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练书法的人,应是这种状态,看田老师80书法展有感

四海易文字 2024-10-30 03:55:22

书法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拿起笔就是一辈子的追求。长久的坚持对书法的认识慢慢会有所改变。苏东坡大神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楷书如走,草书如跑”,从最基础的儿童学步般的线型表达到可以利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感受,人书俱老,老的不是技法而是而是长期磨练修成的性情,核桃老了就熟了,生姜老了就有辣性,书法也是如此。

书法上要想成熟,要有辣性,除了爱还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让笔性适应心性,慢慢的、技法下的笔墨纸砚同精神表达的频率上越来越默契,演绎我写我心。

陈海良老师说田老的书法“一惊一乍”,总有妙笔。能在有法的束缚下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才是书法人的榜样。单纯的书写也可以称之为书法,只是停留在“学走”的那个阶段,技法之外的精神是超越技法之上的,有内涵、有情绪……

书法创作是一种意念的驱动,是一部高速运转的电脑,思绪随着笔尖的变化,笔随手动,手随心动,“无意于佳乃佳”。刻意得工,无意得神,神合的状态下“踏破铁鞋无觅处”,于他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书造意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一辈子的追求,苦研技法技巧目的是为挣脱樊笼,有时书写者盘点自己为数不多之满意作品,往往发现都是无意中之偶然收获。精彩的作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名家将自己年少时得意之作一直保存到老年,办展时一同展出,虽然作品件数不多却具有代表性。有经验的书友也许还记得,一二十年前的一件旧作甚是满意,对当时创作时的状态还能记忆犹新,诠释了可遇不可求。

“无意得神、刻意得工”,刻意得工的作品,大多是笔法字法没有毛病,“大式样”的作品往往适合展览,打造省展国展作品,抱着“得工”的心态,入展的机率是要高一些。长久这种方式来创作,容易形成程序化,创新的路会越走越窄。展览的“大式样”既帮人也害人,帮个人宣传,挣得个人名气;减少了同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慢慢的心门就会关闭。

“为赋新诗强说愁”,创作是作者心灵的飞翔。王羲之清流放鹅,僧怀素夏日观云,黄庭坚泛舟荡桨,雷简夫卧听涛声,有感于心,创作于书。得其象外,天机独窥。

有多少寄托,就有多少兴会;

有多少想象,就有多少情境;

有多少雅趣,就有多少灵性;

有多少修炼,就有多少道行。

寄托、想象、雅趣、修炼又拓展了多少创作空间,创作是一种合力,对构思、风格、创新与继承,内容、形式、结构与章法之全面把握,谓“三十年磨一剑”,“60年磨一剑”也是值得的。

得工容易得意难,正确的看待国展省展,投稿作品一定要“减量”,从技术表达上升到心灵感受。如何提高自己的“得意”能力:

之一:手札式的书写,同自己心灵对话

养成日志手札的习惯,所思、所想、所悟,笔墨作为工具搭建同心灵沟通的桥梁。深层次的感悟是从低层次的感悟开始的,写着写着慢慢就有了深度,看展览写观后感、看新闻写个人的观点、哪怕是逛书店看到一本有意义的书,哪怕是对菜的价格以及股市的升跌都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笔下所流露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长久下去,笔性会自由转换,自由的往返形体之外和内心深处。有时孤寂的心灵也可欢愉,离心灵越近、笔下的神采就越容易显现。

之二:冥想式创作

‌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冥想式书写,帮助放松心情,减少焦虑和压力。听自己喜欢听的曲子,高兴时也可以哼两句,书写过程中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达到放松和宁静状态,不计点画的工拙,任意驰骋,写到哪里是哪里,这种状态最容易写出自己的个性,真性情比刻意求工好上百倍。

之三:创作就是为了宣泄

作品太老实的话,‌鼓励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内心情感,将书法作为情绪宣泄的渠道。这种情感表达的过程有助于促进情绪平衡和心理调适‌。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名作都是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祭姪稿》《塞食帖》大都如此。

​ 田树苌,字楚材,别署硕昌,1944年生于山西祁县。他的书法诸体皆擅,以行草见长,风格雄健豪放。曾在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工作多年,长期担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一职。作为老一辈书家,田树苌先生见证了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从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并为山西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不遗余力,无私奉献,在全国书法界有较大影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