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淮海战役和粟裕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毛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但实际上,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粟裕和毛主席。粟裕立了第一功,毛主席的功劳也是当之无愧的,若没有毛主席的指挥根本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在战斗时,当情况发生变化时,毛主席却仅仅改了电报里的四个字,并未改变原先的部署兵力,却赢得了胜利。多年后,粟裕还赞叹道:真是神来之笔。那么,毛主席到底有多厉害呢?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节点。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陆续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被迫从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之后又从全面防御转成分区防御,主战场从山东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一场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而这个时候我军的三路大军,使得敌人陷入被动地位。可国民党不管在数量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占有相当的优势。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改变中原的战局成为了迫切解决的问题。
而粟裕经过半年多的战争实践,和不断的思考后,认为,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以及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的歼灭战将会向更大的规模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集中兵力,打更大的加密恶战,才能迅速改变中原战局。
粟裕分析后认为,只要我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形势必定会改观。甚至,粟裕还预料,如果我们在中原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在数量上技术上取得优势,战场形势就会急转直下,也会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革命的全国胜利就会迅速到来。
于是,他把他的想法全部告诉了毛主席。
粟裕的指示电引起了毛主席和中央的注意,中央领导人经过商量后决定还是坚持中央的既定方针。
粟裕的想法并未被采纳,他们仍然坚持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不过他们还是采纳了粟裕关于渡江时机、地点、方式和战法的建议。
粟裕也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想法,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但在准备的同时,他并未停止探索和研究。他认为,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同时,我军进入江南之后,作战环境的现实,也发挥不了他们的长处。可是如果他们留在中原地区就能歼灭三到五个整编师。
经过种种考虑后,他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打大的歼灭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他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议。
后来,他还专门去见了毛主席,两人经过商量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还是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粟裕三次直谏,到最后采纳他的建议,对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所以,粟裕在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是当之无愧的。但若说第二功,也应该是毛主席。
毛主席明确淮海战役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刘峙集团的防御体系中迅速分割、何伟、歼灭黄百韬兵团。
对于淮海作战,毛主席决定延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并考虑投入中野部分兵力,牵制刘峙集团。为此,毛泽东明确作出指示,致电华东、华野、中野,你们最主要的作战就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随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深入分析,毛主席对后续的作战和部署也有了基本的指导方针。
11月6日夜间,华野部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出发,发起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敌情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我军夺取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完全陷入被动,蒋介石在各个战场收缩兵力。
蒋介石要求刘峙集团把主力集结在津浦路两侧,黄百韬兵团速速向苏州撤退。
淮海战役后的敌情变化,让毛主席措手不及。如果黄百韬的兵团撤退到徐州,和其他的兵员会合,那么将会在之后的大战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
对此,毛主席作出指示,在给粟裕原本的作战计划中,只改了四个字,只是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发起者翻译的时候,从原来的“一先一后”改为“同时发起”。让蒋介石的部队同时受到攻击,让他们不清楚我们主要的目标在哪里。
此时,毛主席已经有了在淮海战役出航地解决敌人徐州集团的作战决心。蒋介石在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合围之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次徐淮会战。
而此时,蒋介石投入的总兵力已经将近80万人,显然他已经孤注一掷。
而毛主席却发出电文,要求兵力全力迟滞黄维兵团东进,防止徐州的敌人给下一步作战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期间,华野各部也在全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很快,在我军的努力下,黄百韬被击毙。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在淮海战役发起时,粟裕争取到了两天的时间。这用着两天时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创造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机。后来,当粟裕谈起提前发起战役的决策,也胆战心惊,如果再晚四个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后来,随着黄百韬兵团的覆灭,我军继续歼敌黄维集团,最后解决了徐州之敌。
12月初,杜聿明集团被我军再次围住,终于淮海战役决胜。徐州之敌全军覆没,只有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残部南逃。
多年后,当粟裕回忆战场敌情的变化时,对毛主席的指示连连称赞:“真是神来之笔。”