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是非标准
庄子把言语几乎说得一无是处,因为它出于人之目的而割截或者袭取了道之本义,如水之波,误导人们只关注水波反而忘了水本身。那么,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呢?
物无非彼(说物是彼,那样,可),物无非是(说物是此,这样,也可)。自彼则不见(从彼不见此),自知则知之(知此而知彼)。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须先有此才有彼,此也正因彼的存在才能说明)。彼是方生(傍生,相依而生)之说也(此有故彼有,对待而生起)。
对事物的判断,总是要设定一方,但这种设定却可能只是知己不知彼。一旦设定,会有两个方向:一是以我非彼,其实彼我(此)是一致而可替代的;二是一旦从我出发,往往会是我非彼。这种相互缠绕的命名或者言说方式往往会忽视其本身的能指和所指,变成了纯逻辑化的自洽之说。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物之变);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语言之变);因是(有对)因非(就会有错),因非(有错)因是(就会有是)。是以圣人不由(物和言)而照之于天(道,一),亦因是(自知而知之,此)也。是(此)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为一对,是非又是一对,有趣的转折)。
思维语言因事变而生,物为彼此,言有是非。从推理角度来说,彼此是非是必然纠结在一起的,如果能够超越语言的话,万物皆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关于是非。但是,价值和意义并不是物本身,物各付物而有差别,前面已经说得很明白。换句话说,彼此以气论,是非以言论,齐一则是以道论。
彼(只取彼)亦一是非,此(只取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无是非则无彼此。是字很有形而上学意味,既表事实存在又表事实甚至价值判断)?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认识道,首先去对待对立。枢,纽,分疏处)。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不至于离道,以道之不变应万变)。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无无穷)。故曰:莫若以明(不到圣人之地,就是无法明了)。
设定彼此,就必定会是一非一,看不到是中之非,非中之是,到头来,各执一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因为找不到问题的关键。道枢,就如同现在的交通枢纽,四方道路在此交汇,就会形成环岛和交叉中心。庄子以此暗示彼此是非之间的可让渡性。在老子那里,有“道纪” -词,《道德经》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其中,前后古今大概也有道枢之意,庄子是平铺,老子是直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