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但杀完后,我不得不信

晓涛评历史 2024-11-08 02:05:50

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但杀完后,我不得不信

1929年的寒冬,一枚普通的银元静静躺在张学良的铁柜深处,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些许血迹。这枚银元,曾在那个命运的夜晚连续抛掷六次,每一次都预示着同样的结局——杨宇霆必死无疑。

多年后,年迈的张学良从抽屉里取出这枚银元,眼神中充满复杂。他轻声说道:"我这一生从不信鬼神,可那天的事情,却让我不得不信。"

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果,让这位年轻的少帅不得不用一枚银元来决定杨宇霆的生死?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较量与人性纠葛?

一、父辈恩怨:从张作霖到杨宇霆

1918年初春,东北奉天城外的一场军事演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演习结束后,张作霖召集众将领议事,一名身着笔挺军装的青年军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军官就是刚从日本士官学校归来的杨宇霆。

当日议事时,众将领对于如何应对直系军阀的威胁各抒己见。杨宇霆独具慧眼,提出了一个令张作霖眼前一亮的建议:"大帅,与其等待敌军来攻,不如先发制人。我得到消息,直系军阀从日本购买的一批军火即将运抵秦皇岛。若能截获这批军火,不仅可削弱敌军实力,更能壮大我军。"

张作霖闻言大喜,当即拍板同意这个计划。就这样,杨宇霆联合老同学徐树铮,在秦皇岛上演了这出震惊军阀势力的"截械"大戏。这批价值4000万的军火,最终全部落入了张作霖之手。

从此,杨宇霆在张作霖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1919年,张作霖任命杨宇霆为东北军总参议,掌管东北军的军政大权。然而权力的滋养往往会催生野心,这一点在杨宇霆身上也不例外。

同年秋天,一份密报送到了张作霖的案头。原来杨宇霆暗中与徐树铮勾结,冒领了军部拨给奉系的370万军费。不仅如此,他还打着奉军的旗号,私自招募了四个旅的新兵。

面对这份密报,张作霖并未立即发作。他召来心腹将领商议对策。一名将领主张立即拿下杨宇霆,以儆效尤。但张作霖却摆了摆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既然他有这个本事,不如让他为我所用。"

于是张作霖采取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处置方式:先以"勾结外援、内疏党羽"的罪名将杨宇霆撤职查办,等其服软后又重新启用。这一招"打一棒子给个甜枣",不仅没有打击杨宇霆的才干,反而让其更加忠心耿耿。

在此后的岁月里,杨宇霆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一手主持修建了东北的战备铁路,打破了日本人对南满铁路的垄断;督办奉天兵工厂,为东北军装备了现代化武器;改良税收制度,开垦荒地,使东北的经济蒸蒸日上。

1922年,张作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曾这样评价杨宇霆:"我张作霖打仗靠胆识,治军靠杨宇霆。"这句话不胫而走,让杨宇霆在东北军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好景不长,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遭遇日本关东军的炸弹袭击身亡。这位东北的实际掌控者的离去,也让杨宇霆与年轻的张学良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二、权力更迭:少帅与元老的博弈

皇姑屯的那声巨响不仅夺走了张作霖的生命,更在东北军内部激起了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

1928年6月7日,年仅27岁的张学良接任东北军最高统帅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这位年轻的少帅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来自东北军内部的元老势力。当天下午,十几位东北军的老将领齐聚帅府,打着"商议军务"的旗号前来试探这位新任统帅的态度。

会议一开始,杨宇霆就以总参议的身份提出要成立军事委员会,由元老派共同参与东北军的决策。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在场将领的附和。然而,张学良只说了一句话:"父亲在世时就已经明确了军令系统,不需要改变。"

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元老派的试探。但杨宇霆并未就此罢休。6月15日,他又以"安定军心"为由,要求对东北军进行重新编制。这一要求被张学良以"时机不当"为由搁置。

7月初,一份来自日本关东军的密函落到了张学良的案头。信中暗示东北军内部有人在策划兵变。这封信虽然来路可疑,却让张学良不得不正视元老派的威胁。

为了巩固权力,张学良开始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军官,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他心腹的万福麟、于学忠等人。这些新贵的崛起,让以杨宇霆为首的元老派倍感威胁。

1928年8月,杨宇霆以整顿军纪为名,要求撤换张学良新任命的几位师长。这一要求遭到张学良的断然拒绝。从此,少帅与元老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10月,张学良在军中推行新式军制,要求所有将领必须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这项改革遭到元老派的强烈抵制。杨宇霆更是当众讽刺道:"打仗又不是念书,难道还要我们这些老兵去听小娃娃讲课不成?"

