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8个亿,他拍出了今年最大的烂片

独立鱼电影 2024-11-18 08:22:04

年度第一奇片,终于出了。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教父》《现代启示录》等影片闻名于世。

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他,变卖多年苦心经营的酒庄,自掏上亿美金,终于拍出这部酝酿了40年之久的史诗级巨作。

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票房血亏。

投资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亿+),仅换来76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

口碑也不容乐观。

IMDb5.1,豆瓣5.0。

豆瓣评论区。

有人大骂「年度灾难」、「撒满金箔的sh」。

还有人公然碰瓷大导,说科波拉拍出了自己的《无极》。

什么情况?

一代电影巨匠,何至于此?

鱼叔不信邪,今天偏要来看看——

《大都会》Megalopolis

看这片的,都是冲科波拉来的。

毕竟,他可是名震影坛的电影大师。

24岁就崭露头角,撰写剧本《巴顿将军》,获197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代表作《教父》三部曲,以对家庭、权力和人性的探讨。

重塑了现代电影的面貌,奠定了黑帮片这一类型。

不仅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拿下9座奥斯卡小金人,被载入电影教科书。

还让一个黑帮家族的故事,成功超越了类型片局限,成为广受喜爱的好莱坞经典。

紧随之后的《现代启示录》,更是巩固了他的影史地位。

1979年全球公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斩获约1.049亿美元的票房。

也凭借其震撼的视听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大都会》这部电影,说是新作。

但其实已酝酿了40年之久,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中。

1977年,他就萌生了电影想法。

90年代初,开始深入构思,收集素材,记录灵感,最终决定拍摄一部设定在现代美国的罗马史诗电影。

他在采访中列出一大串启发他创作的书单,其中甚至包括中国的《红楼梦》。

他曾计划在1990年代初拍摄。

但因财务压力,不得不暂且搁置,转向拍摄《惊情四百年》《造雨人》等被认为更有商业回报的作品。

2001年,科波拉尝试再度启动《大都会》。

聚集了一批顶级演员,包括尼古拉斯·凯奇、罗素·克劳、罗伯特·德罗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

但「9·11」事件发生了。

因为影片设定的纽约场景和现实产生了戏剧性的重合,他暂停项目决定重新构思故事。

一直到2019年,在科波拉80岁生日前夕,他才终于宣布重启这一项目。

也开始洽谈演员,坊间还传闻曾邀请章子怡被拒。

极致的追求也体现在电影制作上,他坚持搭建实景而不用虚拟的CGI,总预算超1亿美元。

他为此卖掉了自己部分酒庄的股份。

他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最想拍的电影,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电影。

在他的设想中,这部电影是一部人人都会去看的电影,每年都要看一次的电影。

那么,回到电影,它到底讲了什么呢?

故事发生在名为「新罗马」的大都市。

主角是一名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建筑师,塞萨尔(亚当·德赖弗饰)。

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渴望建立一个更公正、开放的全新社会。

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美加隆」,凭此获得诺贝尔奖。

这种材料具有极大的致幻效果,能让人仿佛置身超现实世界。

他想拆除这座城市,用美加隆重建一个可持续的乌托邦。

然而,他的愿景受到保守的市长(詹卡洛·埃斯波西托饰)的阻挠。

他认为这种激进、浮夸的城市规划,只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

(炸鸡叔)

市长的女儿朱莉娅(娜塔莉·伊曼纽尔 饰)则被夹在了这两个男人的权力斗争中。

朱莉娅爱上了塞萨尔,被他的宏伟蓝图吸引。

但,这又不被父亲所接受。

此外,其他故事线上,塞萨尔的堂兄和他作为电视台记者的新婚妻子,也在暗中谋划着一场阴谋……

科波拉表示,《大都会》试图反思:

我们当前的社会是否是唯一可能的现实。

还是我们可以构建出更好的社会结构?

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貌似在探讨颇有深度的主题。

然而,过于悬浮的表达、枯燥的故事,迎来了商业层面的大失败。

一边倒的差评,更是雪上加霜。

虽然也有少数影评人称赞这部电影充满了雄心壮志和艺术性。

但大部分普通观众都直呼看不懂。

叙事混乱、主题不清、节奏松散……

表面上看,它试图探讨乌托邦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救赎。

但大多情节更像是拼凑各种文化符号和象征元素,没有形成一个连贯、让人信服的故事。

涵盖了权力、科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诸多宏大话题,表达也过于抽象、晦涩,让人抓不清主线。

很多时候,电影会用舞台剧式的长镜头,和夸张的表演手法,来推动情节,显得非常沉闷乏味。

比如,片中男主完整朗诵了《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台词。

但这些并没有有效增强情感的表现,反而加剧了影片的疏离和拖沓感,让故事更加难以进入。

视觉效果过度依赖舞台剧风格的布景,追求极致科幻感,削弱了整体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部分场景的设计,尤其是在描绘未来城市的部分,倒给人一种廉价和用力过猛的感觉。

