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周穆王的西行之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谜团,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这位西周第五代天子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率领大军展开了一次长达35000里、历时543天的壮举。
然而,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周穆王究竟走到了哪里?他是否真的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这些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
现代日本学者古田武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他认为周穆王走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长里”,而是一种“短里”。
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也让我们不禁要问:周穆王的西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真的走了3.5万里吗?如果按照“短里”计算,这次旅程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周穆王西行公元281年,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河南省卫辉市孙杏村镇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个胆大妄为的盗墓贼挖开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出人意料的是,官府不仅没有惩罚这个盗墓贼,反而决定继续发掘。
这一决定带来了惊人的发现:大量珍贵的竹简被挖掘出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这两部古籍。
《竹书纪年》是一部按年份记事的历史典籍,而《穆天子传》则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传奇故事,两本书的出土,为后世了解周穆王的西行之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周穆王名姬满,是西周的第五位天子,他的父亲周昭王在位期间国事不修,甚至在南巡时不慎溺水身亡。
周穆王继位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成功扭转了国家的颓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却在公元前963年左右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带领大军西行。
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的这次西行可谓规模空前:
总行程达35000里,约合145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分之一圈,历时543天,将近一年半,平均每天行进64.5里,约26.8公里。
随行人员包括“七萃之士”精锐禁卫军(1000-5000人)、六个师的军队(约15000-20000人),以及大量后勤人员,总人数可能高达3万。
周穆王的西行路线同样引人注目,他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穿过河南、山西,经雁门关北上,然后向西北方向前进,途经包头、贺兰山、祁连山,沿天山北路西行,最终抵达了传说中的昆仑瑶池。
在昆仑瑶池,周穆王据说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两人进行了隆重的礼物交换:周穆王赠送了白圭、玄璧和彩锦等珍品,西王母则回赠了夜光杯、玉石等宝物,有传说称,西王母还赠送了长生不老药给周穆王,使他活到了105岁高龄。
但这个看似美好的故事却引发了诸多质疑,首先,35000里的行程是否可信?《四库全书》将《穆天子传》归类为小说,许多历史学家也对此持怀疑态度。
不同的假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学者古田武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认为周穆王走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长里”,而是一种“短里”。
根据古田的计算,这种“短里”只有76-77米长,而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35000里就相当于约2600公里,终点大概在甘肃或新疆一带。
古田武彦的观点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它似乎解决了行程距离过长的问题,使周穆王的西行之旅变得更加可信,但这一观点也面临着诸多质疑:
如果按“短里”计算,周穆王的军队每天仅行进不到10里,这个速度是否太慢了?且周朝的封地面积如果按“短里”计算,似乎也不合理。
《春秋·谷梁传》中提到:古者,三百步一里。按此计算,周代一里约为415米,与现在的500米相差不远。
孟子曾提到从滕国到魏国大梁有600里,如果按“长里”计算还算合理,但如果按“短里”计算,这个距离就显得太近了。
尽管如此,古田武彦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中国古代里单位之史料批判》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短里”的概念。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更加大胆的猜测,1993年,考古学家在埃及底比斯的墓地中发现了一位第21王朝的女性木乃伊,其头上竟然有一块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丝绸。
这个发现让一些学者开始猜测,周穆王的西行会不会其实到达了古埃及?那个神秘的西王母,会不会其实是古埃及的女法老?
如果按35000里等于14500公里来计算,这个距离确实与从中国到古埃及的距离相近,然而,这种猜测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那么周穆王的西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周穆王很可能确实进行了一次西行之旅,但具体行程可能在后世的记载中被夸大了。
“短里”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与古代文献记载存在一些矛盾。
“长里”的说法虽然与文献记载较为符合,但按此计算的行程距离似乎又超出了当时的交通能力。
周穆王是否真的到达了埃及,目前仍缺乏直接证据,虽然在埃及发现的中国丝绸证明了中国与西方可能很早就有了联系,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周穆王曾到访埃及。
《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可能部分属实,部分被战国时期的人添油加醋,周穆王可能确实进行了一次西行,但具体到达何处,后人可能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
所以总的来说,周穆王的西行之旅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它既展现了古代中国与西方可能存在的联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地理认知和文化想象。
无论周穆王是否真的走了35000里,是否真的见到了西王母,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另外,历史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考证,还需要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假设,就像古田武彦提出的“短里”理论一样,虽然存在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周穆王的西行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许在未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发现,我们会对这段神秘的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资料:
1.孙致中. 穆王西征与《穆天子传》.《CNKI》,1984
2.张闻玉.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贵州社会科学》,2007
3.公元前965年~公元前961年 周穆王西征.中华历史
相传古昆仑山就在今天的甘肃,如果真是上万人的出巡,当时就几乎只有一个方式,行帐带羊群,这种游行平均一天现代10公里比较可行,也就是来回,直线距离不超过3000公里。……埃及就别扯啦,你就算死命去了,也就别回来了,光沿途迷路就够当时的人受的。
我还是相信齐成国的研究,华夏族高度文明,统治世界,写下上古三经,因环境恶化从埃及到两河,一路东迁到周前期才定居到中原,周穆王又按照前辈记载回老家看看,距离也差不多。
出远行,你不光要知道路径,还得知道水源,这是最基本的,埃及就是鬼扯。
当年长征25000里是走的直线吗
这个“里”应该是村庄扎营的单位。不是长度单位。
我举个最形象的例子,蒙古最强盛的时候,大西征事实上动员和准备就分别搞了三次,这里边不光包括路线、补给、后勤,还有当时蒙古出行模式的优势,而周前期跟商类似,也属于草原游牧模式,只是没有后来的蒙古这么先进、成熟的大团帐骑行。……这里边有个冷知识,提到周因为礼制和井田,很多人先入为主,会认为东周之前也是战车和步兵为主,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游牧转化过来的,种田是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里,到底是不是长度单位,会不会是扎营停留的量词?[笑着哭]
第一部分有差错,不是从镐出发的,而是从洛邑出发的
鬼扯
依据中国古人的性格,如果有向导是可以长途跋涉到埃及的!
姬满和姬小满是什么关系?
明明周穆王从洛邑出发。从稿京西行,经过河南,小编有地理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