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1928年底。张学良开始与南京国民政府接触,商讨统一全国的可能性。12月29日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杨宇霆公开反对与南京政府合作,称这样做会"葬送东北军的独立性"。

当天晚上,张学良召集亲信开会,决定实行"改旗易帜"。这个决定一出,立即在东北军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杨宇霆连夜召集元老派将领,试图阻止这一举动。但为时已晚,1928年12月31日,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在东北大地上升起。

这次"改旗易帜",不仅宣告了东北军并入国民政府的军制序列,更标志着张学良在与元老派的较量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杨宇霆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削弱,他仍然掌控着东北军的兵工厂和军需系统,这让张学良始终无法完全掌控军权。

三、隐秘较量:戒烟针背后的阴谋

1928年深秋的一天,张学良的贴身侍卫发现少帅的书房里多了一个陌生人。这个自称马天池的男子,正拿着一支银针在少帅的手臂上轻轻施针。据马天池介绍,这是他从日本学来的特殊戒烟疗法。

张学良的烟瘾在东北军中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每天至少要抽两包烟,连开会时都要点上一支。这个习惯常常招致杨宇霆的批评。一次军事会议上,杨宇霆当众说道:"少帅年纪轻轻就染上这个毛病,如何带领三军?"

就在张学良对这位老臣的唠叨感到不耐烦时,杨宇霆向他推荐了马天池。按照杨宇霆的说法,这位医生曾在日本研究过最新的戒烟技术,效果显著。

起初,马天池的治疗确实见效。张学良的烟瘾明显减轻,每天的用烟量从两包降到了半包。但奇怪的是,他开始对马天池的"戒烟针"产生依赖。若是一天不打针,就会全身不适,烦躁难耐。

1929年元月初的一个深夜,张学良的警卫发现马天池鬼鬼祟祟地在帅府的书房里翻动文件。当场搜查后,在马天池的衣服夹层里发现了一份关于东北军军事部署的机密文件。更令人震惊的是,警卫还在马天池的针箱中搜出了一封写给日本关东军的密信。

经过严密审讯,马天池交代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所用的所谓"戒烟针",实际上是掺杂了吗啡的药剂。这种药剂不仅不能帮助戒烟,反而会让人产生更强的依赖性。而他的真实身份,是日本关东军派来的间谍。

这个发现让张学良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彻查马天池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正是杨宇霆向日本方面引荐了马天池。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杨宇霆知道马天池的真实身份,但这件事已经在张学良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更令张学良震惊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军机处和帅府内部近期泄露的多份机密文件,都与马天池活动的时间吻合。这些文件涉及东北军的军事调动、武器储备等重要信息,若是落入日本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马天池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立即加强了帅府的警戒。他派人对所有出入帅府的人员进行严格盘查,甚至包括杨宇霆在内的高级将领也不例外。这种做法立即引起了杨宇霆的不满。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杨宇霆公开抱怨说:"自从马天池的事情之后,我们这些老人到帅府都要受盘查,这是对我们的不信任啊。"这句话引起了在场将领的共鸣,一时间帅府内的气氛更加紧张。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又送来了那本意味深长的《日本外传》,书中将张学良比作丰臣秀吉,而杨宇霆则被比作德川家康。这个看似无意的比喻,却暗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权力较量。

四、寿宴风波:一场精心设计的羞辱

1929年1月6日,奉天城内张灯结彩,杨府门前更是车水马龙。这一天是杨宇霆父亲七十大寿,东北各界名流纷纷前来贺寿。街道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百姓,都在议论这场盛大的寿宴。

寿宴前三日,杨宇霆就派人在奉天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公告寿宴事宜。不仅如此,他还专门派人赶赴北平,邀请了众多政要。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山西军阀阎锡山等人虽未亲临,但都送来了珍贵的寿礼。

寿宴当日上午九时,宾客陆续抵达。杨府大门前搭起了红色绸缎制成的华盖,门口两侧摆放着十二对巨型红烛,每一对都有成年人腰身粗细。杨宇霆身着蟒袍,在大门口迎接各路宾客。

