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万字,大编剧背后真的没“枪手”吗?

觅恬时光体验 2024-11-09 01:16:48

时光网讯 在2006年的春晚小品《说事儿》中,黑土大叔向小崔爆料,白云大妈的新书《月子》其实写得极其艰辛,“七天才憋出六个字”。

多数观众看到这都会会心一笑,觉得黑土大叔说得太夸张了,再没灵感也不至于平均一天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吧。

那么,假如现在问你,有人能一天写出一万多字,连续一个月甚至更久,且保证文字质量很高,你会相信吗?

近日,《红高粱》《警察荣誉》《无所畏惧》的编剧赵冬苓遇到了一件难事。

随着《警察荣誉2》《无所畏惧2》《光与霾》《重器》等多部重量级新剧密集官宣,网友发现,这几部剧集的编剧都是赵冬苓,而赵冬苓今年已有新剧《老家伙》播出,还有《北上》《沙尘暴》等剧待播。

创作效率如此之高,有网友笃定地评论:她肯定雇了枪手和团队帮她写。

赵冬苓本人则很明确地回应:没有枪手,没有团队,每个字都是自己敲出来。

网友不是第一次对赵冬苓的写作速度产生质疑,赵冬苓本人也不是第一次回应质疑,但质疑并未随之消失,包括这次。

如何证明署着自己名字的剧本是自己写的?

韩寒的小说是自己写的吗?《霸王别姬》真的是陈凯歌拍的吗?

这里面似乎有着永远绕不完的逻辑怪圈。

不管作者本人如何解释,阴谋论永远存在。但扒一扒网友们产生阴谋论的原因,似乎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团队+枪手的模式是不是已经成了影视行业的常态?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普通编剧,让他们不能像赵冬苓一样日产万字?

本期《时光观察》,我们来聊一聊编剧是如何码字的。

不用团队和枪手这件事,为什么让人觉得“反经验”?

团队不是贬义词

很多网友认为大编剧背后必然有团队和枪手,这种判断显然有点以偏概全。但在影视行业内,大编剧雇佣团队和枪手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雇佣团队和枪手,违背编剧的职业道德吗?这个要看具体情况。

比如在传统的美剧创作中,编剧基本上都以团队形式参与——资深编剧向电视网络兜售创意,通过试播集检验后,这位资深编剧就会成为新剧的发起人(Creator),他不仅要组建编剧团队,甚至还会对整部剧负责。

像观众熟悉的《权力的游戏》《三体》的编剧、制作人戴维·贝尼奥夫和D·B·威斯,以及《绝命毒师》《风骚律师》系列的编剧、制作人文斯·吉里根等都是著名的Creator。

Creator下面的编剧团队通常人数较多,一些多季剧集有十几、二十几位编剧是很正常的配置。

他们的工作模式通常是集体讨论,在确定了详细的大纲后再分头创作,有时也会以情节、人物、台词等形式分工合作。

当然,编剧团队可能还包含由行业专业人士(如律政题材邀请律师,医疗题材邀请医生)担任的顾问、剧本医生等。

编剧赵冬苓就提到,因为她喜欢写法律题材的剧本,她也组建了自己的法律顾问团队,在剧本创作前期,团队成员会参与剧本的讨论。

应该说美剧编剧的工作模式是更适应工业化制作的,多年来也一直是国内影视行业学习借鉴的对象。

枪手是个敏感词

在国内,很多所谓的“团队创作”有些变味。

有能力接活的大编剧同时操作好几个剧本的情况是行业内常态,因为“谁都不会和钱过去”。写不过来,就自己总体把控,雇人具体执行。

美剧编剧不管数量多少,都直接和制片公司签约,而国内则常常出现大编剧雇小编剧,小编剧雇大学生,层层分包的情况。处在金字塔下层的编剧们往往沦为写手,甚至枪手。

枪手没有署名权,这是很多小编剧的“致命痛点”。因为没有署名,就无法在履历表中积累作品,没有作品就很难完成从枪手向编剧的转型,陷入死循环。

在时光网的采访中,艺术院校里的戏剧影视文学、导演等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不久的社会新人是这类“枪手”的重灾区。以国内影视行业中心北京为例,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如果想进入编剧行业,枪手几乎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些老编剧会告诉新人编剧,做枪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新人能力不足,写出的东西要反复修改后才能用,有人愿意找你做枪手就不错了。

