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真愚蠢

轮胎的印记 2024-07-26 04:44:41
前言

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皇帝怒喝“株连九族”,令人闻风丧胆。

然而真实历史中诛九族的案例虽然少见,但其残酷性却不容忽视。

每当一个人被判株连九族时,为什么他的亲属不选择逃跑呢?现代人或许会认为不逃跑的人是愚蠢的,但在古代,选择逃跑才是真正的愚蠢之举。

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中,“株连九族”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制度。

所谓“九族”,主要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具体来说,父族四是指自己的家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九族”代表所有与罪犯有亲缘关系的宗支族系,这种解释更加广泛。

不能逃跑的原因

“株连九族”仅适用于谋反等重罪,旨在斩草除根,震慑他人。

虽然“九族”中只有部分男性直系亲属会被处死,但其他人一般会被流放或贬为奴仆。

对于这些人来说,选择逃跑不仅意味着罪加一等,还会导致更多亲属遭受连累。

古代交通不便,消息传播缓慢,逃跑并非易事。

户籍制度严格,各地实行“联保连坐”,一旦有人逃跑,邻里也会受到牵连,导致很难找到愿意冒险收留逃犯的人。

即使侥幸逃脱,途中还要面对层层关卡的检查和告密的风险。

逃跑的后果极其严重,不仅连累亲属,还可能加重自身的刑罚。

更何况,在皇帝下令诛连九族后,官兵会迅速采取行动,逃跑的机会几乎不存在。

即使成功逃脱,也要面对长期的追捕和艰难的生存环境,最终很可能落得身心俱疲的结局。

明代的杨继盛就是个例子,字仲芳,号侠夫,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间的著名清官。

他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杨继盛多次弹劾权臣严嵩,揭露其贪污腐败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因而遭到严嵩的陷害。

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的罪行,言辞激烈,直指严嵩的种种恶行。

严嵩因此怀恨在心,设计陷害杨继盛,将他诬陷为谋逆。嘉靖帝听信谗言,将杨继盛下狱。

杨继盛被捕入狱后,严嵩派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试图逼迫他认罪。然而,杨继盛毫不屈服,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他在狱中写下了《请纣文》和《待罪辩诬》,痛斥严嵩的罪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在被押赴刑场前,杨继盛留下了著名的遗言:“我死国生,我死犹荣。”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和正义的意义。

最终,杨继盛被判处死刑,诛连九族。

他的亲属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处死,整个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在刑场上,杨继盛神色自若,慷慨赴死,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株连九族的理由

株连九族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家族势力再起,彻底铲除潜在的威胁。

古代官僚体系中,家族关系错综复杂,一人获罪可能会牵连整个家族的利益。

通过株连九族,统治者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震慑其他官员,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封建社会中,君权至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面对皇帝的命令,大多数人选择顺从,而不是反抗。对于这些家族成员来说,逃跑不仅意味着违抗皇命,还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逃跑的成本和风险极高,而成功的几率却极低。

在严密的户籍管理和社会监督下,逃亡者很难找到藏身之处。

即使逃脱成功,也要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随时可能被抓捕的风险。

因此,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接受命运,而不是冒险逃跑。

结语

“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刑罚,不仅在古代令人闻风丧胆,也让现代人心生寒意。

古代社会中,权力的无情和法律的严酷,常常让人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无路可逃。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亲属选择不逃跑,并非因为愚蠢,而是因为现实的无奈和逃亡的巨大风险。

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讲究个人责任,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已不存在株连九族这种野蛮的刑罚。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法治文明的体现。

回顾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在残酷刑罚下无辜受害的家族,更要珍惜如今所拥有的公平和正义。

历史是否应该被铭记,我们应如何看待古代的暴政?

或许,正因为有了过去的惨痛教训,我们才更加珍视今天的法治与人权。

在追忆和反思中,我们应当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让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株连九族”中的九族 》---《生态文化》 2012年第10期

《诛“九族”还是诛“十族”?》--《咬文嚼字》作者:杨长军 2011年第10期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