智力有帮助。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总之,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尤其是家长要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