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AI让Web3从迷雾中走出来

子希数字经济 2024-09-19 14:20:44

本文系作者于2024年9月5日在“共话未来之境:Web3 数字梦想的‘实体’化”主题论坛上的会议发言。

2024年9月5日,外滩大会“共话未来之境:Web3数字梦想的‘实体’化”分论坛上,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Web3+AI:重构未来产业”。

他认为,Web3长期以来处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状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风声大、雨点小”,相当之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与AI的结合,Web3将获得新的历史机遇,走出迷雾,结束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状态。

虽然AI的Token和Web3的Token含义不同,但是他认为“Token将把人工智能和Web3连在一起,实现人们期望已久的tokenlization,真正赋予Web3以真实的价值基础”。

以下为朱嘉明教授在演讲实录基础上修订的文稿,授权零壹智库发布。

21世纪以来,特别在过去十余年间,太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还有太多的创新模式出现,人们应接不暇。其中,Web3最引人注目,也被认为是未来互联网发展方向。

但是,Web3真正的情况,确实说的多、做得少,风声大、雨点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这个世界上,至今并没有一个基于Web3理念的成功案例。

为此,需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Web3核心价值所在;二、Web3的主要缺陷和挑战;三、推动AI与Web3一体化的途径及其划时代意义。

Web3核心价值所在

Web3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2001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一种称之为“语义网”( The Semantic Web)的网络构想:“一种对计算机发展有深远意义的新的Web内容形式,可能产生新的知识革命 ”。

“语义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网络,而是对现有网络的扩展,语义网中的信息被更好地赋予含义,从而使得计算机和人类能够协同工作。将语义网植入现有网络结构的第一步已经在进行。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处理和‘理解’它们目前显示的数据,这些发展将带来重大的新功能”。

语义网的目标,不仅仅是人可以阅读网页中的内容,而且机器也可以理解网页中的含义。

( 蒂姆·伯纳斯·李 )

2006年,蒂姆·伯纳斯·李将语义网描述为Web3.0中的一个组成部分。Web3.0即“机器可读”(machine-readable)数据的智能型互联网。

从哲学意义上,Web3.0作为一种主体存在,改造原本的Web1.0和Web2.0。同年,著名记者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发文,通过Web3.0术语指代语义网。

十年前的2014年4月23日,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在Web3.0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Web3概念,定义为一个以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作为技术基础的“安全的社交操作系统”,具有去中心化和共识引擎的特征。

共识引擎的内涵是:“一种就某些交互规则达成一致的手段,因为未来的交互(或缺乏交互)将自动且不可撤销地导致完全按照指定执行。它实际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契约,并从共识的网络效应中汲取力量”。除此之外,Web3.0包含了价值意义和价值交换机制。

此时此刻,受比特币启发,一位程序员出身的年轻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创建了“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开始了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简称ICO)众筹,预售以太币。

从时间上看,这时距离2008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的诞生,已经过去了六年。

( 加文·伍德 )

如果从2001年算起,在过去的23年间,起始于语义网,到Web3.0,再到Web3,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这中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

蒂姆·伯纳斯·李代表所提出的语义网,或者Web3.0,所代表的是“原教旨主义”, 核心思想就是讲网络必须和人工智能结合,必须实现人机协调,必须把网络建在智能化的基础上。

加文·伍德在Web3所代表的是一种“修正主义”,则以区块链概念与技术替代了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的浪潮下,水涨船高,加文·伍德所定义的Web3取代了蒂姆·伯纳斯·李的Web3.0,被奉为圭臬。

最终形成三代互联网的定义和解释:Web1.0:“可读”(read)互联网;Web2.0:“可读+可写”(read+write)互联网;Web3.0:“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或者说:Web3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价值互联网”。

值得肯定的是,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区别Web3.0和Web3概念之间的区别,形成了关于Web3.0或者Web3代表去中心化和自组织,以及个人数据、算法的自主权的共识。

Web3的主要缺陷和挑战到底是什么?

现在到了需要总结过去十年实践Web3的经验和教训的时候了。

最大的正面经验是Web3的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以太坊成为了Web3的理想样板;最大的教训是因为加文·伍德所定义的Web3取代了蒂姆·伯纳斯·李的Web3.0,成为主流,蒂姆·伯纳斯·李所提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一体化的理念最终被淡化,甚至流失。

Web3的主要缺陷如下:

第一,与Web3.0相比较,Web3并不存在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学术基础脆弱,更多的是一种愿景和目标性表述,或者说是一个行动纲领。所以,关于Web3.0的经典文章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今仍旧需要人们共同努力构建起理论框架。

第二,与Web3.0相比较,Web3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设计。整个技术构想局限于区块链。过去十年间,Web3和人工智能成为没有相交的平行线,Web3.0并没有及时吸纳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滞后于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发展。

其后果是严重的,因为Web3.0并没有及时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去中心化的自由节点连接,就是空话,自组织就没有技术手段的支持。在Web3.0和落地之间,没有一个共同技术基础,没有彼此联结的桥梁。

第三,与Web3.0相比较,Web3主张参与者的“所有权”和“价值交换”。加之历史上ICO的某种成功示范,特定的Web3语境和技术想象,导致了参与Web3.0群体的基因本身缺陷,以及加密数字货币推动的Web3.0财富幻觉。