当然,也有很多新编剧对老编剧的署名承诺不屑一顾,因为是先写剧本后有署名,中间可能隔着数年时间,很多承诺最终都停留在口头上。

更多的时候,这种署名承诺是老编剧向新人压价的筹码。也就是职场上常说的“画大饼”。

即使是入行多年的编剧,如果没有成名成腕,也一样需要跟着著名编剧,才能接到大制作的作品,运气好的话可以署名联合编剧,或者自己署名编剧,著名编剧署名总编剧。

没有人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裳,每年围绕答应署名但最终没有署名,或者认为应该给自己署名但没有署名的纠纷数不胜数。

例如,热度上堪称近几年“剧王”之一的《隐秘的角落》在上线后遭两位编剧起诉,两位编剧称他们参与了剧本创作但未获得署名,要求剧方赔礼道歉并更正署名。

此事当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导演辛爽和几位署名编剧纷纷发表声明,驳斥这两位原告的说法。辛爽更是在回应中明确写下四个字:没有枪手。

写过《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热门剧的编剧刘和平算得上国产电视剧最顶级的编剧之一,连他也经历过被小编剧起诉要求署名的事。

《北平无战事》2014年播出后,胡强、刘桉两位编剧不满编剧栏只有刘和平一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按胡强、刘桉的描述,早在2007年,刘和平曾与两人签订编剧合约,约定两人担任总编剧刘和平的编剧助手,刘和平按每集15000元支付稿酬,两位编剧在剧集播出时享有署名权。

两人表示,他们按约定完成了前期采访、资料搜集的工作,并完成了故事梗概、人物小传、14集分集梗概及前3集完整剧本,之后项目暂停,两人离开。7年后《北平无战事》才在电视台播出。两人虽未参与后续工作,但剧中采用了大量两人创作的内容,理应享有署名权。

刘和平本人虽未详细回应此事,但有担任过刘和平编剧助理的年轻编剧站出来为他发声,否认两位原告的说法。最终,案件以两位原告败诉告终。

有些人讲规矩,也有很多人不讲规矩,外人难以分辨。由于行业内乱象丛生,“枪手”是行业内一些大编剧们不太愿意提及的话题。

不过赵冬苓倒是很大方地回应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有我的学生或他人曾经和我合作过剧本,但只要别人参与了,哪怕最后我大部分没采用甚至完全没用,也一定会署上对方的名字并付给报酬。所以我才说我不用枪手。在我看来用枪手一是对创作的不尊重,二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关于团队,我有创作团队,也就是对我的剧本进行开发、或在我创作时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支持……但进入剧本创作,我单独署名的就是我本人写的。”

谁是编剧码字路上的绊脚石?

每当打开word,就想去打扫卫生

作为中国“最快”的编剧之一,赵冬苓对自己写作速度的描述确实令人咋舌。

她透露,平均写作一部电视剧仅花费四个月左右,其中前期采访和大纲写作大概需要三个月,剧本正文写作仅需要一个月左右,“我写快了,一天一集。”

非影视行业人士可能不了解一集电视剧剧本的体量,虽然没有统一标准,制片方一般会将一集电视剧剧本的字数控制在12000字至16000字之间。

当然,有的制片方会要求更多字数,甚至达到20000字一集,这种情况通常针对小编剧,“明面上的说法是防止编剧注水,废戏太多,导致成片时长不够,实际上就是想花一集的编剧费,拿一集半甚至两集的剧本。”一位编剧向时光网透露。