故事、情感难以和观众产生连接,再先锋、炫目的技巧也于事无补。

很多观众批评创作者过度自恋,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像陈凯歌的《无极》,姜文的《一步之遥》,实属野心膨胀后的大翻车。

不过,这不是科波拉首次翻车,之前多次失败已经为这次惨败埋下了伏笔。

从《惊情四百年》之后,作品反响就普遍都不太好。

《棉花俱乐部》《造雨人》都未取得理想票房,让电影公司亏损。

后来他逐渐被好莱坞冷落,吸引不到大投资,基本上处于二线状态,偏向拍摄小众、艺术性强的独立电影。

他自掏腰包拍摄的《泰特罗》,美国本土票房仅51万美元。

这次是科波拉的大手笔之作,还是没有发行公司愿意承担发行。

后来狮门负责发行,但费用还是科波拉自己掏的。

为什么没人买账了?

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波拉的创作风格已经与当今的电影趋势格格不入。

他坚持拍摄深沉、严肃的作者电影。

这类电影曾经在80年代前后广受欢迎,既能打破票房纪录,又能在评论界赢得高度评价。

然而,进入90年代及以后,电影市场逐渐转向商业大片和快速消费文化,更注重娱乐性与观众的即时吸引力。

和科波拉同代的大导演,如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尽管也面临类似问题。

但他们通过灵活调整创作策略,开始尝试一些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项目。

例如,《头号玩家》展现了斯皮尔伯格对于当代数字文化的敏锐洞察。

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任务》则成功结合了硬核科幻与冒险故事。

这些作品不仅让他们保持了创作活力,也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

科波拉却始终与大众需求保持距离,尤其随着年事渐长,愈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女性主义思潮涌动的背景下,《教父》这类所谓「男人的圣经」本身就被重新审视。

后续曝出的性骚扰争议,更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负面形象。

外媒刊出一则爆炸性新闻,称导演科波拉「在拍摄现场强行亲吻一些上身赤裸、衣着暴露的女演员」,借口则是「为帮助她们进入状态」。

尽管制片人和副导演都迅速为导演辩护,澄清这只是为了营造拍摄氛围,并无不良意图,但并没有改变负面的舆论声。

此外还有工作人员曝出,科波拉在现场随意散漫,近乎剥削的拍摄作风,都在今天的社会风气下,让他的声誉遭遇了一定打击。

就像老话说的,站得越高,摔得越惨。

作为70年代成就最高的美国导演,全球最受赞誉的顶级大导演,在当时票房、口碑、奥斯卡奖、戛纳电影节全部通吃。

如今这般落幕,还挺令人唏嘘的。

颇有点像内地90年代后期的谢晋。

作为赫赫有名的电影界泰斗,晚年却陷入资金不足、无戏可拍的境地。

预备了不少电影,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问世。

为拍《鸦片战争》,抵押房产,到处游说,终于拿下1亿投资。

结果亏损8000万以上(约现在3.2亿人民币),他自己只拿了几万元稿费。

当然,我们可以说,通往艺术的道路注定是孤独、艰辛的。

而这些孤独的创作者本身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和鲜花,而是个人的艺术表达、创作本身的酣畅。

戛纳电影节上,科波拉主动表示,拍摄这部电影更多是出于艺术创作的激情,而非经济回报。

只是,有过一呼百应的高峰,如今跌落下来,我们旁人不免替他们可惜。

而科波拉的滑铁卢,也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国内外电影环境的不同。

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市场,即便是有《教父》光环的电影巨匠,后续没有好的作品,还是不被买账。

早年吴宇森也是一样,曾凭《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影片声名鹊起。

但在《风语者》《记忆裂痕》票房接连失利之后,就拿不到好莱坞的资源了。

这跟内娱完全不同。

缺乏像好莱坞那样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强大的竞争压力。

内娱明星、导演的商业价值更持久,哪怕他们的作品质量也在下滑。

缺乏严苛的筛选机制,很多经常拍烂片的明星和导演,仍然能有拍不完的戏。

很多昔日辉煌过的明星,还能一直吃老本、卖情怀。

固然,科波拉《大都会》的血亏,不会抹去他曾经的辉煌。

但惨烈的票房和口碑也证明了,即便是大师,若无法超越自我,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当然,我们怕的不是失利,是沉醉于过去的辉煌停滞不前。

8 阅读:5203
评论列表
  • 趁火 12
    2024-11-18 10:49

    50年前就已经导演了最顶级的商业电影,根本没有必要再成为世俗的附庸,追求自我的艺术探索是自然的

  • 2024-11-18 16:44

    这老司机每次觉得他要起势了,他就拍一堆烂片证明自己

  • 2024-11-18 23:25

    教父是经典

  • 2024-11-19 18:10

    人老终场,曲终人散,不可能永远在巅峰……

  • 2024-11-18 08:32

    始终不懂 亚当德莱佛 为啥会红?还一部接一部有人找他演

  • 2024-11-19 11:51

    不知所谓

  • 2024-11-19 03:36

    设定在现代美国的罗马史诗电影。。从头开始就有问题了。美国那点历史还想整点罗马的史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