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知道儿子白先勇的取向,却选择了沉默,这事儿放在民国军阀圈里,真不多见。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民国时期顶尖的军事家和桂系领袖,一生叱咤风云。但到了家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特别重视教育。偏偏他的第八个儿子白先勇,后来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公开书写同性恋题材的作家。这父子俩,一个是曾经的民国权贵,一个是敢于挑战传统的文坛先锋,看似完全不搭的两条人生轨迹,却用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交汇在了一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白崇禧“开明”的背后,是他看透了人生的局限
白崇禧一生算得上是大风大浪都见过了,北伐、抗战、内战,哪一场不是生死攸关的大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不拘泥于小节。他也许不懂白先勇的取向,但他能理解一件事:孩子的幸福比面子重要。历史上很多传统父亲,听说孩子“不合常规”,轻则暴怒,重则断绝关系,但白崇禧没有。他选择不干涉、不逼问、不评判。有人说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种体谅。他明白,人生那么短,何必让孩子为难?
2. 白先勇的才华,让父亲无话可说
白崇禧是传统的,但他不是迂腐的。白先勇从小聪明好学,念书成绩优异,还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虽然父亲最初希望他学理工科、不搞什么“文艺那一套”,但当白先勇后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作家时,白崇禧的态度显然发生了转变。一个人活成了家族的骄傲,又没有影响别人,父亲还能说啥?这就是白崇禧的高明之处:他不会因为儿子“不符合传统”就否认他的价值。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一点的父亲,少之又少。
3. 军阀的“面子文化”,在这里反而帮了忙
有人可能会问,白崇禧是民国军阀,怎么可能对儿子这种“特殊情况”无动于衷?原因很简单:他选择沉默,是为了保全“面子”。军阀文化讲究什么?讲究体面。儿子的事,说穿了是家务事,只要不影响家族的声誉,白崇禧完全可以当作不知道。父子俩的默契就在这里:白先勇低调处理自己的感情生活,不给父亲添麻烦,而白崇禧也不主动挑破这层窗户纸。这种“各管各的体面”,既避免了冲突,又保留了尊重。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难得的智慧了。
来看,白崇禧对儿子特殊取向的态度,既有他个人的豁达,也有时代的无奈。一个是传统军阀,一个是现代先锋,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虽然看似平静,但背后却透着复杂的人性和深刻的历史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