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战场本质只有他一个人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8-31 17:46:37

文 / 子玉

海瑞的坎坷命运一个是因为自身过于刚猛,不会变通,一个是他的职业生涯刚好遇上了大明国运的下行期,自然走的是跌跌撞撞。虽然海瑞在当时的大明格格不入,被各种排挤,但历史、文化却需要海瑞这样的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海瑞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给历史注入了特殊的正能量。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祖父是举人,曾经做过知县,父亲是廪生,叔伯四人都是举人,其中一个还中了进士,做过御史。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笔者不相信海瑞不可能不懂官场文化,不可能不知道如何做官,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生态中求生存,但海瑞却硬生生将自己活成了大明官僚队伍的“孤本”,一生坎坷。

对于海瑞为什么会孤独上路,一生都在战斗,笔者觉得,答案就在他的原生家庭。海瑞四岁时,父亲去世,虽然留下十亩田地,但根本无法维持家庭的开销。

当时,海母二十七岁,拿着命运塞给她的烂牌海母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怨妇,而是做一些针线活补贴家用,且聘请最严厉的先生教授海瑞读《孝经》《大学》《中庸》等传统经典。

女人的要强往往会以影像的方式刻进孩子的基因中,成为其此后为人处世的“标准”,再加上对经典的苦读,和长期清贫生活的打磨,海瑞最终将自立、清贫、正直、倔强等品行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当他在老家的方寸之地时,这些品格所能影响的仅仅是他的家庭,但当海瑞成为大明官僚队伍的一员时,他的这些品格马上就与世俗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排异反应:

在以举人的身份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时,由于没有跪迎前来指导工作的提学御史,他被同僚们戏称为“笔架先生”;在任淳安知县的时候,由于将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抓起来打了一顿,从而被胡宗宪忌恨;由于拒绝招待都御史鄢懋卿,海瑞被对方列为打击重点;海瑞在做应天巡抚期间,成为了江南官员、乡绅的公敌;海瑞生活节俭,在生日那天给母亲买了二斤肉被总督胡宗宪当作“新闻”大肆传播...

总之,在大明的官僚群体中,海瑞就是一个异类,根本不懂官场文化。

也是,按照正常逻辑,一个人在走进官场之后一般都要迎合群僚以更好地在团体中生存进而获得升迁,但海瑞一上手就要掀桌子,所以自然会被各种排斥,结果就是,海瑞的职业生涯极其坎坷: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四十五岁的海瑞就职浙江淳安县令,由于他拒不接受当时所流行的常例钱,不仅导致自己的日子过得异常清贫,就连他手底下的县丞、主薄都纷纷请求调离或者直接辞职不干。在无法改变海瑞的情况下,浙江群僚就只能上书将海瑞调离。

在被朝廷任命为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之后,曾经被海瑞得罪过的鄢懋卿指使他管辖的巡盐御史袁淳想办法整海瑞,结果海瑞被降职为江西兴国知县。

但在兴国知县的任上,海瑞只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就被升为户部主事。原因和在淳安一样,海瑞丈量土地的行为触动了当地官绅的利益,大家集体建议,对海瑞进行升职。

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于海瑞给嘉靖皇帝上了《直言天下第一疏》,将皇帝骂得太狠从而被嘉靖关进了大牢。

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瑞被派为江南巡抚,但只干了七个月就被同僚攻击,朝廷调其改督南京粮储。由于宰相高拱将管粮的职务归并到南京户部导致海瑞根本无事可做,只能告病回家,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六年的闲居生活。

万历十三年(1585),七十二岁的海瑞被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升为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万历十七年(1587)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于任上。

翻看海瑞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到这并不符合一个正常官员的升迁逻辑,海瑞不仅在大部分岗位上任职期极短,且遭到了同僚的集体攻击,甚至被嘉靖皇帝扔进了大牢。在干了七个月的应天巡抚之后,海瑞甚至不得不过了十六年的闲居生活。

