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卓琳逝世:灵堂低调、肃穆,不向公众开放,遗像神采奕奕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1-09 03:10:27

2009年卓琳逝世:灵堂低调、肃穆,不向公众开放,遗像神采奕奕

1916年,云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一个名叫卓琳的女孩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殷实之家的小姑娘,日后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女性。她不仅是邓小平的伴侣,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教育家和女权主义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中国。

2009年7月29日,北京米粮库胡同人头攒动。街道两旁摆满了花圈和挽联,人们眼含热泪,低声啜泣。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我军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在这一天去世了。

卓琳?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要是提到她的丈夫邓小平,那可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不过,要是你以为卓琳只是“邓小平的老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46年。那时候,邓小平准备率军进军西南,下令不准带家属。换做别人,肯定乖乖听话。但卓琳可不是一般人,她二话不说,带着孩子就跟着去了。你说她是任性?不,这是革命者的担当。

到了重庆,卓琳发现很多下乡干部的孩子无人照顾。换做普通人,可能会说“关我什么事”。但卓琳二话不说,自己掏钱创办了人民小学,还亲自当起了校长。你以为她会对这些干部子弟特殊照顾?想多了!她可是出了名的严厉,坚持“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化”的原则。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卓琳是不是从小就这么了不起?答案是还真是!16岁那年,她考上了北平女子中学,还选了物理专业,成了班上唯一的女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上学的女孩就不多,更别说学物理了。亲戚们都觉得她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但她爹却说“去吧,能为国家做贡献,辛苦点算什么!”

可惜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卓琳看着战火纷飞的祖国,坐不住了。她决定放下书本去延安参加革命。这回她爹可不乐意了,说她一个女孩子家去了也帮不上忙。但卓琳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被说服的人。她对爹说“您从小就给我讲英雄故事,现在我想去追随他们的脚步,这不正是您教导我的吗?”这番话把她爹说愣了,最后只能放手。

去延安的路可不好走,到处都是日本鬼子。但卓琳灵机一动,乔装成农妇,愣是躲过了敌人的眼线,七天七夜后终于到达了延安。在那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邓小平。

你以为这就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那你就太小看卓琳了。她可不是那种为爱情放弃理想的女人。在延安,她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工作,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后来的日子可不好过。在特殊时期,她陪同邓小平在江西南昌拖拉机配件厂劳动。那时的卓琳已经53岁,身体虚弱,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生活条件也十分艰难,微薄的工资勉强够孩子们的生活费。为了省钱,他们几乎不吃肉,每顿饭都要留一半留着下顿吃。

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卓琳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她每天准时上班,任劳任怨。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时常把省下的钱拿出来帮助其他生病的工友。这份大爱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深深感动。

你可能会问,卓琳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不仅仅是邓小平的妻子,更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早在山西武乡县的时候,她就在一间破旧的土窑洞里给孩子们上课。条件艰苦,但她从不抱怨,坚持不懈地为党培养人才。

不仅如此,卓琳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担任过妇训班班长,亲自给妇女们上课,教她们唱抗日歌曲,培养卫生习惯。在她的影响下,当地妇女们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很多人还参军入伍,成为了女战士。

2009年7月29日,93岁的卓琳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出后,无数人为之哀悼。从她的学生到曾经的工友,从北京的邻居到云南的亲友,大家纷纷前来送别这位伟大的女性。

按照卓琳的遗愿,葬礼低调简朴,不对外开放。灵堂里只有简单的花圈和一张她神采奕奕的遗像。那是她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时的照片,让人想起她当年与邓小平出访时的风采,也让人回忆起那个年轻的北大女学生。

在场的人们无不泪流满面,有人说“卓琳离去了,但春天留下了。”有人说“她不仅是邓小平的妻子,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还有人说“她的一生,就是中国女性奋斗史的缩影。”

9 阅读: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