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的《横空出世》,令李雪健懊悔,但让全国人民精神振奋

中南看娱乐新闻 2024-11-13 13:48:41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沙漠上空,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一刻,中国人终于挺直了腰杆。而这个历史性的瞬间,在23年后被搬上银幕,成就了豆瓣评分9。4分的神作《横空出世》。

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在片中饰演冯石将军的李雪健。他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演活了,既有久经战场的威严,又不失人情味。

特别是那场在飞机上重逢陆光达的戏,李雪健眼中的喜悦和那抹憨厚的笑容,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这部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电影,却让李雪健老师一直耿耿于怀。为啥呢?因为他觉得自己演得不够好。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听老一辈科学家讲述当年在罗布泊的故事,才知道真实的张蕴钰司令(冯石的原型)当年在那片"死亡之海"过得有多苦。

那时候别说正经饭菜了,连树皮树叶都没得吃。补给跟不上,交通不便,张司令早就瘦得皮包骨头,皮肤也晒得黝黑。

再看看自己在片中偏胖的样子,李雪健忍不住说:"要是能再瘦20斤就好了。

这份对角色的执着,或许正是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它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而是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

影片中的两条主线:军人和科研人员的故事,都是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

比如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他的原型之一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为了祖国的事业,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隐姓埋名地在大漠中奋斗。

2021年,当《长津湖》创下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时,很多人还在回忆《横空出世》。23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主旋律电影中无法逾越的高峰。

这部110分钟的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过程,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经典不老,精神永存。这大概就是《横空出世》能让李雪健念念不忘,又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原因吧。

谁能想到,在原子弹研制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老大哥"突然撒手不管了?1959年,中苏关系陷入冰点,那些苏联专家们收拾行囊准备离开。

但让人心凉的是,他们临走前居然把最重要的技术资料付之一炬。

这段历史被搬上银幕时,李雪健看得眼眶发红。那一幕幕重现了当年科研人员的无助和坚强 - 他们顾不上手上的烧伤,冲进火海去抢救每一张残存的图纸。

这哪是在拍电影?简直是在还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接下来的场景。当苏联专家带着讽刺的口吻离开后,我们的科研团队做了什么?拿着算盘,一遍又一遍地核算数据。

别笑,就是这种"原始"的方式,最终帮助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片中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把这种不服输的倔强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场雨中对抗的戏份:面对苏联专家的侮辱,他二话不说,直接走出雨伞的庇护,站在雨中以沉默抗议。

这段无声的对抗,道出了中国科学家的骨气。

你品,这哪是在演戏?这分明是在演绎现实版的"绝地求生"。当时的科研条件,说是艰苦都是往轻了说。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陆光达带领团队一步步向前,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李雪健后来说:"演这部戏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国之大事。"确实,当年那些科研人员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技术难关,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战斗。

终于在1961年的夏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原子弹的模拟爆轰实验成功了!这个消息传来时,整个基地沸腾了。

但他们来不及庆祝,因为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 - 美国的施压、时间的紧迫,还有全面饥荒带来的困难。

这段历史被《横空出世》搬上银幕,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担当,更展现了一个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

当年的那些困难,现在看来就像是一场考验,考验着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看到这儿,你就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能获得豆瓣9。4的高分了吧?因为它讲述的不只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中国人不认输、不服输的故事。

说到底,《横空出世》讲的是两条看似平行却终将相交的人生轨迹。

一边是冯石将军,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二话不说就接下了"搞原子弹"的秘密任务。带着上甘岭英雄连,义无反顾地开赴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沙漠。

这群老兵,连为什么要来都不清楚,却始终坚持着"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的信念。

李雪健在饰演冯石将军时,把这种军人特有的韧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你看他回忆朝鲜战争时的愤怒眼神,面对原子弹基地时充满希望和激情的目光,还有为被冤枉的"战友"陆光达据理力争时的担当 - 这哪是在演戏?简直就是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

另一边是陆光达,李幼斌把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诠释得很到位。作为一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科学家,他本可以在国外过着优渥的生活。

但他选择了回国,选择了隐姓埋名,选择了在艰苦的沙漠中默默研究,甚至连见妻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有意思的是,片中还特意展现了陆光达喝咖啡、听西方音乐的生活习惯。这些小细节不经意间拉近了观众与科学家的距离,让这个角色变得更接地气,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一个是留学归来的科学家。在祖国和民族的使命面前,他们走到了一起。

李雪健后来说:"演这部戏最难的,就是要把军人和科学家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演好。

确实,当陆光达带着科研团队来到罗布泊时,和冯石之间的磨合与配合,就像是在演绎一场默契的双人舞。一个负责保驾护航,一个专注科研攻关。

正是这样的通力合作,才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就是当年那些无名英雄的真实写照。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这可能就是《横空出世》打动人心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造原子弹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群为了国家利益甘愿牺牲小我的人的故事。

不得不说,李雪健和李幼斌的演技,让这段历史变得格外生动。两个男人的选择,两种不同的人生,却因为一个共同的使命而交织在了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横空出世"。

说起《横空出世》最让人意外的桥段,莫过于冯石将军在莫高窟前的那一幕。

谁能想到,一个久经沙场的硬汉将军,竟然也有如此诗意的一面?当李雪健饰演的冯石站在莫高窟前,望着那些千年壁画,一首诗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

这段戏放在紧张的核武器研发剧情中,简直就像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但这首诗可不是简单地在表达文艺情怀。你细想啊,冯石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亲眼见识过美国核武器的威力,也目睹过日本被核打击的惨状。

更妙的是,这段戏还暗藏玄机。表面上看是将军在欣赏壁画,实际上也为后面放弃在莫高窟附近建立试验基地做了铺垫。

毕竟,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他们的责任。

李雪健在演这段戏时特别用心,把将军外表的刚硬和内心的柔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难怪这部电影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杆,这种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英雄形象。

说到底,一个真正的军人,既要有保家卫国的担当,也应该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怀。这大概就是《横空出世》的高明之处:它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你敢信吗?拍一部电影居然能把国外的卫星都给招来!

导演陈国星后来爆料说,当时因为离真实的试验基地太远,剧组在基地附近的公路边上搭了一个60米高的铁塔。

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他们用了整整60多吨钢材,还真的挖了战壕和工事,调来了坦克和飞机。

每天现场都热闹非凡,三百多个群演来来往往,飞机起起落落,坦克轰轰作响。结果可把国外给整懵了,监测卫星一下从2颗增加到十几颗,都以为中国要重启核试验!最后还得《人民日报》出面辟谣,说这是在拍电影,那些卫星才悻悻离去。

说起这事,李雪健倒是有另一番感慨。在接受采访时,他听了老一辈科学家讲述当年在罗布泊的真实经历,才知道自己的表演还有多少不足。

在那片"死亡之海"里,科研人员别说吃饱饭了,连树皮树叶都啃不上。真实的张蕴钰司令都瘦得皮包骨头了,可再看看自己在片中圆润的样子,李雪健忍不住说了句:"要是能再瘦20斤就好了。

这种对角色的执着和反思,不正是《横空出世》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吗?它不仅还原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是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