上午十点,张学良的座驾驶至杨府门前。按照惯例,主人家应该出门相迎。然而,杨宇霆只是派了一名管家出来引路。这位管家甚至没有主动开车门,而是等张学良的随从下车开门后,才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少帅请。"

进入大厅后,更令张学良意外的是,原本应该为他预留的上座,此时已经坐满了一些地方官员。这些平日见了张学良要恭恭敬敬行礼的官员,此刻却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正在这时,大厅外传来一阵骚动。杨宇霆搀扶着身着寿袍的老父亲走了进来。瞬间,所有宾客纷纷起身,向寿星行礼。唯独坐在张学良周围的几位将领面露尴尬之色,似乎在权衡是否要起身。

寿宴开始后,按照东北的习俗,应该先由地位最高的客人上前敬酒。然而,主持宴会的杨府管家却直接请来了几位与杨家交好的商人。这些商人端着酒杯,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着杨家父子对东北的贡献。

轮到张学良上前敬酒时,杨宇霆的父亲却突然说身体不适,需要休息片刻。这个举动在场的宾客心知肚明——这是杨家在刻意怠慢这位名义上的东北王。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日本关东军的代表到了。只见杨宇霆快步迎了出去,那恭敬的态度与对待张学良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杨府专门为日本来宾准备了一桌"东瀛美食"。这些日本料理的食材,都是专门从大连空运而来。而在其他宾客的餐桌上,却只是普通的东北菜肴。

宴会进行到一半,张学良站起身来,朝杨宇霆微微颔首后转身离去。他的离席在宾客中引起一阵窃窃私语,但杨宇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继续与日本来宾谈笑风生。

第二天,张学良在帅府召开紧急会议。当天下午,一份关于调查杨宇霆"与敌通谋"的密令,悄悄传达到了东北军特务处。

五、命运抉择:银元背后的生死博弈

1929年1月10日,奉天的天空飘着细雪。这一天,杨宇霆和常荫槐一同来到帅府,要求张学良同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公务拜访,却不知这将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当天下午三时,张学良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他从抽屉中取出一枚银元,这是父亲张作霖生前常用的那枚。银元的正面是一位端坐的女神像,反面则是一串英文字母。

"若正面朝上,则杨宇霆必死。"第一次,银元在桌面上旋转,最终停下——正面朝上。

"再试一次。"又是正面。

连续三次,银元都以正面朝上的姿态静止。张学良换了个说法:"若反面朝上,则饶他一命。"然而两次投掷,银元仍以反面示人。

这时,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推门而入。看到丈夫手中的银元,她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张学良将银元交给她:"你来试最后一次。"

于凤至颤抖着双手将银元抛起,当银元落地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失声痛哭。这一次,银元依然是反面朝上。

当晚七点,杨宇霆和常荫槐如约而至。帅府内灯火通明,两人被引到了被称为"老虎厅"的会客室。这个名字来源于房间里挂着的一幅巨大虎画,是张作霖生前最喜欢的装饰。

张学良让人端上了热茶,与二人谈笑风生。期间,他提出要去趟洗手间。就在张学良离开的那一刻,早已埋伏好的警卫人员从四面八方涌入。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杨宇霆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已经来不及了。据当时在场的警卫回忆,杨宇霆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少帅,我对不起您。"

枪声过后,张学良重新走进老虎厅。地上的鲜血已经浸透了那幅虎画的一角。他弯腰从杨宇霆的衣袋中取出了一封信,这是一份写给日本关东军的密函。

第二天,张学良发布了《杨常伏法判决书》,详细列举了两人的罪状:通敌卖国、贪污军饷、蓄意谋反等。随后,他亲自修书一封,连同两万现洋送到杨宇霆的府上,用于料理后事。

事后,那枚决定了杨宇霆命运的银元被张学良锁进了铁柜。他将这个保险柜带到了台湾,又带到了美国。直到晚年,每当谈起这段往事,这位昔日的少帅都会取出这枚银元,长叹一声:"这大概就是命吧。"

据说在杨宇霆遇害前的最后一个早晨,他曾对家人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这个世道,太聪明的人活不长久。"这句话,仿佛是他给自己的一个最后注解。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