也有极少数导演要求字数少一些,比如王家卫在拍摄《繁花》时就要求编剧把每集剧本控制在9000字左右。不过像王家卫这样的导演,在电视剧行业实在凤毛麟角。

哪怕一集电视剧剧本只有10000字,保质保量,连写一个月,恐怕也不是普通人能完成的。更难以像赵冬苓一样,常年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

艺术创作有时是很私人化的,不同的编剧写作习惯会非常不一样。如赵冬苓每天只写作5小时,上下午各两个半小时,剧本每个字都是自己在键盘上敲出来的。不追求时长,追求高效。

和赵冬苓同岁的刘和平就不会打字,他的工作习惯是自己口述,由编剧助理整理成文字。《北平无战事》剧本80万字,前后写了7年。创作后期,为了赶稿刘和平每天口述剧近17个小时,需要两位助理分两班轮流打字。

再比如赵冬苓说自己每天能写10000多字,还是在有意压着速度的情况下。作家、编剧麦家却说自己每天只能写1000字,因为“上午写的东西我中午吃完饭以后会看,一般觉得不好的话就把它删掉,这样的事情可能在晚上还会发生一次。”

一位编剧告诉时光网,码字速度这件事,不但不同的人情况不一样,不同文体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一整部电视剧的剧本会多达几十万字,这样的体量必然考验编剧的体力,甚至意志力,“没有人,至少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光靠灵感写完一整部电视剧的剧本,没灵感的时候也得码字,这时靠的就是经验、技巧、套路。”

这位编剧透露,没灵感硬写也确实蛮痛苦的。他每天坐在电脑前,打开空白的word时,就是他一天中最痛苦的时刻。有时对着电脑枯坐几分钟后,他会开始整理桌面,先整理电脑桌面,再整理书桌桌面。之后再对着电脑枯坐一会,还没灵感就开始整理房间,“编剧的家一般都是非常整洁的”。

而一部电影剧本通常只需要30000到40000字。字数少,但情节更凝练,需要反复打磨,就像普通人描述一件事,十句话描述清楚和一句话描述清楚,难度是很不一样的。

另外,剧本不是小说,不是直接面向观众的文体。“剧本更像是给剧组工作人员看的说明书,描述清楚就好,不需要文笔优美。”

一定程度上,剧本也不需要事无巨细,好给导演和演员留下创作空间。小编剧如果写得太满,导演还可能不高兴,认为编剧越俎代庖。“有些新手自作聪明地把摄影机怎么调度都写到剧本里,(剧本)肯定会被毙掉。”

永远改不完的剧本

对于编剧来说,码字只是开始,反复的修改才是真正的考验。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刺猬》改编自小说《仙症》,原作者郑执也担任了电影的编剧。郑执告诉时光网,《仙症》2018年发表,没几个月导演顾长卫就联系到他,表示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并邀请他参与编剧。

从写剧本第一稿到电影开机,差不过经过了3年的时间,剧本至少10稿以上。郑执透露,电影拍摄了90多天,其中有70多天他都24小时待在剧组。“每天都在跟导演、演员讨论,剧本永远是流动的,永远不会定死。”

刚刚凭借《繁花》拿下白玉兰奖、飞天奖最佳剧本奖的编剧秦雯,之前已经创作过《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赘婿》等作品。包括秦雯在内,大多数专业编剧的工作习惯都是从人物小传、大纲入手,之后创作分集大纲,分集大纲没问题才会开始剧本正文写作。

但《繁花》的大纲通过后,王家卫不让秦雯写分集大纲,而是要求她直接写剧本,“修改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秦雯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2019年开始写剧本,剧本一直在推翻。写完五集了,从头再来。写完九集了,感觉不对,再重新来过。这个过程经历了很多遍。”

赵冬苓总结自己写作速度快的原因时,特别提到,她的剧本一般都是一稿过,光这一项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几乎和制片方没开过什么会,基本上我拿出来就是成稿。交给制片方,就通过了。在开机以前,在导演进入以后。稍微地修改一次就过了,就拍摄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流程,从来不存在那种反复地修改。”