只能说,这个人不适合做官。

但我们细看其“简历”的话又会发现,海瑞其实是一个能臣:在做淳安知县期间,海瑞重视刑狱,审案着重调查取证,几年中平反了好几件冤狱,就连邻县的疑难案件都调他会审;在做地方官期间,海瑞积极贯彻一条鞭法,丈量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缓解了乡绅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在巡抚江南期间,海瑞疏浚了吴淞江,同时修治了白茆河、杨家滨等河,为当地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说明,在能力层面,海瑞是超出大多数同僚的。

而且,在逼江南官绅退田这件事上海瑞也是讲究战术的,擒贼先擒王,直接将目标对准了曾经做过宰相的徐阶,甚至还将徐阶的弟弟徐陟给抓了。

基于此,江南乡绅是不得不退田,有些人甚至还逃往了别处避风头。

就是整顿官场这件事,海瑞也是讲究策略的:在将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打了一顿之后他还特意给胡宗宪写信说有人冒充他儿子,搞得胡宗宪是哭笑不得;在拒绝都御史鄢懋卿这件事上,海瑞也是将对方“凡饮食供应,都应俭朴,不要过分奢侈,浪费百姓钱财”的话拿出来让对方妥协;就是逼徐阶退田,海瑞也是将占田的责任归到徐阶儿子身上,给徐阶留了脸面...

由此可见,海瑞并不是一个愣头青。

如果非要说海瑞有什么问题,那就是过于刚猛,做事根本不留缓冲的余地,对于此,张居正就曾批评过海瑞:“吴中不讲三尺法已经很久了,你一下子要改过了,他们当然受不了。”

张居正不太认可海瑞的做法 图源/剧照

甚至前首辅高拱也曾否定过海瑞:“海瑞做的事,说是都好,不对。说是都不好呢,也不对。”

都不太肯定海瑞的做法。

其实,所谓痼疾,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性问题,所以自然不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张居正之所以能变法取得一定成绩就在于他对现实的某种妥协:在政治层面合纵连横因此得到了首辅的位置;在工作层面充分考虑现实,常常留有余地。

灵活性,不过度用力,使张居正不仅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且在历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海瑞却有自己的看法:“矫枉过直,古今同之。不过直,不能矫其枉。”

和治乱世必用重典一样,海瑞觉得治世的问题也必须下猛药。

对于首辅徐阶,海瑞也曾批评过,在给徐阶儿子的信中海瑞说:“尊翁以调停国手自许,然调停处得之者少,调停处失之者多。”

同时代的首辅海瑞一个都没看上。

说实话,都没错,张居正是首辅的角色,为了将变法顺利推行下去他就必须得做某种程度的妥协,如果他也像海瑞一样三天两头被罢官,那是根本做不成任何事的。相信,如果将海瑞放在首辅的位置上,他也必须那样做,才能保证取得一定的成绩。

可海瑞大多时候都只是基层官吏,他自然可以在某个区域内向某些痼疾下猛药,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他没有登上过山顶,自然不能对山顶的环境感同身受。

他的行事作风在做应天巡抚期间已经得到了现实的验证,仅仅做了七个月就被迫去职。

面对同僚的攻击,海瑞抱怨“这等世界,做得成什么事业”,可是却并没有反思自己的做法问题。

我们不否认海瑞的刚猛,但一个人在角色不断切换的同时认知也要相对提高,价值观要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意志。

只能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巡抚已经是海瑞做官的极限。

但话又说回来,每个人行走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海瑞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那套东西那必须是值得尊敬的。海瑞最让人们敬重、佩服的是他对嘉靖皇帝的批评——

“你一意修道,只想长生不老,你的心被迷惑了。”“我看你远不如汉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说实话,批皇帝批得如此直接、精准、狠辣海瑞绝对是历史上的“孤本”,也难怪嘉靖被气得发抖,直接将海瑞扔进了大牢。

