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以来,我国的天气状况着实令人惊讶。11 月 7 日立冬后,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不降反升,出现了大幅偏高的情况。11 月 14 日,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江西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 30℃,仿佛还是盛夏时节。其中,广西、海南、湖南有 10 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了当地 11 月最高气温纪录,例如广西桂林最高气温达到 32.6℃。这样的高温天气在立冬节气前后实属罕见,通常这个时候应该是我国气温下降最快的时段。这种异常的气温变化让人们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二、高温成因之解析(一)环流平直之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近期环流呈现出平直状态。通常情况下,500 百帕的大气环流对地面的天气系统形成引导作用。然而,如今等高线基本都是东西走向,气象专业术语称为环流平直。这样的平直西风带使得地面的气团几乎都是自西往东 “横着走”。这就如同一条顺畅的河流,缺少了阻碍,冷空气难以蓄积增强,同时也缺少了南下的动力。一般在强冷空气和寒潮出现的前后,中高纬度往往会出现大的槽脊,也就是等高线有明显的南北走向,此时地面冷空气就像被大坝蓄积起来的水,等环流调整,大坝开闸放水,冷空气就会倾泻而下,形成寒潮天气。但近期的情况却如同小河流水,冷空气攒不起来,主要骚扰偏北的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而南方基本没有受到冷空气的侵扰。
(二)副高偏强之作用副热带高压在此次立冬后的高温天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其自身带来暖热的同时,还推动更多的暖空气进入我国。近期在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范围庞大,控制了阿拉伯海 - 印度 - 中南半岛 - 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以及南海 - 菲律宾和西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比常年同期大了很多。对于南方的朋友来说,副热带高压并不陌生,我国南方夏季 7—8 月盛行高温,通常就是这个系统导致。因为在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利于晴热天气的出现。并且在副热带高压西侧北侧边缘,还会有大量暖空气北上,进一步加剧了气温的升高。
三、高温影响之探讨(一)农业生产之挑战立冬后本应是农作物进入冬季休眠和采收的时刻,但如今的高温天气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挑战。部分地区的早冬农作物可能面临生长滞后的问题,因为高温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延长。例如,一些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花芽分化的作物,可能由于温度过高而无法正常进行这一过程,从而影响后续的开花结果。同时,高温还可能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高温会加速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更多的养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降低。以蔬菜为例,高温可能会使蔬菜变得口感不佳,营养成分流失。此外,高温还可能引发病虫害的滋生,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种不寻常的气候现象提醒我们,在农业管理中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可以采用覆盖遮阳网等措施来降低田间温度,或者选择更耐高温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增强农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能源需求之变化气温的上升使得室内制冷和空调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这无疑给能源需求带来了巨大变化。根据气象局和电力企业的预测,如果高温持续,电力消费将明显上升。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空调的高负荷运转可能导致电力负荷加重。以广西为例,据统计,高温期间的电力消费量比往年同期增长了约 20%。这将给电网和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需求高峰,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提前制定应急计划。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电网调度,合理分配电力资源,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居民节约用电,例如提高空调温度设定、减少不必要的电器使用等。
(三)生活方式之调整高温持续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出行方式上,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凉爽的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减少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时间。在饮食习惯方面,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清凉解暑的食物,如水果、凉菜等,减少高热量、油腻食物的摄入。同时,高温也对人们的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调的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人们需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当增加饮水量。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注气温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中暑、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儿童则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也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因此,家人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他们的健康安全。
四、未来趋势之展望近期,强冷空气即将影响中东部地区。从搜索到的素材可知,中央气象台消息显示,11 月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其中北方地区偏高 4℃以上。但从 11 月 14 日起,一股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及雨雪天气。
这股强冷空气首先会影响新疆、甘肃等地,随后不断东移南下,给中东部地区带来显著影响。预计 15 日至 18 日,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 6~10℃降温,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局地降幅可达 14℃以上,并伴有 4~6 级风、阵风 7~9 级。随着冷空气的推进,中东部地区会有雨雪天气出现,总体强度不强,预计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甘肃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北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部分地区大到暴雪。
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气温将从大幅偏高回到正常甚至短暂偏低。以广州为例,今天最高气温还将达到 29℃,之后气温逐渐下跌,到了 21 日就只有 20℃,秋凉显现。降温过后,最高气温 20℃线将退至江南南部至华南北部一带,最低气温 0℃线大致在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一带。
然而,这次气温偏低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北方在 19 日后,南方在 20 日后,气温都将会陆续转为偏高。但下周五迎来小雪节气,新一轮冷空气也将 “候场”。预计 11 月 24 日前后,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届时南北方气温又会出现波动。这意味着寒潮的威胁仍在,人们需要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对准备。无论是增添衣物防寒保暖,还是提前规划能源使用,以应对可能的电力需求高峰,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状况。
五、气候变化之思考今年立冬后气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再次凸显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高纬度环流的变化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共同导致了全国多地在立冬时节出现超 30℃的高温天气。这种反常现象不仅仅是一次天气的意外,更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一个警示信号。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农业生产方面,不规律的气候使得农作物生长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气候现象,每年给全球农业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就我国而言,此次立冬高温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早冬农作物生长滞后及质量下降,这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能源需求方面,气温的异常变化使得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压力。以高温天气为例,室内制冷和空调的使用频率增加,导致电力负荷加重。根据相关数据,当气温持续升高时,电力消费可能会明显上升,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增幅可达 20% 甚至更高。这不仅给电网带来巨大压力,也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气候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出行选择到饮食习惯,再到健康管理,人们都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都需要行动起来,增强应对能力。政府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倾斜。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技术,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公众也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从自身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