对于很多小编剧,赵冬苓“无需修改”的工作状态可能会让他们羡慕到流泪。除了能力不足,还有太多的不可抗力让他们不得不改。

一位青年编剧告诉时光网,他手上有一个刑侦题材的电视剧项目,做了三年了,还停留在大纲阶段。这部剧有真实的案件原型,三年前制片人还带着三个编剧去当地采了风,跟当地民警做了采访,中间一度很顺利。

人物小传、大纲完成后,这位编剧以为很快就会进入分集阶段。但制片人说立项方面出了问题,迟迟不能通过。制片人一边跑立项,一边接受各路高人的指点,要求编剧修改大纲,增删人物,原本已经成型的故事慢慢偏离了方向。

中间另外两个编剧感觉项目要黄,先后退出。最后这位编剧虽然没有正式退出,但制片人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他了,据说还在跑立项。

一位刚刚出组的编剧告诉时光网,他刚完成的这个剧是个急活,年底就要赶着播出。原本已经有编剧写好了剧本,但临开机制片人又觉得剧本质量不行,找来两个编剧进组边拍边改剧本。

中途导演和制片人还对剧本的理解产生了冲突,编剧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剧拍到一半,制片人直接换了导演。

在此期间,修改剧本慢慢变成了大范围地重写,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是驻组编剧写的。好在制片人答应播出时给他们署名。

像这样在剧本某个阶段进进出出的编剧大有人在,在“十个项目九个黄”的影视行业不算新鲜事。

当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制片人、编剧用这种方式骗稿、骗创意——从你这骗个大纲,从他那骗个小传,多骗几次,剧本也就七七八八了。

前几天编剧于正发文爆料很多电视剧只有几集、十几集剧本就开机了,“一大堆人写,不说别的,就说人物逻辑就是个大毛病。什么时候内娱定个规矩必须全剧本开机,且开机后不能大改,估计这种烂剧扎堆的情况会好一点。”

今天怀疑枪手代笔, 未来会不会怀疑AI写作?

除了团队和枪手,还有一种质疑编剧原创性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了。

ChatGPT等AI大模型发布后,编剧是最先被预测将被取代的职业之一。随着国内AI模型的兴起,AI写作这把火也烧到了中文影视圈。

AI能不能代替编剧写剧本?目前阶段应该是不能,未来不好说。

一位制片人告诉时光网,ChatGPT刚兴起那会,他就试过了,对中文支持有限,国内的AI大模型他也试了个遍,不管怎么喂素材,还远远没进化到可以原创剧本的阶段。

之前,《黑镜》制作人 Charlie Brooker 也尝试过用 ChatGPT 给《黑镜》写剧本。剧本写出来后,他的评价是:乍看有点意思,仔细一看,纯粹胡扯。

去年,好莱坞经历声势浩大的编剧、演员工会大罢工,其中就涉及到制片公司如何运用AI的争议。

很多人可能以为编剧工会的诉求会是禁止AI写作进入剧本创作领域,以防止编剧的个工作被抢走。

实际上编剧工会的诉求是可以让AI当枪手,不过是给编剧当枪手,而不是给制片公司当枪手。

具体来说,美国的编剧工会要求制片公司不得利用编剧创作的素材去训练AI;编剧可以用AI辅助写作,但警告制片公司,AI生成的素材不能用于削弱编剧作家的署名比重或分散其他权益;制片公司可以将AI生成的剧本交给编剧重写或润色,而编剧仍将被视为项目的第一编剧……

也许在未来,编剧这份工作真的会被AI取代。又或者,到了某个时间,知名编剧们要自证的问题会变成“剧本是我写的,不是AI写的”。

这一天的到来对于影视行业来说究竟会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很难说。

《重案六组3、4》《巡回检察组》的编剧余飞对AI创作这个话题了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文生视频已经很厉害,而且还在飞速迭代,以后能产出内容的人直接做成视频不会是太难的事情。所以,制片人、导演、演员也因此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很可能比编剧面临的威胁更大。”

大家共勉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