嘉靖被海瑞公然否定 图源/剧照

至于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是因为他听说海瑞将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他只能无奈地说:“这人真比得上比干,但朕却不是纣王。”

如果嘉靖杀了海瑞,那只能是间接成就了海瑞。

行文至此,笔者终于理解了海瑞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那就是,不怕死。

而且,在给嘉靖的上疏中海瑞精准地找到了当时的问题:君道不正,臣职不明。

这八个字足以证明海瑞的水平。所以就别再一味否定海瑞的偏执行为。

幸运的是嘉靖也于此年驾崩,新帝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后大赦放了海瑞,还升任海瑞为大理寺左丞。隆庆三年(1569),在内阁首辅徐阶的推荐下,海瑞更是被派为应天巡抚,达到了其职业生涯的巅峰期。

但海瑞也仅仅做了七个月的应天巡抚就再一次失去实职,只能被迫回家休息,此后,本来就对海瑞有意见的张居正根本就不给海瑞机会,在张居正的认知中,海瑞这种人不适合做他变法政策的执行人。

此时的大明,只有老家的方寸之地才容得下海瑞这个特殊的个体,可是,离开舞台的海瑞又能做什么呢。

其实海瑞也对自己坚守的精神阵地有所动摇,隆庆六年(1572)是海瑞一生中最矛盾的一年,他也曾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纠结过、彷徨过,但最终海瑞还是选择坚守阵地,哪怕终生再不能在政治领域开拓。

也是,如果海瑞转换阵地,那么他一定会迎来舆论的群体攻击,他的一生都将会被否定,全面落败。

即使万历皇帝后期启用了海瑞,但实际上也只是将他作为道德标兵而已。

对于此,笔者的猜测是,皇帝其实还是想重用海瑞的,毕竟海瑞的目的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但在乡绅阶层已经全面崛起、文官集团坐大的情况下,皇帝也只能向这些人妥协,将海瑞边缘化。

海瑞难,皇帝也难。就像汉文帝明知贾谊是在维护自己利益但也不得不将贾谊外放一样,他首先得维持政局的稳定。

但即使没有任何实权,海瑞依然在严格执行着自己的义务:大家都不去上班,他去;谁要是迟到了,海瑞立马就会对其进行惩罚;对于个别御史给自己过生日这事,海瑞也是看不下去,直接将其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海瑞还是当年的海瑞,极其生猛。

所以,虽然他一生都在与乡绅阶层斗争,但他还是得到了这些人的认可:张居正评价他说:“海刚峰(海瑞字)在吴,做的事情虽然有些过当,而其心则出于为民。”;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一书中评价海瑞:“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真是铮铮一汉子。”;另外,宰相李春芳、曾做过吏部文选司郎中的陆光祖也曾支持过海瑞...

万历十四年(1586),海瑞在被人诬告时,青年进士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马上就站出来为海瑞说话:“我们从小就听闻海大人的名声,认为他是当代名人,值得被人永远尊重。”

在当时,海瑞还是有一批忠实拥趸的。

而海瑞也对得起这些人对他的评价,去世前三天,他还将兵部多给他的柴薪钱给退了回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慎始慎终。

“刚峰”的标签,海瑞佩戴了一生,从来就没有怂过。

海瑞一生从来就没有怂过 图源/剧照

复盘海瑞的人生,其命运之所以如此坎坷,一个是对其价值观的严格践行,最重要的还是大明当时的环境。明朝历史嘉靖年间是一道分界线,之前的大明还算清明,但自嘉靖登基之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大量流失、工商业蓬勃发展,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注定了海瑞以刚猛的处事标准行事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相反,于谦就幸运多了,虽然其行事也是至察、至明,但他却从1430年到1448年连续做了十九年的山西巡抚,和海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就是,于谦在做巡抚期间大明的政治生态还算健康。

所以呀,一个人的命运不仅由其认知、价值观所决定,更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但不管怎么说,海瑞还是非常值得被尊重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海瑞已经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

致敬海瑞,够刚,够猛。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2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