第四,与Web3.0相比较,Web3受到了传统资本的侵蚀。“Web3兴奋似乎主要来自加密货币社区,它们显然会从更依赖其技术的互联网中获益。此外,包括 Reddit 在内的一些知名公司也在开发 Web3 服务和平台方面先发制人,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10 月初在华盛顿特区游说 Web3,这或许是近期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进展。该公司在加密货币和其他区块链技术领域投入了巨资,它表示已派遣高管前往国会山和白宫,宣传 Web3 作为硅谷整合的解决方案,并为新兴的虚拟生态系统提出监管建议”。

总之,“Web3术语的流行可理解为风投资本的炒作”(注释)。

所以,检验十年以来的Web3结果,尽管理念理想是正确的,逻辑是成立的,在游戏上和某些行业有所突破落地,但是,对实体经济运行和组织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成果乏善可陈。

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推动Web3和人工智能的结合,Web3的理念和实体经济重新结合,形成组合优势,加速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转型,以及经济组织的去中心化转型。

推动AI与Web3一体化的途径及其划时代意义

焕发Web3的生命力,发掘Web3的潜力,必须从实现Web3和人工智能的“一体化”开始。所以,需要回归到Web3.0出发点,也就是Web3.0的原教旨主义,构建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

为此,必须拥抱人工智能,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入语言大模型。自从2022年11月30日,ChatGPT诞生,人工智能进入到内容自动生成的全新阶段。这是蒂姆·伯纳斯·李在2001年思考语义网所无法预见的。现在,各类大模型如雨后春笋,在不断迭代的同时,形成大模型的分工。

可以肯定地说,如今讨论Web3,必须引入大模型。没有大模型作为Web3的新技术结构,没有基于大模型的算力和算法,没有人工智能对区块链的改造,Web3不可能成长,也不可能发育,更不要谈和实体经济的结合。

第二,引入人工智能的开源模式。最近,Meta发布“美洲骆 3.1”(Llama3.1)大模型,参数规模达到4000多亿,因为是开源的,半年时间3.5亿人下载,每天还在增长。由此,Meta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开源“帝国”。或者说,Meta已经实现了基于大模型的Web3。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实验。

Web3是要大家参与的,不是几百、几千、几万人,应该是几亿、几十亿人。而参与者必须处于一种技术自由使用的环境。Web3需要和人工智能的开源模式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展现去中心化和自组织的初衷、出发点。

第三,实现AI和自然智能的共治。十年前,人们讨论和设想的Web3主体就是所谓的自然人,也就是碳基人。但是,从现在到未来,Web3的主体不仅包括我们人类,而且包括了各种智能体、具身机器人。现在是具身人工智能的婴儿期,机器人以4-7%的年复合增长速度增长。十年以后人工智能体很有可能和人类平分天下。

所以,人类需要构建与人工智能体和平共处的方式。从长远看,人类不可能对很可能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体实施金字塔式和集中式的管理,所以Web3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只是Web3不再为人类所独有和垄断,而是一个自然人和人工智能共同存在和协调治理的组织模式。

第四,加速Web3价值量化进程。人们讨论和实验Web3的价值,始终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如何量化Web3价值?否则,Web3的价值交换就没有可操作性。

时至今日,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模型的成熟,人工智能的价值量化可以通过token实现。这个token就是人工智能处理自然语言或者其他信息形态的最小单位。具体说,即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每秒钟处理数据、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速度。

目前,人工智能每秒钟可以处理以自然语言符号代表的500-1000个token,还会再加速。现在处理一百万个token的成本,可以控制到4美金的水平,也就是说每小时人工智能处理token成本低于1.44美金。计算成本的根据则是处理每个token的能量消耗。

当然,人工智能的此token,不尽然是加密数字货币领域的彼token。为此,未来的Web3的token将完成蜕化,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用人工智能的此token替代加密数字货币领域的那个彼token。

第五,赋予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缩写RWA)新内涵。现在,包括本次会议,以RWA所表述的所谓真实世界资产概念,形成很大影响力,特别是在香港和在新加坡。

但是,不难发现,不论在学理上,还是技术逻辑和商业模式设计上,RWA的薄弱环节都是显而易见的。核心问题是缺少衡量RWA的尺度,以及技术支持。

其实,只要将人工智能的token和RWA结合,RWA就会得以丰满。或者说,唯有token可以最终解释RWA,并赋予RWA以生命力。

关于“token”的中文翻译,有很多,诸如通证、令牌、代币等等。事实,这些翻译都没有覆盖其全部内涵。我朋友张庆瑞,曾任台大校长,他是物理学家,建议Token翻译成“道元”,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哲学意义,特别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深邃和精髓。

在如火如荼的ITC革命时期,有一句流行广泛的话:“一切来自比特”。如今的人工智能革命,我们需要接受“一切来自Token”的理念,这样的理论到实践的“泛化”,就是所谓的tokenlization.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人们都会主动和被动地卷入人工智能革命,人类社会正在加速彻底改变的进程。原本哲学、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概念或者过时、遭到淘汰,或者赋予新的生命。

与人工智能一体化的Web3.0,正面临跨越时代的转型,结束长期徘徊不前,走出迷雾,推动以Web3代表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的未来社会的到来。到那时,基于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理想的共享经济和普惠金融将会成为现实。

谢谢大家!

2024年9月16日 修订于北京

注释:MAK A. What Is Web3 and Why Are All the Crypto People Suddenly Talking About It?[J/OL]. Slate, 2021[2024-09-13].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21/11/web3-explained-crypto-nfts-bored-apes.html.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