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怕是有道理的:从手机到汽车,余承东很强,但主要还是华为强

老方说说老方 2024-12-21 17:46:33

鸿蒙智行被造车新势力视为市场上的“最强对手”,在他们看来,不是问界或余承东如何,而主要是华为公司很强。

当然,问界的成功跟余承东有很大关系,从手机业务到汽车业务,余承东都是从低谷做起,然后迅速做成功,进入行业的第一梯队。

从成功走向成功,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特别是汽车这种行业,门槛高,形势复杂,市场竞争激烈,是“特别专业”的领域,哪怕你是大公司,要入行也要付出代价。

在2019到2020年的时候,谁对华为有信心呢?余承东四处找车企谈合作,有进展,但无法达成预期,最后是找到了重庆的赛力斯,后来就有了AITO问界的异军突起,华为算是在业界一炮打响了。

而当我们复盘这个过程就会知道,如果没有华为的平台支撑,没有确定的战略路线和组织资源,那余承东再厉害也不可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成功。

华为才是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众所周知,华为最初是做交换机这种通讯设备的厂商,后来又做运营商业务,然后是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突破了B端到C的端的界限。

现在的华为既有自己的基本盘ICT基础设施业务,又有现金流强的终端业务,还有云计算和数字能源业务,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但这些业务其实是在一个“主航道”内的,华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我们的本质是“农民”,最大的优点是种地。从事基础研究就如同刨地。也可能种玉米时,插种了一些大豆;种水稻时,稻田里养了一些鱼;但本质没变,仍在主航道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平台也不是一天可以造出来的。大概从2000年时期,任正非就强调华为必须均衡发展,“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各部门、各科室、各流程主要领导都要抓薄弱环节。”任正非表示,弥补短板是公司持续生存的保证:

“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

所以,华为成为能力全面且出众的“六边形战士”也有个长期的过程。

哪怕做鞋子做袜子,华为也能打造出世界级品牌。

中国其实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懂得如何去做世界级品牌,在余承东看来,华为有经验有能力,哪怕是去做鞋子袜子,也都能打造出世界级的品牌。

他强调的就是华为的综合实力和平台优势,这跟数年后孟晚舟的一句话是遥相呼应的,“华为最大的财富是人才存储、思想存储、理论存储、工程存储、方法存储、内部流程管理高效有序储存……这些才是财报背后,华为的真正价值。”

简单来说,华为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积累,不仅是有大量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还有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培养体系,另外就是有理论高度,有方法论,有一整套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中国企业中,能够同时具备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企业除了华为还有谁?比如一个盖房子、卖房子的企业可能规模很大,员工很多,资产雄厚,但它在管理上未必强,更不用说企业文化和理论了。

理论什么用?任正非曾提到过一部电视剧的例子,“电视连续剧《大工匠》里面的老师傅被称为八级工,拿锤子‘铛’敲一锤是经验,但敲一百锤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是经验。我们有理论的人,敲一两次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这就是区别。”

换句话讲,就是华为不管是进入汽车行业还是进入其他行业,都能够赋能这个行业,都容易取得成功,创造出世界级品牌来。

美国怕是有道理的:从手机到汽车,余承东很强,但主要还是华为强

华为手机一度是要把苹果手机挑下马来,后来被迫蛰伏,自力更生,等到华为“王者归来”,苹果手机就立马感受到了“寒气”:据 IDC 数据,2024年三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下滑 0.3%,而华为增加 42%。

余承东应该是憋了一股劲,非要做到第一不可。是啊,有华为这么强的实力,既然要做一个业务,那就是奔着第一去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我们再看华为在进入汽车行业后的表现,根据赛力斯发布的2024年11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赛力斯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达36,842辆,同比增长54.58%;2024年1-11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89,566辆,同比增长255.26%。

恐怖如斯!

事实证明了,以华为的技术、管理和品牌等资源赋能后,就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因此传统车企纷纷向华为抛出了橄榄枝,乐意跟华为展开合作。他们深知,余承东很强,但主要还是华为公司强。“华为这么大的队伍及力量,随便攻击一个目标,都容易获得成功。”

而华为公司的强大,美国很早就认识到了。

华为代表了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模式和方向。

早在十来年前的片联大会上,任正非曾提到福布斯和美国几个著名杂志的评价:

为什么美国这么怕华为?因为美国企业谋取短期利益,华为能控制人的欲望和贪婪,所以能长远发展。

华为很早就引人注意了,因为它是做互联网的“底座”的公司,没有通信设备和技术,互联网的繁荣就没有根基。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需要“管道”才能传输出去。

原来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设备制造商是思科,在市场上短兵相接后,思科马上就意识到华为是它命中注定的强敌,所以在2003年发起了诉讼战。双方缠斗良久,最终和解,并保证互不透露具体细节。

此后华为势如破竹,真正走向了全球化,不管是爱立信还是诺基亚,它们发现都打不过华为。那么,华为怎么就这么强呢?关键就是华为具备非常有生命力的企业模式,有强大的文化和组织机制,华为是员工持股的企业,十多万员工是公司股东,而且华为不谋取上市,华为就是长期投入研发,不断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华为公司,西方同类企业都是进入了资本市场,很难像华为这样一年可以拿出全年收入的23.4%投入研发,十年可以花掉上万亿,并且二十多万员工中有55%以上的员工是从事研发工作。

所以,它们怎么跟华为长期竞争呢?越是了解华为,就越懂得它的可怕。而对中国人来说,唯一的遗憾是,华为这样的国内企业太少了。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