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夏朝的正式名称就是“夏”。相关分析如下: 从文献记载来看

萌鹰杂弹历史 2025-01-18 10:30:26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夏朝的正式名称就是“夏”。相关分析如下: 从文献记载来看 - 传世文献:《尚书》《诗经》《左传》《史记》等诸多先秦及汉代典籍,在提及夏朝时都称其为“夏”。如《尚书·虞夏书》中有“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这里明确以“夏”来指代大禹所建立的朝代。《诗经·大雅·荡》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也是将夏朝称为“夏”。 - 出土文献: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能直接确证夏朝存在且明确其国名的同时期文字材料,但在一些稍晚的出土文物与文献中有所提及。如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遂公盨,其铭文上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等内容,讲述了大禹治水等与夏朝相关的事迹,间接印证了文献中对“夏”的记载。 从考古发现来看 - 二里头遗址:众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虽未发现直接写明“夏”的文字标识,但遗址所展现出的文化特征、时间跨度、社会形态等,与文献中记载的夏朝高度吻合。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发展水平等,都暗示着这里曾存在一个强大的早期国家,很多学者将其与“夏”联系起来。 - 其他相关考古发现:在豫西、晋南等地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与二里头文化有渊源关系的文化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夏朝的存在及“夏”这一名称提供了考古学上的支撑。 从文化传承与历史脉络来看 - 后世朝代的追认:后世的商、周等朝代,在追溯历史时都承认夏朝的存在,并以“夏”来称呼。这种历史传承的脉络表明,“夏”作为一个朝代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清晰的传承和记忆。 - 华夏文明的溯源:“华夏”一词的来源与夏朝密切相关。有观点认为,“夏”最初是一个部落或族群的名称,随着大禹等领袖的统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共同体,称为“夏”。而后,“华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称谓,从侧面反映了“夏”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夏朝可能还有其他的称呼或自称,但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在没有新的重大考古发现或文献资料出土之前,“夏”作为夏朝的正式名称,是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5-01-18 15:39

    多查资料再发文章。首先,很多遗址只挖掘极少一部分,比如二里头只挖掘2%,殷墟只挖掘5%,甲骨文只破解已出土文字的一半。其次夏商都经常迁都,但史书有记载且已挖掘到对应遗址的夏都有且不局限于以下这些:夏禹最初国都为颍川阳翟,阳翟为今河南禹州,对应有禹州瓦店遗址,后迁都至阳城,阳城为今河南登封,对应有登封王城岗遗址,夏禹的孙子太康迁都斟鄩,斟鄩的地址,有两种说法,唐朝学者认为在今巩义,另有很多人认为在洛阳的偃师县,巩义尚未发现夏都遗址,偃师县对应有二里头遗址。登封、巩义古代也属洛阳,与洛阳偃师县为临县。巩义发现的有距今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应该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国都。偃师县除了可能是斟鄩的夏都遗址,还有个商都遗址,偃师商都遗址应该是商都西毫,汉书记载商汤灭夏定都毫,位于偃师。夏商都经常迁都,毫都除了西毫外还有南毫(商丘)北毫。史记记载商汤以毫为国都的原因是其先祖帝喾也以毫为国都,帝喾是三皇五帝之一,轩辕黄帝的曾孙,其儿子包括尧、契(商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